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选读:《贞观政要》(二十)

陆志仝


【正见网2008年03月27日】

以下古文选自《贞观政要·论仁恻第二十》: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注1]。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注2],非幸御[注3]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注4]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注5],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注6]。”于是后宫及掖庭[注7]前后所出三千余人。

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注8]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注9]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注10]卒。太宗闻而嗟悼[注11],出次[注12]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注13]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注14]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遂哭之。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進。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注13]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注14]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注15]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注16]。

注释:

[注1]可愍(音敏):令人怜悯。

[注2]离宫别馆:正宫之外供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室。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

[注3]幸御:指帝王巡游时驻跸(音毕)。出自《汉书·召信臣传》:“竟宁中,征为少府,列于九卿,奏请上林诸离远宫馆稀幸御者,勿复缮治共张。”

[注4]洒扫:先洒水在地上浥湿灰尘,前后清扫。出自《韩诗外传》卷六:“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注5]伉俪(音抗丽):妻子,配偶。《左传·昭公二年》:“晋少姜卒。公如晋,及河,晋侯使士文伯来辞曰:‘非伉俪也,请君无辱(谦词,不劳枉驾)。’”孔颖达疏:“言少姜是妾,非敌身对耦之人也。”在古汉语中,结发夫妻才能说成是“伉俪”。

[注6]情性:本文指正常的生活。出自《荀子·性恶》:“故顺情性(本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注7]掖(音夜)庭:亦作‘掖廷’。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出自《汉书·杜延年传》:“宣帝养于掖庭,号皇曾孙。”

[注8]鬻(音遇):卖,出售。

[注9]杜淹:杜淹(?-西元628年),字执礼。隋时隐太白山,隋文帝恶之,谪戍江表。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为天策府曹参军,文学馆学士,侍宴,赋诗尤工,赐金钟。坐事流巂州(昆明)。贞观初,太宗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参预朝政。贞观二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襄。

[注10]张公谨:张公谨(西元595年—西元633年),字弘慎,魏州繁水(河北大名)人也。初为王世充洧州长史。武德元年,与王世充所署洧州刺史崔枢以州城归国,授邹州别驾,累除右武候长史。后为尉迟敬德等人荐於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门事变中张公谨曾立大功。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不久,在襄州(湖北襄阳)都督任上,张公瑾病逝,时年仅三十九。諡曰襄。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

[注11]嗟悼:哀伤悲叹。晋·潘岳《杨荆州诔》:“圣王嗟悼,宠赠衾襚。”

[注12]出次:为悼念死者而避开正寝,出郊外暂住。出自《左传·文公四年》:“楚人灭江,秦伯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杜预注:“出次,避正寝。”

[注13]阴阳书:本指战国时邹衍、邹奭等所作阴阳历律之书。后多指择日、占卜、星相等书。晋·王嘉《拾遗记·少昊》:“至六国时,桑丘子着阴阳书,即其余裔也。”

[注14]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出自《礼记·射义》:“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注15]回次:军队回京路上驻扎。或形容某人回归途中停宿于某地。

[注16]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出自《庄子·至乐》:“具太牢以为膳。”唐·成玄英疏:“太牢,牛羊豕也。”

[注17]李思摩:阿史那思摩(西元583年-西元646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是他原来的姓。武德初,数来朝贡,唐高祖封他为和顺郡王。及其国乱,诸部多归中国,唯思摩随逐颉利,竟与同擒。太宗嘉其忠,除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令统颉利旧部落于河南之地,寻改封怀化郡王。赐姓李。贞观十五年,帝以李思摩为突厥可汗。从太宗征辽东,为流矢所中;太宗亲为吮血,其见顾遇如此。未几,卒于京师。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陪葬昭陵,立坟以象白道山,诏为立碑于化州。

[注18]感励:亦作“感厉”。犹言感奋激励。出自《后汉书·列传第五十五》“涉履霜雪,兼行晨夜,身当矢石,感厉吏士。”

全文大意: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妇女幽闭于深宫中,情形实在值得可怜和同情。隋朝末年,隋炀帝无休止的选取宫女入宫,以至于离宫别馆,不是皇帝常去的地方也都有很多宫女。这都要耗费百姓的财力,我不赞成这种做法。而且宫女除了洒水扫地之外,还有什么用?如今打算放她们出去,允许她们自由选择丈夫。这不仅节省费用,而且也能平息宫女的怨恨,使她们都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于是先后从后宫及掖廷放出了三千多名宫女。

贞观二年,关中干旱,并发生大饥荒。太宗皇帝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水旱不调和,都是因为国君丧失仁德引起。我没有修养好德行,苍天应当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却遭受这么多困苦!听说有卖儿卖女的人,我很怜悯他们。”于是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去巡查,拿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孩子,还给他们的父母。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太宗皇帝听说后,悲叹哀悼,并到郊外为他发丧致哀。有关人员上奏说:“根据阴阳书的说法:‘丧日在辰日,不能哭泣。’这也是社会习俗所忌讳的。”太宗说:“君臣之间的情义就像父子一样,哀痛发自于内心,还避什么辰日?”于是便哭泣。

贞观十九年,太宗皇帝御驾亲征高丽,驻扎在定州。只要有部队来到,太宗都亲临州城北门抚慰他们。当时有一个随从的士兵病重,不能進见。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座前,询问他的病情,并下令州县的医生给他治疗。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愿跟随太宗出征的。等到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摆设牛、羊、猪三牲隆重祭奠。太宗亲临祭奠,哀悼痛哭,全军将士无不落泪。观看祭奠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个场景告诉阵亡者的家属,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丧,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太宗征伐辽东,攻打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敌人的弓箭射中。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治伤,将士们没有谁不因此感动并深受激励。

评讲:“仁恻(音册)”的意思是仁爱和怜悯。据《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这里“使民”的意思是驭使老百姓;这句话的大意是:“唐尧树立孝慈仁爱的美德,对待百姓(或说驭使百姓去做事)就象是对待自己的子女或兄弟。”从今天选读的这几段古文故事中我们也可看出,唐太宗确实是爱民如子,不管对朝廷的官员或是对普通的士兵,都充满了仁爱。正因为这样,士兵才会心甘情愿的跟随太宗出征,并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正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所说的:“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唐太宗对宫女怜悯,并放三千余名宫女出宫,任求伉俪;从这件事情亦可看出,圣王仁恻的美德,完全是天性的流露,没有一点的造作。笔者认为,做为一个人,只有完全去掉了私心,才会让天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反观现今某政党的首脑及官员,良心已经被私心及邪念所占据。在对待百姓的问题上,除了会作秀之外,根本就没将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更不用说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女看待了。也许这就是大唐盛世为什么被人传颂此今;红潮末世为什么被人深恶痛绝的原因吧。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