帝王学《贞观政要》笔谈(32):孔子将圣王之道 传给天下

刘如


【正见网2019年05月16日】

古人为父,最大的责任就是对子女言传身教,古人为君,最大的责任,也必然是教导百姓重德行善,这是富家与兴国的根本所在,是家国祸福,治乱兴亡的源头,小到个人的功名祸福,大至国家与天下的兴亡,皆是如此,因此曾子才将孔子所传的儒学,按自己的角度,总结出《大学》的要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先祖圣王的治世之道,经由孔子及其弟子,传给了天下。

太宗完美实证《大学》  成为圣王

既然德行是兴亡的根基,这就意味着,所有人,不管何种身份,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修正自身开始,才能一步步懂得如何治家治国,此为曾子所说的“大学”。因此儒学,无论从个人如何求取功名,还是为政者如何安邦治国的哪个角度和层面来讲述道理,其核心必然围绕一个德字,孔子一生讲孝道,讲仁义,讲的就是一个德字。因此,他很明确地留下了“为政以德”这句最为核心的帝王学的要诀。

为政以德,其实就是为人以德,这是古代从童蒙开始一直到帝王学的教育,都绝对不会更改的主题。只不过童蒙针对父母兄妹,长辈亲族等关系,也就是针对孩子的视角进行最基础的德育——孝亲与兄友弟恭等人伦道德的启蒙教导。

那么轮到帝王,当然就是针对帝王治国面对的方方面面的政务,进行如何重德的教育。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整本《贞观政要》,从论君道开始,无论涉及到政体,礼仪,择官,刑法,还是文史教育,统统都围绕一个德字展开,君臣之间处理政务,商讨国策,都以上古经书以及历代史书记录的君臣言行为准,判断对错,进行决策。原因在于,经就是儒家总结整理的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五部经书,唐太宗下令大臣对五经进行谬误的归正,留下了《五经正义》),这些经书,主要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和教训,是仁义忠孝等永远不变的,经常要对照自己言行的做人的宗旨。我们看到,魏征与唐太宗,经常引经据典,以上古圣王治国留下的经书为纲,为不变的理论根据,以历代史书为证,讲出后人的言行,违背经典与遵从经典做人和治国,所得到的截然相反的结果,前者败亡,后者兴盛。而唐太宗,正是在这样的不断的君臣引经据典的讨论中,不断修正自身,听取谏言,以德为本,以法为辅,成就了史上孔子一直期待的最完美的盛世。

太宗以德为本,从修正自身入手,终于到达平天下的目标,很好地实践《大学》的要义,成为圣王,见证了我国经由孔子传承的教育,有多么高明,足见儒学的经典,是源自上古圣王治国留下的经过千秋万代实践过来的,最完美系统的经典教材——经书为宗,历史为证。

传统教育  经书为纲  史书为证

这就是古代传统教育,为何把孔子视为宗师,把五经和史书,视作永远不变的必学教本的原因。孔子是整理和讲解,开始系统总结和承传这些经书和史书的宗师,让后世子孙永远不会割断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道德根基,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源有多么神圣伟大而高贵,因此,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他非常明白自己的恩师孔子,一直在把先祖最核心的做人的教导,为政的要领,从各个角度,不断进行讲解,还留下了《春秋》微言大义的笔法,就是让历史成为做人重德的见证。

这个以褒贬做人是否有道义的笔法,成为后世正史的主题,后世历史不仅记录帝王言行(孔子以前的史书,包括《春秋》,都是主要记录诸侯国国君或周天子的相关的言语或者行为事件,也就是说史书从一开始,是围绕一国主政者开设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监督帝王的言行,让帝王谨言慎行,不可为所欲为,因为每天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会被记录下来,无论好坏善恶。帝王的言行是天下的表率,因此,这是对帝王最严格的管教,是我国历史的来历。),还记录皇后、臣子以及民间各种人物,为他们立传,只要能给后人以善恶的教训,就会记录,并进行忠奸好坏的评价。因此正史便发展成记述人物传记为主的体例,记录各种典型的善恶人物的一生得失,给人留下人生的教训。同时成为儒生的必修教材。

帝王学是教育的源头

这才是教育该有的面貌:人生教育。一切的技术教育,所谓的智育,必须以此为本。而教育,其实就是从古代帝王的教育发展而来,一国主政者,不知如何重德,便不知如何做才是帝王的本分和要责,也就不懂如何择官,不知如何择官,就会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最后王朝败亡。主政者的道德素养最为重要,关系一国臣民的命运和国家的走向。

太宗正因为崇尚儒学,修正五经,明帝王要责,懂得修身成为天下臣民的表率,奸臣无法靠近,君臣同心,皆是治理范围下的父母官,完成为君为官即是为父的责任,君臣言传身教,全民重德,自觉守礼,罪犯罕见,这才成就了礼仪之邦的千古美名。

因此帝王学,就是以圣王素养为目标的学问,是道德治国的学问,从修身开始,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要务,就是在教导好百姓如何做人的同时,进行富国富民的努力,为此就要选好贤良的、懂得重德爱民、敢为表率的官员为官,辅助自己同心同德,一同教导好百姓,看护好百姓。国家必然兴旺太平。

这套教育,经由孔子的整理和承传,完成向民间的普及,构成了以人格道德为本的教育传统。因此,我们的文化,神圣高贵,因此我们不能忘记先祖,不能忘记历史。忘记祖先的圣德,忘记历史的根本功用,就会自甘堕落,背离道义,成为蔑视祖先的,无根的民族,道德迅速败坏。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真义

我们作为华人,炎黄子孙,一定要懂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并非指如今狭隘的“重视丧事,怀念自己家族祖先,还要注意民德教导”的意思,这样的解释,把一句有逻辑的话,给断开了。

其实曾子是说,要一生始终遵循做人的道义,至死也不能改变,这个道义规范,就是远古圣人留下的,是永远要追随的,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对远祖的教导,要奉行和追随一生,直至最后。而后一句“民德归厚”,就是告诉读书人的儒生们,只有至死不变地敬奉先祖圣王,才能成为表率,归正世风民俗,将国家和百姓的道德导正,此为读书人的使命。前后两句,是意思相关的,绝非分开单独的话。就如我们讲话一样,曾子教导弟子,也绝对是有前后逻辑的。是很自然的,很容易明白的,只不过当时,他们讲的话,是古时候的语言罢了。

可见一个民族,不能忘记祖先,不能忘记祖先的伟大和高贵,他们曾经是圣王,是宗师,是教育的开创者,是万世师表,是先民智慧的来源,是做人的表率,因而自古读书人懂得经国济世,教导百姓才是读书人的大志。

《贞观政要》让人明白,一个民族,只有信奉先祖,传承和实践先祖的经典,让教育回归正统,做人有了道德为宗旨,才会伟大强盛。主政者,各个领域的经营管理者,不可不明。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