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百家姓》(4):蒋沈韩杨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9月11日】

蒋 (ㄐㄧㄤˇ)。( jiǎng)

【历史来源】

1、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

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龄,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为伯爵,史称其为蒋伯。春秋时,蒋遭楚灭,蒋伯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蒋氏。

2、出自他族。今满、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瑶、傣、土家、壮、羌及苦聪等族均有蒋姓。

【郡望】

1、东莱郡:治所在东莱(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今山东掖县)。
2、乐安郡:治所在临济(东汉永元十年置郡,治今山东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

【堂号】

1、乐安堂:蒋姓出自姬姓,源于河南,后在乐安(今山东邹平)发展为望族。
2、钟山堂:后汉秣陵尉蒋子文山中剿匪牺牲,传三国时吴国君孙权到钟山(今南京蒋山)游览,见到死后为神的蒋子文,于是在钟山修庙奉祀。蒋氏因以“钟山”为号。
3、九侯堂:西汉时蒋诩忠于汉室,王莽篡汉后要他做臣子,他坚决不干,被王莽杀害。光武帝中兴汉室后,把他的九个儿子都封为侯。蒋氏因以“九侯”为号。
4、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东莱。②自立堂号:居易、亦政、慎枢、追远、敦睦、三经、忠雅、雍集等。

【历史名人】

蒋士铨

蒋士铨(西历1725~1784) 清代诗人、清戏曲作家、文学家。字心余、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西历1757)進士,官翰林院编修。

蒋士铨是乾、嘉时期一个有影响的诗人,官编修,有志节,重义气。工诗和古文辞,七言古诗尤胜,又精南北曲,与袁枚、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蒋士铨的诗现存2500余首,题材比较广泛。著有《忠雅堂集》、《铜弦词》、《藏园九种曲》、《临川梦》、《冬青树》等。

沈 (ㄕㄣˇ)。( shěn)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

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

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出自芈姓,春秋楚国王族弟子戍之后,以地名为氏。

据《风俗通》、《姓谱》等载,春秋时楚庄王有曾孙名戍,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尹,世称沈尹戍。其后人有的遂以地为姓,称为沈氏。

4、出自姒姓,为春秋时沈子之后,以祖名为氏。

5、出自少数民族。朝鲜族、满族、土家族、回族等均有沈姓。

【郡望】

1、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2、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历史名人】

沈约

沈约(西历441-西历513年),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齐梁之际,萧衍重之,封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成为宰相。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足见其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赫。沈约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用功读书,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他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一部晋史120卷。可惜,这部晋史没有能够流传下来。西历 487年,奉诏修《宋书》,一年完成。

韩 (ㄏㄢ?)。( hán)

【历史来源】

1、韩姓原出姬氏。

西周初,周武王封其第五子韩叔于古韩国之地,为姬姓韩国。东周初,此韩国被同姓之晋国所灭。晋穆侯改封唐叔虞之裔孙韩万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春秋末,韩万之后人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后韩国被秦始皇所灭,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

2、以人名为姓。

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3、以少数民族复姓所改。

如后魏时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音近改单姓韩

【郡望】

韩姓之郡望有南阳、颍川、昌黎诸郡。

1、南阳郡:于今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东北部一带。
2、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
3、昌黎郡:今河北省东北部。

【堂号】

1、南阳堂: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2、泣杖堂:汉朝韩伯愈最孝,一次犯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眼泪直流。母亲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哭了出来,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的掉泪。”

3、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历史名人】

韩信

韩信(?―西历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人,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相争时,刘邦采其策,攻占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他率军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燕、齐。后刘邦封他为齐王。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南灭项羽于垓下。汉朝建立,改封楚王。他善于将兵,与张良整兵书,著有《兵法》三篇,今佚。

杨 (ㄧㄤ?)。( yang)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泌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2、出自赐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其它民族。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杨氏一直是白族的主要姓氏;满族杨氏祖先多为汉人,康熙年间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纳西、苗、回等民族也都有杨姓。

【郡望】

1、弘农郡 :三国时期地名治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灵宝北。辖黄河以南,宜阳以西。

2、天水郡:今甘肃通渭西南。

3、河内郡:今河南沁阳等地。

【堂号】

1、弘农堂:汉时郡名,在济南省灵宝县境。

2、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3、四知堂:东汉时的杨震作,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王密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家行贿。杨坚决不受,并严厉斥责他。王不死心,笑着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历史名人】

杨业

杨业 ,宋朝太原人。初为北汉建雄军节度使,以骁勇闻,颇有智谋,屡立战功,号称“无敌”。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雍熙三年(西历986),北伐,为云、应路行营副都部署,收复云、应、寰、朔四州,曹彬败退,遂归代州。不久,护送四州民内迁,途中遇契丹大军,曾献策设伏固守以保万全。监军王?等不允,迫使出战,退至陈家谷,孤军作战,重伤坠马被俘,绝食三日卒。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后杨氏几代杨延昭、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捍卫疆土,杨家将的忠勇事为后人传诵。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