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师生如父子(外五篇)

秦自省


【正见网2010年07月09日】

一、不苛责小吏下人

韩亿,是宋代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官至尚书左丞,太子少傅。

尚书左丞韩亿,每当发现官员计较小吏及下人的过失,对他们苛刻斥责时,他都极不愉快。

他说:“现在,正当天下太平盛世,就是那些昆虫草木,也要使他们各得其所。当今的学士中,上者希望将来能当上公卿,次者也想当个侍丞;至少也想成为京师幕僚。他们这些小吏和下人的一家老小,都在指望着他们去养活。怎么能让他们因小失大,枉度盛世呢?对于他们的过失,要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才是。”

二、不风流处却风流

沈特被贬到筠州(今属浙江)做官,买了一个少女为妾,带着她一同前往筠州。

七年后,沈特与她一起回到原籍老家。刚一回来,就告诉她的父母,为她准备嫁妆,举行婚礼。

原来,沈特这七年中,贬中自励,勤于公职,谨守礼法,从无非礼之举。这妾仍是处女。

有人赞扬沈特的美德,写诗道:

昔年单骑向筠州,
觅得歌姬共远游。
去日正宜供夜值,
归来浑未识春愁。
禅人尚有香囊愧,
道士犹怀炭妇羞。
铁石心肠延寿药,
不风流处却风流!

三、师生如父子

顾润之是俞观光的学生。俞观光无子女,当他有病时,顾润之为老师俞观光端汤熬药,日夜照顾他,情同父子。医生为之感动,不忍心接收顾润之交付的、为老师俞观光看病的钱。

俞观光老师死后,顾润之在家为老师守孝,人们为顾润之的举动所感动,也纷纷前来吊唁。

顾润之把老师俞观光安葬在自家的祖坟,恭恭敬敬地祭祀。他说:“老师活着,理应由我赡养;老师死了,理应由我殡葬。如果老师活着,就尊重他;老师死后,却视如草莽:那是仁义君子所做的事吗?”

四、 贤相宋?

宋?,唐代时的南和(今河北省)人。官至尚书右丞相。

唐玄宗过崤谷关时,发现道路难行,于是就想罢免河南尹等官员。宰相宋?说:“陛下以此罪制裁他们,只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

皇帝听后,收回了成命。

宋?又说:“陛下听从了我的劝告,赦免了他们,我恐怕有代君受德之嫌。请将他们带罪召入朝堂,指出他们的过失后,让他们改过自励。再当场赦免。”

唐玄宗又接受了他的意见。

五、人穷,却尽力做好事

道民(人名)家在江边有一片贫瘠的卤田,秋收时只收得不满十钟(古代计量单位,十釜为钟,合六斛四斗)的稗子,磨碎后让每个人吃了一碗,而家中嗷嗷待哺者,就有数十口。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过往的饥民,时时在座。

道民不忍心独自吃饭食,便将这些饭分给众人,一人一匙。人们虽然吃不饱饭,但却都很高兴。饥民们说:“不饱其饭,而饱其意。”

道民家里很穷,但是他活一日,就为世人做一件好事,直到死而后已。

六、救人一命

罗念庵,人称罗公,品行高洁。一次回家时身无分文,经过芜湖时,患了急病,便请老友项东瓯为自己治病。

这时,有一富商,犯了死罪,愿出千金求免死。项东瓯想用商人的钱,来救济罗公,罗公却不答应。

后来,他又思考再三:“现在,那个富商的命,正握在项东瓯的手中。项东瓯会不会因为我不收钱,而不免其死罪?”于是,便给项东瓯写信,表示感谢,并为商人说情,免其一死。

最终,商人得以免死,却不知是罗念庵救了他。

(以上均据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