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史:元朝时期

雅慧


【正见网2007年06月23日】

9.元朝时期(西元1206年---1368年)

蒙古的兴起

蒙古的祖先属于突厥的一支,是居住在黑龙江上游的游牧民族,后来逐渐散居到蒙古高原上,各部族林立,互相攻击。铁木真统一各部族,于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国,尔后西征欧亚各地,使蒙古帝国成为史上拥有最大疆域的陆上帝国。他将蒙古在西亚的领土成立四大汗国,由四个儿子分别继承。各汗国的汗隶属于中央大汗管辖,大汗去世后,便从各汗国的汗中选举下任大汗。铁木真在围攻西夏时去世,其继承人根据他的作战策略,继续以武力扩张领土。

元朝的建立

第四任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时去世,他的二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大汗。1260年,阿里不哥在多数蒙古贵族的拥护下,在大蒙古国的首都和林通过选汗大会即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也在他的根据地开平(今内蒙古多伦)以汉人礼仪宣告登基,并建元“至元”。

双方随即展开内战,四年后,忽必烈胜者为王,帝位定于一尊。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采取汉人刘秉忠的建议,以易经的乾卦“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定国号为“元”。忽必烈谥为元世祖,追谥铁木真为元太祖。

至元13年,元军攻破南宋都城临安。至元16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支军队被元军消灭,陆秀夫与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元朝再度统一中国。

由于忽必烈大力推行汉化,导致蒙古主流的不满,不愿臣属其下,四大汗国纷纷独立,不再受中央管辖,遂使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疆域,实际上只包括中土和蒙古而已。


大蒙古国都城:和林

铁木真定都和林(今外蒙古库伦西南),其地初期仅有宫帐,无固定建筑物。直到三十年后,窝阔台于1235年在哈拉和林周围筑起防护墙,才开始建市场、宫殿、官署,城市的规模才算是完成,成为新兴帝国的真正都城。  

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后,和林仍是蒙古重要的城市。元朝灭亡后,北元仍以之为都,直到15世纪初蒙古各部族分崩离析,和林才逐渐没落。

元陪都──上都开平

开平位于内蒙多伦西北的闪电河畔,原是忽必烈的根据地。忽必烈在尚未称汗之前,便令汉人刘秉忠于1250年规划建造,是蒙古地区第一座经过设计而建造的城市。

刘秉忠原是出家的修炼人,被推荐给尚未即帝位的忽必烈,因博学多才而深得赏赐。忽必烈不仅令刘秉忠规划上都和大都,在推行汉化政策时,更倚重他制定各种典章制度。刘秉忠还和郭守敬合编时宪历,甚至连元这个国号都是出自刘秉忠的建议,可称的上是元朝的幕后操盘手。

刘秉忠善于“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可以从他规划设计的二座都市得到验证。在上都的选址上,刘秉忠选择了一处背山面水、放眼一望无际之地,命为“龙岗”,在此筑城,费时三年而成。

上都开平的平面为正方形,布局采中土传统的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墙相围。外城四周各有一座佛道儒的寺院,内城里建有宫殿官衙等公家建筑及多座寺庙。宫城位于全城中央偏北,是宫殿所在,其中除了固定的木结构建筑外,也有大片空地,供蒙古人搭建传统帐篷。根据马可波罗描述,上都的宫殿“是一座巨型的大理石宫殿,所有殿室镀金,饰以飞禽走兽,并绘上各类花木,工艺精巧美丽”。

城内有多处水泽,散布在外城和宫殿园林之间,应是与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有关。各宫殿则围绕水泽而建,各自成群,没有对称规律的布局。宫苑里还有一座用竹子建造的殿堂,屋顶也是竹制,整座建筑坚固而且搬运方便。

忽必烈以大都作为京城后,开平被立为陪都,每年夏季,元帝皆至此避暑,政府机关也随之迁移至此办公。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载,马可的父亲和叔叔来到中国,就是在开平晋见当时的元朝皇帝忽必烈。

上都的地理位置重要,是蒙古掌控庞大帝国疆域的枢纽,前几位元朝皇帝的即位大典“忽里台”都在上都举行。元朝中期以后发生的数次政变和宫廷斗争,也以上都为反对阵营的中心。直到元朝末年,明兵攻占元朝首都后,元顺帝仓皇出逃,依旧选择上都作为避难所。明朝取代元朝后,将上都改设开平卫,15世纪初废卫,城市从此荒废。

元大都

元朝首都大都位于今日的北京。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蓟国在这一带建立城池。后来燕国灭蓟,迁都于此,改名为燕京。秦统一天下后,将之改为蓟县。汉时为燕国辖地,此后直到隋朝才改名为涿郡。唐朝时改涿郡为幽州,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在此称帝,建国号“大燕”,唐朝收复失土后,仍称幽州。

北宋时,这里是辽国五京之一的南京析津府(后改为燕京),是在唐朝幽州府的基础上建立的城市。辽南京有内城外城二部分,内城在全城西南方,是宫殿区,里面有广阔的皇室园林,园中有池,池中有岛,岛上建有瑶池殿,皇亲宅邸则沿着池畔建造。外城为一般居民区,多有寺庙,有些保存至今,如现在的法源寺和天宁寺塔,就是辽国时期的建筑。

金灭辽后,纳辽南京为金五京之一的中都,后来金迁都于此,在辽南京的基础上進行大规模的扩建。除了将外城的东、西、南城墙向外迁移外,还增建宫城,使之位于全城正中,中国传统的方城平面、王者居中的城市设计,重现于这座此后一直成为中国首都的北方城市中。

扩建后的中都其布局是模仿北宋汴京宫殿的格局和形式,工程十分浩大,使用的材料也非常讲究。根据史料记载,金中都的营造使用了80万民夫、40万兵力,而宫苑摆设的木石,甚至是从宋徽宗在开封近郊的皇家园林垦狱里搬运过来的。

金中都的东北角原本是一处沼泽,京城扩建时将之开凿为人工湖泊,上筑琼岛,周围建宫殿,就是今日的北海及中南海一带。

金中都在蒙古攻金时遭到严重破坏,以致元世祖忽必烈欲迁都于此,还需避开荒墟般的金国故都,在其东北角另建新城。

元大都也由刘秉忠规划建设,此外也有阿拉伯籍和其他外国工匠参与其中。在建造地上物之前,先埋设全城的下水道,再建造宫殿王府、内外宫三重城墙等建筑,费时二十余年而成。

根据考古发掘,元大都呈长方形,大小近似北宋汴京,约为隋唐长安的五分之三大小。城内街道一如唐长安的笔直宽敞,经纬垂直交错,大街宽28公尺,小街14公尺,胡同是小街宽度的一半。

外城分62坊,只允许富人和官员迁入,其余百姓只能留在西南边的金朝旧都。元大都虽然仿照隋唐长安的城市格局规划四方整齐的居民坊地,但各坊四周已经不再营建坊墙包围。元大都还有一项创举,就是在城市的中心建造巨大的钟楼鼓楼,作为报时之用。元大都实行宵禁,夜晚鸣钟三下后,除非有特殊情况如生产、疾病而外出延医外,禁止居民在街道上行走。

元朝将其疆域里的人民分成四种,实行种族政策。根据马可波罗记载,元朝规定在位于金朝和南宋的所有城市居民,每个房舍门户上必须贴示户主及全家姓名,此外奴仆姓名、牲畜数量等,也得详记于上。就连外商旅客投宿客栈,也需依照不同国籍分别居住于官府指定的旅舍,并且必须登记姓名和投宿及退房的时间。

蒙古人信奉喇嘛教,城里宫内建有多座密宗寺庙。元朝皇帝对宗教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加上帝国辽阔,包含民族众多,遂形成各民族的各种宗教场所在城内林立的景象,除了中土传统的佛寺道观外,还有喇嘛庙、清真寺、景教教堂、拜火教祭坛等。

皇城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皇城的中心是海子,就是今日的中、南、北海,北边是宫苑,东部是宫城,西侧则建有广大的寺庙。皇宫和朝廷所在的宫城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社稷坛位于西面城门内,太庙则相对应的位于东门内,市场集中在城市的北边,正符合《周礼・考工记》里“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传统布局。

港都泉州

泉州的历史始于东汉,初名为建安郡,晋朝时改为晋安郡,由于五胡乱华,大量中原百姓南迁避难,使泉州迅速发展。隋朝时因为北依泉山,改名为泉州。泉州从唐朝时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商港。在马可波罗的游记里又称刺桐,盖因城内遍植刺桐树之故。

泉州城的平面由于地形的限制和后来的自然发展呈不规则状。城市原本一如其它传统城市一样,建有内外二城,内城设衙府,外城为民宅市集,另外在郊区设有藩坊,专供外籍商旅居住。泉州城内以二条垂直相交的街道为主轴。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城市不断沿着对外连接的交通要道向外发展,城墙也沿着新发展的区域扩建,遂形成城市的有机布局。

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东方第一大港货物的运输量十分巨大,马可波罗估计,光是运至此处的胡椒数量,就比从亚历山大港供应欧洲社会的胡椒量还多出百倍。泉州的税收仅次于前朝首都杭州。

泉州在元朝末年由于驻守的色目军叛变,导致外侨大量撤离,对外贸易中断。明朝时又由于沿海倭寇侵扰,明朝政府实行锁国政策,同时港口也逐渐淤积,遂使泉州逐渐没落。

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城市

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罗兄弟及其子马可波罗成为得到元朝皇帝宠信,在元朝担任外交专使的外国人。而马可波罗归国后口述的游记,更成为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接触东方世界的最初管道。马可波罗描述的东方充满神秘、美丽和无法想象的富裕和進步,引发欧洲人兴起想一窥究竟的好奇,促使了后来航海时代的发现新大陆,开启了随后的殖民时代。

马可波罗一行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出发,沿路上丝路经中亚,历经四年才抵达元朝疆域。他们在上都开平晋见当时的元朝皇帝忽必烈,马可波罗因为受到忽必烈的欣赏而被延揽,成为皇帝的专使,到帝国的各地方去办事。在元朝任职的17年间,马可波罗得以巡访中国各处,并回来向这片广大领土的拥有者,禀告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与奇风异俗等。

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城市,進步、美丽、繁荣且富裕。有经过整体规划、有序建设的方正大城如上都、大都;有仿若仙境的江南城镇如杭州苏州;有繁忙热闹的商港如泉州广州等,城市景观整齐宽敞,居民有礼好洁,工商昌盛、百物充裕,在在都使之赞叹不已。

透过他的描述,使那从未亲临各地的君主,可以跨越地图的限制去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消失了的城市留在白纸黑字上。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欧洲人并不相信马可波罗对数量的叙述,例如他说大城市的人口动辄百万,江南城中的桥梁数以万计,港口货物的运输量是欧非大港的百倍等等,都让欧洲人认为过于夸大。因为中世纪的欧洲世界,即使当时最富强的意大利各城邦
如威尼斯、佛罗伦斯等地,人口平均不过十万左右;威尼斯桥梁虽多,也不过以百或千位计算。时代观念的限制,使其无法跨越思维去想象,遂将无法理解的叙述视为荒诞不经。

元朝的灭亡

元朝中期以后,帝王因为权争而频繁更换,导致政局不稳。末代皇帝元顺帝荒淫无度,各地大型疫病与饥荒接连而来,据史书记载“死者十之六七”。在民生极为困苦之际,元朝政府更加重赋税,扩张军备以镇压百姓,导致各地起兵反抗。其中以方国珍举兵最早,首先在浙江沿海袭击官船。此后白莲教成为反元的中心,以韩山童为首领,密谋起兵,后来因计画泄露被杀。 韩山童死后,刘福通立其子韩林儿为帝,组成红巾军。另有自称红巾南派的徐寿辉、陈友谅等人,以及不属于红巾的张世诚。 朱元璋为后起之秀,他先依附郭子兴,待郭子兴死后,余将归朱元璋,兵势强盛,其后阳奉韩林儿为北方屏障,依序击败南方之陈友谅、张世诚、方国珍。大局已定, 朱元璋在应天府即位,是为明太祖,改元为“洪武”。1367年,朱元璋发布讨元文告,命将领徐达、常遇春北伐,第二年,攻占大都,元朝灭亡。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中国的统治终于宣告结束,入主中原仅九十年。

小结

元朝以异族入主中原,也如同过去几个异族朝代,在统治中国的过程中逐渐汉化。蒙古人由传统的逐水草而居、搭帐篷的游牧习俗,逐渐转型为定居于城市或郊区房舍的生活形态。城市设计一如中国典型的规划方正整齐,并巧妙糅合蒙古人依水而居的传统,是水元素成为城市的重点,呈现出灵活生动的城市布局。

元朝城市的另一项创举,就是在城市的中心设立钟楼鼓楼以报时防灾。元朝兴建的城市,虽然撤除了居民里坊的墙门,但在市政管理方面,仍遵循中土传统古制,夜晚实行宵禁,钟楼鼓楼用来提醒居民出入的时间限制,由此也可看出,元朝的统治与对城市生活的管理较前代的宋朝严格。

元朝开始发行纸钞,名为“交子”,交易买卖一律使用纸钞,禁止各类金银流通市面。纸钞的发明促進商业交易的便利,也是使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但由于元朝政府当时没有经济学的概念,大量印制纸钞发行,导致币值贬低,引发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也是促成元朝衰亡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上下五千年》,正见网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4/9/16/29147.html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着
《中国古代建筑》,傅熹年等多人合著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董□泓着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傅熹年着
《游记》,马可波罗着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科技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