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坝的隐患

周同 整理


【正见网2007年05月24日】

举世注目的三峡水库于2006年完工。在“要高峡出平湖”和“于天斗”的党文化中所完成的巨大工程却无中共高层领导人参加完工仪式, 不能不说明此项工程带来的负面效应与隐患。

今年5月,各地媒体纷纷报导,长江荆江大堤有可能垮塌的消息。在另一方面暴露出三峡水库的负面作用。报导说,最近几年长江溃堤现象日益频繁,据统计,自二○○四年九月以来,荆江大堤出现六十四处崩岸溃提,其中,至少四处是重点崩岸溃堤,诸如文村夹、石首调关、松滋谢牟岗、抱鸡亩闸等。最近一次事故发生在3月22日,石首江段一段长30米,宽8米的堤岸垮塌。

中国有关方面在湖北荆州的勘察发现,荆江大堤多段出现险情,如果在洪水季节垮塌,将造成灾难性后果。

荆江大堤是中国长江重点堤防之一。长江自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长337公里的河段,流经湖北省荆州地区,称荆江。荆江北岸上起江陵县枣林岗,下迄监利县城南,长182.35公里的江堤称为荆江大堤。荆江大堤是江汉平原防洪安全的屏障,保护1100万亩耕地和800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万一大堤溃决,江汉平原将遭受严重洪灾,武汉市也受到洪水的威胁。

三峡水库不仅对下游河道产生影响。据报导,三峡大坝上游17公里处名为“野猫面滑坡体”的山坡,最近发生蠕动变形事件,当地政府今年四月赫然发现该滑坡出现一道长两百米、宽七十厘米的裂隙。 报道引述中国交通部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三峡管区负责人的话,“当地居民曾反映说,去年底大坝水位由一五六米回落后,野猫面滑坡体开始出现裂缝,初步判断蠕动变形与水位消涨有关”。

今年4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编制完成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对外发布。

综合媒体的报导,报告指出,长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与长江洪水峰高量大的矛盾十分严重,而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明显不足,工程建成后又引起河道冲淤变动、蓄泄关系及河势发生新的变化,长江防洪形势十分严峻。那么当初大坝防洪的目地如何体现呢?

三峡大坝蓄水后,已经产生对水区的污染。报告指出,三峡库区的库湾及支流回水区在春夏季节出现水华现象,原因是三峡蓄水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每秒一.二公分,几乎不再流动,使库区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报告指出,二○○四年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六起,二○○五年累计发生十九起,二○○六年仅二至三月累计发生‘水华’十余起,呈现加重、扩散的趋势。

报告说,三峡工程建成后,不仅长江的水质污染问题恶化,长江防洪形势仍然严峻,库区蓄水后当地的微震明显增加。 报告指出,三峡库区是中国地质灾害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三峡水库建成后,"有可能诱发构造性和非构造性地震"。

据报导,目前,三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00多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专家指出,危害最大的是构造性地震,在第二库段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建始断裂北延和秭归盆地西缘一些小断层的交会部位,都可能诱发水库地震。监测结果显示,二○○三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巫山─秭归─长阳一带。

报告中指出三峡建设对长江生态的破坏,包括国宝白鳍豚、长江鲥已难觅踪迹,中华鲟、白鲟数量急剧减少,已有二十多种鱼类被列入大陆濒危动物红皮书。

对此现象,全球水伙伴组织中国区主席说:“用水发电,取得了经济利益,但留给后代的却是这样的河流,不再生机盎然,而是一团死气。”

另有学者认为,去年,四川和重庆一带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今年仍呈蔓延之势,千百万人饮水困难,罪魁祸首,就是三峡大坝,因为,正是三峡大坝,阻隔了四川盆地与外界的唯一连接口,长江水汽为之滞留不通。

三峡大坝去年完工蓄水后,原是汛期的八月,上游的重庆却出现百年大旱,中游的武汉长江水位也降至史上第二低,各界议论纷纷,许多人更将矛头指向三峡大坝,认为是蓄水引发“木桶效应”所致。

今年4月19日甘肃省高台县南华镇小海子水库决口。小海子水库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库容350万立方米。下游有2个村庄和大面积农田。 水库决口后,下游临近农田一片汪洋。

在中国8万5千座水库中,3万座存在严重问题,其中包括200座大型水库和1千6百座中型水库。中国官员说,中国有几万个水库存在严重问题,是威胁下游民众生命财产的“定时炸弹”。

三峡大坝是造福于民,还是造祸于民?我们从黄河的死亡,几万个水库的问题,河道、河区生态的恶化可以看出端倪。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毁坏了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中共邪恶之一。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