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穷节乃见:突围求救 侠女本色

幸紫 整理


【正见网2010年08月09日】

《晋书?列传第四十五 荀崧》里有关荀灌娘的记载如下:“……镇宛,改封曲陵公。为贼杜曾所围。石览时为襄城太守,崧力弱食尽,使其小女灌求救于览及南中郎将周访。访即遣子抚率兵三千人会石览,俱救崧。贼闻兵至,散走。崧既得免,……”

后人根据这么点儿资料,再添枝加叶的发展出下面的一则历史传说:
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从小不喜欢读书写字,更与针织女红无缘,却偏爱舞枪弄剑,打拳踢腿,小小的女孩儿家,比男孩子还要剽悍。她的父母无可奈何,索性顺其天性发展,并聘请名师授武艺。荀灌娘十岁以后,已能骑马张弓,一根小银枪更是挥舞的出神入化,俨然就是个小女侠的模样。

苟灌娘的父亲是被誉为“履孝居忠,无惭往烈”(实践孝道,居家忠厚,面对往烈先贤,绝无愧色)的荀崧,他世袭侯爵,曾任襄阳太守,继而拔擢为平南将军,坐镇宛城,都督江北诸军事,后封曲陵公。

荀崧由襄阳太守调升平南将军,是在晋愍帝建兴元年,当时驻节宛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南阳是一片平原地区,荀灌娘整天驰骋在广袤的原野上,射飞鸟,猎狐免,常常满载而归,城里城外只要一看到一骑骏马奔驰而过,大家就都知道这是荀灌娘,此时论枪如游龙飞虎,谈箭已能百步穿扬,父母爱如掌上明珠,满城军民更是交相赞誉,而此时荀灌娘实际上也才十三岁。

就在荀灌娘十三岁这年,春耕刚过,几万贼兵在匪首杜曾带领下由西域流窜到宛城。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又在青黄不接的时侯,贮存的粮草十分有限,势难长期固守,情况非常危急。

匪首杜曾原本也是官宦子弟,为奸人构陷而全家遭难,杜曾含冤莫白,竟至铤而走险。初意是为父报仇雪恨,后来却因召募的匪徒成份复杂,渐成骑虎难下之势,骚扰州县,奸淫掳掠,所过之处,人们避走一空,庐舍成为空屋。因为朝廷连番围剿,于是流窜宛城,想取得这个富庶的地区,作为根据地,休养整备,再图大举。

荀崧暗自考虑城中兵力薄弱,守御尚且不足,更不可能轻言出击,然而长此困守,待至矢尽粮绝又当如何呢?想来想去,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派遣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突围出城,驰往临近的襄阳求救。因为襄阳太守石览,是荀崧的旧部,这时他驻守襄阳,兵强粮足,雄视一方,只要能发兵前来,必可解救宛城之围。荀崧把自己的计划向文武官员宣示以后,大家虽然十分赞同,但却没有一人愿意担任突围求救的任务。

荀崧感叹不已,正在一筹莫展的时侯,蓦然间,荀灌娘由屏风后转出,朗声说道:“女儿愿往襄阳投书请援!”荀崧大惊,加以拒绝:“满庭文武都不敢担此重任,你一个小小女孩子,如何能够突出重围,又如何能够抵挡贼兵的追杀?”不料荀灌娘却答道:“女儿虽然幼小,但却习得一身武艺,乘敌不备,出其不意,必可突围而出。与其坐以待毙,何不冒险一试?倘能如愿,不仅可以保全城池,实际上也拯救了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如果不幸为贼兵所阻,顶多也不过是一死而已,同是一死,何不死里求生,冒险一行呢?”

事实确实如此,荀崧考虑良久,又作了一番研究与安排,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请求,于是选派了壮士十余人,组织了一支闪电突击队,藉着浓浓的夜色作掩护,一涌而出,向襄阳城飞奔而去,马快情急,穿垒而过,贼兵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一队人马消失在黑暗的远方。

一路奔波,第三天的午后抵达襄阳,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又听到荀灌娘的慷慨陈词,对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甘冒矢石,突出千军万马包围的精神和胆识,不禁大为感动。当即发兵,而且还修书一封连夜飞驰荆州太守周仿,请他协同出兵解救宛城之围。

最后两方大军赶到救援,如火如茶的战斗在宛城四周展开,荀灌娘挥舞银枪左冲右突,于是大获全胜。

荀灌娘以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子,竟能力排众议,突出重围,以其勇毅与纯诚,搬来大军救援,复以奋不顾身的胆识与豪气,连番击杀贼将,获得辉煌的胜利,宛城所有的军民赖以保全,整个国家也深受其利,荀灌娘能够名垂千古,实非偶然。只是正史上没有提及她尔后的一切,稗官野史中也找不到除此之外的一点儿蛛丝马迹。
看来虎父无犬女啊!我认为荀灌娘可与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相媲美,一前一后,成为中华神传文化上,两颗交相辉映的熠熠繁星!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