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醇:三人咏牛,各有千秋

郑重


【正见网2017年01月18日】

第一首   李纲:《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赢病卧残阳。

作者李纲,是宋朝的一位政治家,他力主抵抗金人,规划革新内政,跟另一抗金名将宗泽一样,很不得志,屡遭贬谪。他一生写了很多诗,这首《病牛》就是一首“真率感人”之作。此诗作于绍兴三年(1132),那时李纲被贬谪在武昌。此前,他写了一首《建炎行》表达了他“做了七十七天宰相,被佞臣排挤下台的事”。 “病牛”正是他自己的象征,诗人写牛是为了寄托自己的身世情怀。

诗的第一句,盛赞牛的功劳。这头牛,未病之前耕犁过许多田地,让人们收获过千担万担的谷物。

第二句写世情冷酷,对于这终生劳作的牛,在它老病时,却遭到了冷遇,没有谁来同情它,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第三句则直抒怀抱,显示出诗人不同于庸人的境界——个人的遭遇算得了什么,只要广大人民都能得到温饱,即使自己被冷落,也是心甘情愿。

末句则再翻心曲:不计较待遇如何,只要诚诚恳恳为众生谋福利就满足了。但仔细体味,我们就会发现,诗中虽有“但得众生皆得饱”的良好愿望,却充满了悲壮的气氛,诗人流露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感以及不满现实的那种“谁复伤”的委屈和愤懑。

第二首  孔仲平:《禾熟》
百里西风禾黍香,
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欠了耕耘债,
啮草坡头卧斜阳。

作者孔仲平,是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当时同他的两个哥哥一道与苏轼、苏辙兄弟,并称为“二苏三孔”,可惜其身世不详。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勾画了一幅金秋丰收图:金色的秋天到了,秋风送来阵阵禾黍的香气,那鸣泉水也渐渐地变浅了,田里的稻谷都已经收割登场。然后,作者又摹写了老牛在帮助人们夺得丰收之后的心态是:耕耘了一年又一年的老牛,静静地躺在夕阳晚照的坡头,悠闲地咀嚼着枯草。为人耕耘的债务已经了结,还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呢,还是心安理得地接受眼前的一切吧。

读完全诗,只觉得一种宁静安祥的气氛,仿佛弥谩在天地之间。此诗中的“老牛”与李纲诗中的“病牛”,显然形同心异,“病牛”心有不平而失落隐忍,而“老牛”却从“禾黍香”、“谷登场”的丰收中,获得还清了“欠了耕耘债”的轻松与满足,它不争不怨,知足而乐,随遇而安。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窥看到诗人对“上一辈子欠下的债,今世必须偿还”的宇宙法则即因果规律的正确认知和表述。

第三首  王安石:《牛》
朝耕及露下,
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
至有千箱实。

这是被中国人称为“拗相公”的王安石所作的一首咏牛诗。第一、二句,描写了牛的苦耕画面:五更露下之时,牛已肩轭出行了,直到月上东山,它还在田垄上辛勤地劳作。第三、四句,诗人满怀激情地赞赏牛的精神——不正是因有牛帮人耕种,才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才有“稻花香里说丰年”,才有“五谷丰登,千箱归仓”的丰收景象吗?此时此刻,牛虽然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利益,但它哪里想过自己呢?这种“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的精神境界,既不同于李诗中“病牛”无奈与不平中的失落,也不同于孔诗中“老牛”无争与无求的自足,它没有对不平待遇的嗟叹与不满,也没有因为还请了“宿债”便轻松的自得。

王安石这头牛的朝暮耕耘,全是为了民众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好一头崇高的“牛”! “诗如其人”,这头“自无一毛利”的“牛”,不能不使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

以上三首咏牛诗,都在各自特定的氛围中,描摹出生动的形象,在议论中各自带着深深的情韵,在吟咏中共同写出了不同的人生。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