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魂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高峰一


【正见网2005年05月09日】

编者按:黄河九九八十一道弯从天上流向了大地,滋润着中华大地,伊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五千年最灿烂的文化就在黄河流域中延绵、形成。从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跃出龙马,背负“河图”,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到炎黄二帝,华夏之宗,还有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大禹受之而创立包含“五行”思想的“洪范九畴”,神传文化在黄河流域中演绎着。中华民族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随着自然规律,历史的新陈代谢,洪、旱灾难随着人们道德的下滑在增加。然而,黄河仍以它的活力塑造着中华民族的遵天循地,坚忍宽容的性格。但是,当共产邪灵统治了中国大地,黄河的厄运开始了。黄河在“人定胜天”的思想下,被一座座大坝拦腰斩断,被一座座灌溉枢纽工程抽干。黄河在枯竭、断流、死亡。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血脉被切断。中国文化已走向尽头。

我们试图从黄河的历史与现状来探讨和阐述黄河兴衰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意义。

◇◇◇ ◇◇◇ ◇◇◇

黄河源于青海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经过青、川、陇、宁、内蒙、陕、晋、豫、鲁,蜿蜒东流,注入渤海。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中国人把黄河视为母亲河,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然而,黄河不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它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据地质演变历史考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这里有科学考证的部分,也有推理猜测的部分。但都没有走出黄河是自然形成的这一思想。然而,这里有两点疑义无法说清∶一是那些互不连通的湖盆是怎么形成的,二是各湖盆间是怎么逐渐的连通起来的。还有西部高原抬升之说也没有充分的证据。其实,黄河的形成虽然跟自然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但还有其它的原因。本文主要针对上述两个疑点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互不连通的湖盆”的形成

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大洪水的传说。圣经《创世纪》中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诺亚方舟”。上帝看到人世间充满着强暴、仇恨和嫉妒,就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了的世界。唯有诺亚是个义人,得到了上帝的恩赐。上帝要求诺亚用歌斐木建造方舟,并把舟的规格和造法传授给诺亚。此后,诺亚一边赶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悔改其行为。诺亚在独立无援的情况下,花了整整120年的时间终于造成了一只庞大的方舟,并听从上帝的话,把全家八口搬了進去,各种飞禽走兽也一对对赶来,有条不紊地進入方舟。7天后,洪水自天而降,一连下了40个昼夜,人群和动植物全部陷入没顶之灾。除诺亚一家人以外,其他人都被洪水吞没了,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于水面7米。上帝顾念诺亚和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便下令止雨兴风,风吹着水,水势渐渐消退。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

在世界许多其它地方和民族中也流传着一些大洪水的故事。比如,秘鲁印第安人的传说中,也有大神巴里卡卡引来了风暴和洪水的传说。巴比伦人的神话说,贝尔神恼怒世人,决定发洪水毁灭人类。玛雅圣书记载:“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一场大洪灾……人们都淹死在从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

在中国不仅传说着关于大洪水的故事,而且还有许多记载。如《淮南子•览冥训》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蛐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洪兴注曰:“凡洪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 《尚书•尧典》记载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 《楚辞•天问》曰:“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孟子•滕文公》记载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等等。

这些传说和记载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生过大洪水,而洪水发生之前都会下大雨的,能够引起滔天洪水的大雨,可以是凹凸不平的地面形成很多湖盆。其实,不只是100万年以前可能形成过湖盆,四千多年前的尧时代也可能形成过很多湖盆。因为鲧和禹治水至少经过了22年,这么多年的洪水,足以形成河流和湖泊。

二、大禹治水连通湖盆

大洪水可以使河道自然改变。但是黄河的改道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人工的因素。四千多年前洪水泛滥时,人们就采取各种方法治理那些湖盆和河流等。在中国就有一个人人皆知的传说-“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事迹,在古代典籍中都可见到。相传四千多年前在尧时代,华夏大地洪水成灾。尧召集天下部落首领共商治水之策, 大家推举鲧负责治水事务。鲧用筑坝拦洪的办法治理了九年,结果坝溃水溢,以失败告终。舜代尧管理天下后,让鲧的儿子禹掌管水利,继续治水。禹吸取了父辈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最终平息了水患。他用天帝所赐的“息壤”填水造山,会群神于会稽塑山,杀防风氏,逐共工,得伏羲和瑶姬之助治理水患,并能降伏水怪,化黄熊通轩辕山……。

九州大地上的主要河流,几乎都留有大禹疏浚的痕迹。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很可能把那些经常泛滥的湖盆打开,把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了水道。据说“三门峡”就是大禹用神斧劈出“人门”、“神门”、“鬼门”而成的。

三、“三门峡”水坝截流致祸

既然“三门峡”是大禹劈出来的,那么黄河既有自然形成的部分,也有人工开凿而成的部分,那么它就不只是一条河,也是一个文化遗产。就象长城一样,它不只是一个城墙,也是一个文化遗产。黄河和长城的相似之处在于,长城是在原有的高山之颠建造了那么几丈高的“城墙”,黄河是在原有的河流和湖泊之间凿开了那么几个“峡”。黄河和长城的不同之处在于,长城是“建造”的,黄河是“凿开”的。

中共执政之后,在“三门峡”建立了一座高一百多米,长七百多米的大坝,说是为了综合利用黄河的水资源。其实,“三门峡”大坝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的破坏。这种破坏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对黄河的直接破坏。“三门峡”是古人凿开的文化遗产,所以把“三门峡”堵起来就是对它的破坏。二是对黄河流域文化的破坏。在“三门峡”建坝后,其上游包括八百里秦川在内,许许多多文化发祥地和珍贵的文化古迹都被毁掉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