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君子固穷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11月04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在陈绝粮(1),从者(2)病,莫能兴(3)。子路愠(4)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5),小人穷斯滥(6)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注释】

(1)在陈绝粮:绝粮,粮食用尽。指孔子一行人离开卫国后,受困于陈国、蔡国,有七日断了粮食(不火食)。
(2)从者:从,音“粽”。随侍的人。
(3)兴:音“星”,起来、起身。
(4)愠:音“运”,怨恨。
(5)固穷:安于贫困。
(6)穷斯滥:穷,贫困。斯,就、则。滥,过度、失当。贫困就守不住心性,甚至言行失当了。

【语译】

孔子一行人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侍的人都饿病不起。子路心怀怨恨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贫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于贫困,小人一贫困就守不住心性,甚至言行失当了。”

【研析】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君子谋求道德而不谋求生计。因为耕田也可能饿肚子;学道也可能得到俸禄。君子忧心大道不能行之天下,而不以个人的贫困为忧。君子为何能固穷?因为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的价值体系、衡量标准是以正法正道为大,摆在第一位,所以贫困算什么呢?不以为意。君子心领神会深层的道理时,还可能表现乐以忘忧、忘形忘我、自得其乐的状态。

在修养心性的过程中,人总是在矛盾、困难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还有哪些造成问题、痛苦的根本原因,领悟其中的道理,修去自己的执着。越是困苦、激烈的冲突,越是能显出修养的深浅,越是能看出修养的差距、心性的高低,所以也是难得的机会。同时也能暴露出修养不足者的种种人心、顾虑和人情,那都是不能“固穷”的原因,子路则表现还有怨气和难以理解“君子亦有穷”这样的考验,他可能不明白君子还能提高、还能升华,还得有体现伟大境界的机会,还得有让人见证历史上邪的总是不能容善的,邪的总要打压善的,邪的总要害善的,但最后又邪不胜正的道理,因为邪的永远只是为了彰显、成就善的,充当一个道具、陪衬和丑角而已。

【延伸思考】

1、烈火辨美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乱世见忠贞、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时穷节乃见,这些意思都相近,比喻遭事变考验之后才知节操是坚贞的或者易变的。只有在艰困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的气节,而能从恶劣环境中胜出的,才是不朽的贤良典范。试举一个这样的历史人物,和大家分享其伟大的事迹和德行。

2、如果有人把正道看得比生命重要,他会坚守正道,不违背维护正道的意志,就算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如果连失去生命都不在乎,他还怕什么?如果他不怕邪恶,这样的正气、刚强的意志,鬼神、邪恶是不是就要怕他了?这样的人是不是很难得?想一想正道是不是真的比生命重要?文天祥他做到了舍生取义,可是当时大多还是选择保住身家性命、贪生怕死,这些人到底怕什么?

【历史故事】

君子固穷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原宪居住在鲁国时生活贫穷,房屋简陋、门窗不全,遇雨漏水,他却端坐在里面鼓琴。接待子贡时,他头戴破帽,脚穿破鞋,拄着木杖倚在门边。子贡问:“先生生病了吗?”原宪答道:“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去实践者才称病。我现在是贫,不是病。”

南宋的刘少伯,小时候很贫穷。后来担任武陵太守,却更加贫穷。曾有一次,他在家中盘算着钱财问题的时候,突然看见旁边有一个鬼在拍掌大笑。刘少伯叹道:“贫穷本来就是命定的,我却不懂,现在被鬼耻笑了。”于是不再盘算,仍然守穷。

常言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说:“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志向,这才叫大丈夫。”面对贫穷时,能做到像孔子的弟子颜渊那样,箪食瓢饮仍能安贫乐道的,才是真正的君子。

(改写自正见网: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6/8/22/39605.html)

赵惟则弃宅


五代的赵惟则为人廉洁自处。干佑年间,惟则在开封租了座宅子居住。过了一年多,有一个老人来叩门,惟则接待了他,老人说:“我曾经是这座宅子的门守,契丹人来犯时,主人和我在宅中深夜掘地,藏了几瓮金银。兵火之后,主人故去,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今天我来,想告诉大人那个藏金处,只希望大人能以少许赐我,以救朝夕。”

惟则听了很惊讶,想了一会儿,说:“很好,很好。宝物怎么可以轻取?请让我选一吉日,再叫你来取。”老人走后,惟则对家人说:“我平生不以财物自污,这不是来羞辱我的吗?这宅子不能再住了。”第二天,全家就搬走了。

古人看见不义之事,觉得污了眼睛,听见不义之事,觉得污了耳朵。

佛教中有一个故事:佛陀走在路上,看见地上掉了一个包袱,说:“毒蛇,毒蛇。”就走过去了。一个农夫听见了,扛着锄头去看,发现不是毒蛇,而是一个包袱,里面全是金银,高兴的拿回家去了。不想官府知道了,命令农夫将包袱上交,还怀疑没有全交,严厉追缴,那个农夫最后破了产。

(出自《五代史补》)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