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 七绝(六十六)观书有感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6月08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guān shū yǒu gǎn
观书有感

zhū xī
朱 熹

bàn mǔ fāng táng yí jiàn kāi ,
半亩方塘一鉴开,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天光云影共徘徊。
wèn qú nǎ dé qīng rú xǔ ?
问渠那得清如许?
wè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
为有源头活水来。

ㄍㄨㄢ ㄕㄨ ㄧㄡˇㄍㄢˇ  ㄓㄨ ㄒㄧ 
观书有感 朱 熹

ㄅㄢˋㄇㄨˇㄈㄤ ㄊㄤˊㄧˊㄐㄧㄢˋㄎㄞ ,
半亩方塘一鉴开,
ㄊㄧㄢ ㄍㄨㄤ ㄩㄣˊㄧㄥˇㄍㄨㄥˋㄆㄞˊㄏㄨㄞˊ。
天光云影共徘徊。
ㄨㄣˋㄑㄩˊㄋㄚˇㄉㄜˊㄑㄧㄥ ㄖㄨˊㄒㄩˇ?
问渠那得清如许?
ㄨㄟˋㄧㄡˇㄩㄢˊㄊㄡˊㄏㄨㄛˊㄕㄨㄟˇㄌㄞˊ。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

朱熹,字符晦,又称仲晦。学者称紫阳先生,世称朱子。祖籍宋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出生在福建省龙溪县城外毓秀峰下的郑氏馆舍,卒于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享年七十一。朱子十八岁中進士,累官至焕章阁待制,虽历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但任职时间仅九年,其余都花在讲学上,他的著作、学生之多是前辈儒者所无法相比的。主张穷理致知、居敬﹙专一﹚和躬行实践,他的文章以说理论道为主,但是他的诗却有自然之趣。朱子的著作宏富,其中以《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楚辞集注》、《资治通鉴纲目》、《诗集传》、《书集传》等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注释】

﹙1﹚观书有感:据《朱文公文集》记载,〈观书有感〉的诗有二首,《千家诗》将其中的第一首题作〈观书有感〉,第二首题作〈泛舟〉。
﹙2﹚半亩:亩是计算田地面积的单位,六千方尺为一亩。半亩即为一亩的二分之一。
﹙3﹚方塘:方形的池塘。
﹙4﹚鉴:镜子。
﹙5﹚天光云影:指水面上映照出来的光彩云影。
﹙6﹚徘徊:走路时来回不定的样子。
﹙7﹚渠:此处作第三人称“他”来解释,就是指池塘。
﹙8﹚活水:指流动的水。若不能流动则称之“死水”。

【语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着的镜子,天光和云影来来回回不停的映照在水面。请问池塘呀!你为什么那样清澈呢?原来是因为有一个不断注入活水的源头啊!

【诗中有话】

这首诗可说是朱夫子勉励人们砥砺操守的代表作,上联“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形容清澈的水塘像明亮的镜子一样,能够把外界的景物毫不保留的反映出来,下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则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池水能保持洁净的原因,在于有一个活水源头,它能源源不绝地流出新水流,这个新水流能补充、更新、净化原先的池水,让池水保持清新洁净,充满生命,如果有一天这个源头不再流出新水流,那么这个水池就会日渐萎缩,腐臭,终至干涸,就如同人类的新陈代谢作用一样,一旦中止了生命也就没有了。其实,诗人说池塘要有源头活水,只是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而已,他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包括人,想要保持日新又新,都需要一个源头活水,只是不同的事物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而已。例如树木有了源头活水—养分,就会茁壮茂盛﹔事业有了源头活水—资金与人才,就能宏图大展﹔品德修养上有了源头活水—良师益友,就能超凡入圣﹔学问上有了源头活水—真知灼见,就能百尺竿头更進一步。那么什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活水?我们知道生命来自宇宙,是禀理而生的,组成生命的每一分子中都包含了宇宙的特性真、善、忍,那么真、善、忍就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活水。任何生命失去了这一个特性就如汤沃雪,不能够长久,因此能遵循宇宙的法理,按照宇宙的特性要求自己,你就有了生命的源头活水,你的生命就能永续不断,返本归真,同化宇宙,这时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得道者。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