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史(一) 上古时期

雅慧


【正见网2007年01月15日】

前言

中国这片大地自来又被称为“神州”,是有其背后深刻的意义。神州顾名思义,系指神仙所在之地,是神仙下世到人间的首站。神州这个称法昭示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文化是“神传文化”,神传给世人的文化,从神而来的文化当然有着神奇奥妙的内涵,所以中文里“神”的用法既多又广,例如艺术讲“神韵”、“料事如神”是谓“神机妙算”、“留神”、“神色”等等。神传文化的特点──半神文化、敬天尊神与重视修炼的传统,从文明的开端时起将一直延续到现代,贯穿在方方面面,当然也展现在历来的城镇之中。

孕育在神州大地的中华文化贯穿了上下五千年,城镇随着人类的繁衍而发展,历经数十朝代各不相同的建设,形成了它们各自的特色。城镇为历史提供舞台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存在与曾经的辉煌留下见证,只是作为历史大戏的舞台,世人多只注意到它与剧中人事牵扯关联的局部一面,其余的一切经常落在历史的探照灯之外,为人所忽视乃至遗忘。城镇如同人类是个有机的生命体,有它的生老病死,也有自己的命运兴衰。本文将从神传文化的角度介绍中国的城镇发展与建设。

上古时期

在中国的信史阶段之前,神州大地经历了一段上古时期。这里指的是三皇五帝统治天下的年代。由于史料与考古的缺乏,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人物事多被视为神话传说。但如果我们不是把“神话传说”这个字句等同于“不可信”的同义词,而是实事求事的就字的本义来看,其实这种说法也不能认为是错的。“神话”指的不就是神说的话、经过人类代代口耳相传留下来的不就是“传说”吗?当时的中国的确是处于人神共处的时代,这些相貌特殊、天赋异禀的传奇人物,本来就是为人类奠定文化而来到神州大地,传授人们特定的技能或知识的上界生命 (1)。

相传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盘古将身体化为山川河流,女娲用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在先民的思想里,人与万物皆为神所化生,所以人与天地万物以及上界生命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希望藉由遵循神的旨意,或效法自然的规律,来维系这个关系,是人类心里的渴望。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许就是源于对神的记忆。

最先行于人间的,是被尊称为有巢氏的神。顾名思义,“有巢”表明了他的使命,就是教导人们如何用树枝搭造简单的房屋,自此以后,人类可以脱离居住在山洞所受的生活环境以及活动范围的限制,向平原地区移居。

三皇一般指燧人氏、伏羲氏与神农氏。这个“氏”与有巢氏的氏一样,皆为后人所尊称,氏的原始意义是神祗之意。三皇的出现代表了人类向三个不同的文明阶段迈進:通过燧人氏,人们学会了如何使用火,進而学会烹煮熟食:伏羲氏则教人结网捕鱼、驯服野兽为人服务:而神农氏教导人们种植农作物、分辨毒草与药草,自此以后,人类步入农业社会,脱离了以打猎与采集野果维生,食物来源无法稳定的生活状态。

由于缺乏相关的古籍记载,此时的聚落情况只能从考古挖掘出来的遗迹加以推测。从现代考古学对史前时期的分类来看,三皇出现的年代约在中、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年-5000年前)。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发明建筑房屋的技术、学会驯养狗猪羊、制作渔网剑矛等渔猎工具、开始使用陶器。脱离穴居的先民在平地不断迁徙,聚落点多选在河流沿岸的台地上,许多点形成固定的村落并延续至今,例如河南淇水沿岸现存的15个现代村落里,就有11个是建立在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上(2) 。在黄河中游发现的老官台文化与仰韶文化、浙江的河姆渡文化等,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迹。

目前出土的这个时期的聚落面积通常不大,年代较久远的聚落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环状,后来的则渐渐多为四方形,方形的城镇自此成为中土最普遍的城市形式。城镇由圆变方的原因也许可以从先民“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得到解释,中国古来便有“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3) ,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中大量出土的玉琮、玉璧,即证明 “天圆地方”的观念早在文明的初期便存在了。古人既然认为地是方的,在“天人合一”观的影响下,将在地上出现的城镇造成方形,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此时聚落的边缘尚未筑有坚实的城墙,只有壕沟与利用壕沟挖出来的土堆成的简单防御设施。聚落内已经出现功能分区的土地使用状况,一般分为居住区、公共区、墓葬区与作坊区等,显示出当时的聚落不仅已经形成城镇的规模,其内部更具备了城市规划与功能分区的痕迹。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在安徽省出土、距今5500年前的oR家滩遗址,oR家滩的总面积为1,6平方公里,由一道大型围壕作为护城河,城里以三个台基为界,分为三个不同使用功能的处所:一区为住宅区,房舍方位呈现有秩序的排列;一区是3000平方公尺大的广场,位于遗址的中心,上面有宫室建筑的遗迹,并有一口水井,是部族集会的场所;另一区为墓葬区,中有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与陶器等。

根据《史记》记载,神农氏“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市”的解释为:“买卖所之(往)也。市有垣(墙),所以介也。”由此可知,在神农氏时代便存在着(由墙所围的)市集。据考古推测,市通常设在水源边,水井是居民前来汲水之处,其位置通常在全城的中心。约定日正当中作为交易的时刻,利于居民在汲水时可以顺便交换各自所需货物。在神农氏时代,人类進入定居性的农牧生活,粮食收成稳定成长,也就有盈余進行交换,如此逐渐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工作形态。

三皇之后,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轮流治理天下。当神渐渐的不再使用超常的能力来教导人类后,便以更贴近人的行为方式来为人类开创文明。黄帝以武力平定作乱的部族、为各部首领推举为天下共主,尊为“天子”,即为上天的爱子,负天命以行于人间之意。天子成为人与天的中介,天子居中,中的象形文字,是一根旗杆竖立在地上,君王遇有大事便高立旗帜,使四方臣民得知,前来旗下聚集听命。“中”代表着天子所在之处,自然最为崇高,以中为尊自此便成为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4) 。

天子居住的地方成为四海之内最重要的地方,根据《史记・轩辕本纪》记载,黄帝定都于涿鹿山的山脚下,又“筑城邑,造五城”。天子居中,这个在所有聚落中最崇高尊贵的地方被称为“都”,其它的聚落则称为“城邑”。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将“都”解释为“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城”的解释为:“以盛民也。”;“邑”则为“国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城邑”顾名思义,就是城邦国家,亦即每一个城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城邑依照城主身份的尊卑来分等级,由此可知,在黄帝时代不仅已经存在着城镇,且各城镇闲已经区分出规模等级。《战国策・赵策三》记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虽然现在已经无法考究字句里的“古者”究竟指的是什么时代,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遥远的上古时期,神州上曾经万国并存。而“中国”这个说法,根据《史记集解》引刘熙的解释,原来为“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黄帝虽然定都于涿鹿山下,根据史书记载,他自己却居无定所,经常在外巡视四方、开山通道、寻仙访道。相传黄帝在倥侗山从道家的广成子那儿得到了修炼的方法,有一天黄帝元神出窍,神游华胥国。但见华胥国中没有王,人民淳朴,没有嗜好欲望,不以生为乐,不以死为悲,因此也就无生无死。他们没有爱也没有憎,没有亲疏之别,不支持谁也不反对谁,因此没有利害冲突和斗争杀戮。他们入火不热,入水不沉,在空中飞翔如履平地,在云中酣梦如睡在床上那么平稳。回来后黄帝悟到,治国必须无为,人心向善则天下自然太平,因此遵循无为之道,垂拱而治,引导人民遵守道德规范,国泰民安,颇似华胥国。

相传黄帝在位100年,在西元前2598年置鼎炼丹于山下,丹成天开,遂与臣下乘龙登天而去。黄帝留下的修炼思想及过程,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往后数千年的精神文明。从清静无为到圆满回升,返本归真成为炎黄子孙向往的最高境界。修炼的精神也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黄帝之后的四帝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多遵循着黄帝无为而治的原则管理天下,身体力行重德行善以教化百姓,所以都有贤名流芳后世。五帝的最后一位是舜,舜以孝顺与睿智扬名当世,人们景仰他的德行,都愿意前来依附。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意思是只要舜居住的地方,一年就会形成聚落,二年后会变成城邦国家,三年后就发展成首都。一个城市的诞生可以是因为各种的因缘际会所促成,例如位于交通要塞、军事重镇或经济中心等,但在上古时期,可以只凭着人的个人品德就使得百姓自动来聚,这应该是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奇迹。孔子在《礼运大同篇》中赞叹“大道之行”时的“大同世界”,描述的也许就是这个时代吧。

舜在位50年后,禅位给禹,禹被视为夏朝的开创者。从夏朝开始,中国進入了信史时代,在城镇发展方面,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资料:
1) 心缘《上下五千年》之创世纪史,正见网
2) 董鋻泓编《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第4页
3) 《晋书天文志》
4)《由中国文字探讨传统建筑》,第18 页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科技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