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 七律(二十四)与朱山人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8月23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yǔ zhū shān rén
与朱山人

dù fǔ
杜甫

jǐn lǐ xiān shēng wū jué jīn ,yuán shōu yù lì wèi quán pín 。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guàn kān bīn kè ér tóng xǐ , dé shí jiē chú niǎo què xún 。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qiū shuǐ cái shēn sì wǔ chǐ ,yě háng qià shòu liǎng sān rén 。
秋水栗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bó shā cuì zhú jiāng cūn mù ,xiāng sòng chái mén yuè sè xīn 。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ㄩˇㄓㄨ ㄕㄢ ㄖㄣˊ  ㄉㄨˋㄈㄨˇ
与朱山人 杜甫

ㄐㄧㄣˇㄌㄧˇㄒㄧㄢ ㄕㄥ ㄨ ㄐㄩㄝˊㄐㄧㄣ ,
锦里先生乌角巾,
ㄩㄢˊㄕㄡ ㄩˋㄌㄧˋㄨㄟˋㄑㄩㄢˊㄆㄧㄣˊ。
园收芋栗未全贫。
ㄍㄨㄢˋㄎㄢㄅㄧㄣ ㄎㄜˋㄦˊㄊㄨㄥˊㄒㄧˇ,
惯看宾客儿童喜,
ㄉㄜˊㄕˊㄐㄧㄝ ㄔㄨˊㄋㄧㄠˇㄑㄩㄝˋㄒㄩㄣˊ。
得食阶除鸟雀驯。
ㄑㄧㄡ ㄕㄨㄟˇㄘㄞˊㄕㄣ ㄙˋㄨˇㄔˇ,
秋水纔深四五尺,
ㄧㄝˇㄏㄤˊㄑㄧㄚˋ ㄕㄡˋㄌㄧㄤˇㄙㄢ ㄖㄣˊ。
野航恰受两三人。
ㄅㄛˊㄕㄚ ㄘㄨㄟˋㄓㄨˊㄐㄧㄤ ㄘㄨㄣ ㄇㄨˋ,
白沙翠竹江村暮,
ㄒㄧㄤ ㄙㄨㄥˋㄔㄞˊㄇㄣˊㄩㄝˋㄙㄜˋㄒㄧㄣ 。
相送柴门月色新。

【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河南人,祖籍杜陵(陜西长安),杜审言之孙,官至左拾遗。生于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卒于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忧国爱民,为人忘己,有仁者悲天悯人的胸怀,被尊为“诗圣”。诗作大多描述安史之乱前后人民的苦难,反映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也称“诗史”。诗风沉郁,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合称“李杜”。

【注释】

﹙1﹚锦里先生:住在锦里的一位先生。即诗题的朱山人。锦里,地名。在成都市南,以出产织锦得名。
﹙2﹚乌角巾:黑色有棱﹙léng ㄌㄥˊ﹚角的方巾,是古代隐士们的冠饰。
﹙3﹚芋栗:芋头和栗子。芋头是地下茎,栗子是栗树的果实,均可食用。
﹙4﹚阶除:一层层的阶梯。除,殿阶也。
﹙5﹚秋水:指当地秋天时的溪水。
﹙6﹚野航:野外的渡船。
﹙7﹚恰:适当。

【语译】

锦里有一位戴着黑色有棱角方巾的先生,因为园中还有芋头和栗子可以收成,所以不算太穷。儿童们看惯了宾客的来来往往,所以欢喜自在,毫不怕生,能够在台阶上吃到食物的鸟雀也都非常温驯。这地方秋天的溪水大概只有四、五尺深,而野外的渡船也仅能够搭载两、三个人。白色沙岸,绿色翠竹的江边村落,暮色一片苍茫,主人亲自送我走出柴门的时候,正逢新月初上。

【诗中有话】

这是一首介绍邻居的诗,虽然包括诗题只有六十个字,但是已经把主角重要的信息如:姓氏、称呼、身分、经济状况、待人接物、居住环境等一一交待在诗文中,读过之后,主角的形象已深刻的印入我们的脑海中了,这就是我们写作文章要学习的地方。

这首诗的题目是“与朱山人”,直接了当的告诉我们介绍的是一位朱先生,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让我们知道大家称呼他锦里先生,从他所戴的帽子知道是一位隐士。他薄有资产,但收成不丰仅能温饱而已。次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乌雀驯”是从儿童的行为举止、鸟雀啄食的温驯来称赞朱山人的人际关系、子弟教育和心性修养,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诗的第三联“秋水纔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笔锋一转,开始介绍居住的环境,有清浅的溪水围绕,小舟也只能乘载两三人,让人觉得环境温馨又可爱。诗的结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则是一面夸赞景色的优美,一面称述主人的热忱待客,主人亲自相送,让诗人的心情犹如新月初上般的愉悦起来,以景托情,真是手法高明。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住在浣花溪草堂的那一段时期,他自己的生活也比较安定,所以在心情上不再忧惧,因此写出来的诗文也比较温馨。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