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 五言绝句(三十三)三闾庙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10月22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sān lǘ miào
三闾庙

dài shū lún
戴叔伦

yuán xiāng liú bú jìn,qū zǐ yuàn hé shēn!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rì mù qiū fēng qǐ,xiāo xiāo fēng shù lín。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ㄙㄢ ㄌㄩˊ ㄇㄧㄠˋ ㄉㄞˋㄕㄨˉㄌㄨㄣˊ
三闾庙 戴叔伦

ㄩㄢˊㄒㄧㄤ ㄌㄧㄡˊ ㄅㄨˊ ㄐㄧㄣˋ,ㄑㄩ ㄗˇ ㄩㄢˋ ㄏㄜˊ ㄕㄣ!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ㄖˋㄇㄨˋㄑㄧㄡ ㄈㄥ ㄑㄧˇ,ㄒㄧㄠ ㄒㄧㄠ ㄈㄥ ㄕㄨˋ ㄌㄧㄣˊ。
日暮秋风起 ,萧萧枫树林。

【作者】

戴叔伦,字幼公,唐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卒于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享年五十八岁。

戴叔伦从政很受民众的爱戴,对于边陲地区的治理也很有成绩。晚年弃官去当了道士。他的诗文以描写隐逸生活及反映民间疾苦为主,著有《戴叔伦集》,已经散失,现在所传的是明朝人编辑的。

【批注】

﹙1﹚三闾庙:就是屈原庙。屈原在战国时代曾任楚国三闾大夫,掌理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
﹙2﹚沅湘:指沅江与湘江,在今湖南省境内。屈原曾被流放到这里。
﹙3﹚屈子:古代对有德业有爵位的人或对人尊称时称子。如孔子、老子。就像 现在称先生一样。文中的屈子指战国时代曾任楚国三闾大夫的屈原﹙名平字原﹚先生,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词令”,为楚怀王所器重,后为人所谗,遭放逐,但是仍然心系楚国,希望楚怀王能够醒悟,但是终不可得。楚怀王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屈原又受诬告。再次被流放到湘江之滨,他觉得他的清白不容许被污蔑,于是在五月五日那一天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因此每逢这一天就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他,到了东汉建武之后才改用将米饭以练树叶包裹,用五色丝捆扎的方式投水祭拜,这也是粽子的由来。着有《离骚》、《九歌》、《九章》、《渔父》等词赋。
﹙4﹚ 萧萧:风吹树叶的声音。
﹙5﹚ 枫:落叶乔木,掌状的叶子到了秋天会变红。又称红叶。

【译文】

沅江与湘江的水不停地流着,屈原先生啊!你的怨愤是何等的深重啊!
黄昏时刮起了一阵秋天的风,把枫树林中的枫叶吹得萧萧作响。

【诗中有话】

这首诗应该是作者到汨罗江边的三闾大夫庙凭吊屈原时的感怀之作。屈原忠君爱国,正道直行,却受到谗言毁谤,又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原因被放逐,这是屈原最不能接受的事,于是在江边作《怀沙》之赋,向世人说明“忠臣不事乱君”的心志后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这一段历史,诗人知之甚详,所以一开头就以沅湘流不尽的江水来形容屈原的怨,然后以“屈子怨何深!”的感叹引导读者回想屈原所受到的委屈,让读者体会屈原以死明志的怨,为何如此的深长。接着作者告诉我们他的感受,但是要如何表达出来呢?这时眼前层层迭迭的枫红被日落时分刮起的阵阵秋风吹得萧萧作响,并带来一股凄凉的感觉。这正是作者想要的感觉,殷红的枫叶犹如屈原的碧血丹心,萧萧作响的秋风宛如无所不在的谗言,把屈原伤害到必须以死来明志,于是作者写下“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一掷地有声的佳句,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与悲痛。这首诗以景咏史,以景叙情,是咏史诗中经典之作。

历史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例子不胜枚举,所幸宇宙的法则自有一番安排,那些受到委屈、被邪恶迫害的人,虽然失去了人世间的一切,但却活在人们的心中,历千古而不坠,成为历史的柱石。至于为非作歹的虽得逞于一时,但终究难逃天理制裁。生前花尽心思、手段所得到的一切名、利瞬间化为乌有,并留下千古骂名。两者之间相差有如天壤之别,有智慧的我们可别为一时的荣华富贵而失去恒久的生命价值。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