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6):何吕施张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11月17日】

何( ㄏㄜˊ)。( he)

【历史来源】

1、源出姬姓。西周初,周成王之弟唐叔虞之后裔受封于韩,建立韩国,后亡于秦。韩王子孙以国为姓。韩王安之子为避仇逃到江淮一带,因当地人读“韩”音如“何”,字随音变,其子孙遂改韩为何姓。

2、唐代“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4、以名为姓。《汉书・五行志》载,西汉时有朱何苗者,以己名的第一个字为姓,改姓何名苗。他的子孙沿袭下去形成望族,成为何姓的另一支。

5、少数民族改姓。据《五代史》载,唐时北方少数民族吐谷浑氏,其中有的改为姓何。

【郡望】

1、庐江郡: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舒城)。

2、东海郡: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影响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门最负盛名,另外两支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3、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省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省)汉吏何并。

4、丹阳郡:又称润州,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治今镇江、丹阳一带。隋置润州,治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

5、齐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堂号】

1、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2、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

3、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4、庐江堂: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韩(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历史名人】

何景明

何景明 (西历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信阳州人。从小就刻苦好学,8岁能作诗文,有“神童”的美称。15岁中举人,19岁中進士,授中书舍人,以后升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他一生崇尚节义,不慕荣华富贵,非常勤奋的写文章,总共留下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当时集成26卷,后人续集分类至69卷。另外还有《大复集》38卷、《乡射礼直节本》、《雍大记》30卷、《学约》、《大复论》等3卷、《校汉魏诗》14卷、编定王右丞诗集5卷等,可说是一个相当多产的文人。

在正德年间,朝政腐败,皇帝收宦官为义子,养佛僧于内廷。于是景明上疏指责“义子不当蓄,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言词非常激烈,看到奏疏的人,都替他捏一把冷汗。但是当他后来东山再起时,达官贵人却反而争相巴结他。尤其是皇帝的义子宦官强尼,送一古画求他题词,景明说:“此名笔,毋污人手。”放了很多年,始终不帮他写一个字,可见他是一个颇有风骨的人。

何景明一生不但自己努力创作,也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他任陕西提学副使时,教学生专攻“经术世务”,选择优秀生到正学书院学习,亲自讲解经学。

他为官清廉,作为皇帝的钦差大臣,出使滇南归来,不取地方官吏贡献一金一物。此在《明史》中也明确记载他“官囊不满三十金。”这在“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官场中,的确是难能可贵。可惜他积劳成疾,后来回家乡后病死,享年才39岁。
  
吕 (ㄌㄩˇ )。(lǚ)

【历史来源】

1. 出自姜姓。相传炎帝之后裔-伯益,因佐大禹治水之功,被封于吕(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史称吕侯,赐姓姜。又伯益之后裔-吕尚,亦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武王灭商,为齐国开国始祖。

2. 源于姬姓。春秋时,晋国大夫为魏栀食封于吕,号吕栀。其子吕相,遂以吕为姓。

3、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官氏志》及《通志・氏族略》等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改为汉字吕氏;五代后周时,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改为汉字吕氏。

【郡望】

1、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在蒲阪(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阪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2、淮南郡: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

3、东平郡:汉有东平国,南朝为郡,治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4、金华郡: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旋改金华府,治金华(今属浙江省)。

5、晋江郡: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县。泉州州治与晋江县县治同地。此时泉州领晋江、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今仙游县)五县。治所在今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

【堂号】

1、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

2、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历史名人】


吕不韦

吕不韦(约西历前292年~235年),是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他是阳翟的大商人,到各地做生意,以低价买進,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有一天到赵都邯郸去做生意,看见在赵国当人质,生活困窘,很不得意的子楚(即异人)。一见到他后却非常喜欢,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售出。”于是他就去拜访子楚,对他说他想要光大他的门庭。子楚笑着回答说,你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只有你的门庭光大了,我才有机会光大啊!子楚心里明白吕不韦的意思,就拉他坐下一起深谈。吕不韦就分析当时的情况给他听,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他非常宠爱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和你长兄及其他常在秦王身边的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子楚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但不知该怎么办?吕不韦又说:“你很贫穷,又客居在此。我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供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承诺如果有一天计划实现了,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他共用。后来果然一切如计划中顺利進行,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

而吕不韦在史册上最为著名的是编了《吕氏春秋》。因为在当时,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且还互较高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不能不如他们,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也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将它公布在咸阳的城门,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如果有人能增删一个字的,就给他一千金的奖励。

施 (ㄕ )。( shī)

【历史来源】

1、以国名为氏。
夏朝时,有侯国名施国,国灭后,其族人便以国命氏。

2、源出姬姓。
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公子尾,字施父,为鲁国贤大夫。其孙孝叔便以祖父之字为姓,遂成施父氏,后省“父”字而为施姓。

3、出自方姓。
明代方孝孺同族。据《姓氏词典》注云:“系改姓,明代方孝孺被杀后,其同族外逃,惧怕株连改此姓。‘施’字拆开为‘方人也’。

4、出自少数民族。
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汉姓为施;明、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

【郡望】

1、后汉置吴兴郡:现在浙江省湖州市。

【堂号】

1、吴兴堂:三国吴郡名,今浙江省吴兴地。

【历史名人】


施耐庵

一提到施耐庵,大家一定马上想到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ㄧ的《水浒传》。相传他是该书的作者。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作家,从小就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极为孝顺,为人具有正义感。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進士。他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当官三年,因为不满官场黑暗,又不愿逢迎权贵,于是弃官回家乡。当时正逢张士诚起义抗元,他就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士诚占据苏州以后,施耐庵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交往密切。后来因为张士诚贪享逸乐,不接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失所望,就相继离去。不久,施耐庵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经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来寄居江阴徐氏初家,当他们的私塾老师。随后回到旧白驹隐居,感叹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写《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小说。

说到《水浒传》,数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是因为作者以他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可爱、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故事内容极富传奇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迭起,变化莫测。每一故事的高潮,都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但《水浒传》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而迎合读者的,而是紧紧围绕着“官逼民反”这一主题,把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融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

张( ㄓㄤ)。( zhāng)

【历史来源】

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箭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西历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鞑靼人哈剌尔敦被明成祖朱棣赐姓张,名隆善。另一个鞑靼人奴儿为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宪宗皇帝朱见成赐姓张,名友。女真族叫咎卜官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明成祖朱棣赐姓张,名志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4、其他姓氏改姓张。据《三国志・魏志》所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如秦末韩国贵族姬良,谋刺秦始皇未成,改姓为张名良。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

【郡望】

1、清河郡:西汉高祖初置,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临清县一带地区。

【堂号】

1、清河堂: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

【历史名人】


张良

青年时代的张良,一心只想报国复韩,所以不顾弟弟的丧葬,散尽家财,去寻访刺客。后来得一力士,与他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不得不急速逃亡,隐姓埋名,躲藏在下邳。有一天,在沂水圯桥头散步,遇到一个穿着粗布短袍的老人,这个老人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下去帮他捡,张良虽然很惊愕,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令张良帮他穿上。这时张良虽然很生气,但强压怒火,跪在老人面前小心翼翼地帮他穿好鞋。老人不但不谢,反而仰面大笑离去。张良呆呆地看了好久,只见那老人走出约一里之远,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说:“孺子可教矣。” 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到桥头与他相会。张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还是恭敬地答应。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哪知老人早已等在桥头,看见张良来,生气地斥责他:“与老人约定,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通过考验,诚心和隐忍的精神感动了老人,于是送给他《太公兵法》。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张良惊喜万分,日夜研习兵书,观察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后来在秦二世元年(西历前209年) 遇上刘邦,两人一见倾心,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他的谋略。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成为汉代开国功臣。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得善终的人。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