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应运而兴的统一王朝 明朝(四)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心缘


【正见网2005年01月08日】

关于燕王称帝的预言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其孙建文帝即位,并着手削藩以巩固自己的势力。在铲除了几个势力较小的藩王后,将矛头指向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朱棣虽负抵御蒙古之重任,是举足轻重的藩王,但是这一次,即使装疯都不能幸免被削藩之运。最后燕王朱棣起兵打败建文帝,攻占南京,作了皇帝。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当时建文帝削藩期间,曾有一疯道士在街头唱曰,“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事后人们终于知道“莫逐燕”,是指不要逼迫燕王,否则燕王必将高飞,最后作皇帝。这也就是“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的意思。

《推背图》第二十八象对这一时期发生的事情做了如下的预言。图中画的是建文帝焚毁皇宫。谶文是“草头火脚,宫阙灰飞。家中有鸟,郊外有尼。”“草头火脚”意思是燕王朱棣将有逼宫之举;“宫阙灰飞”指建文帝在朱棣進攻下,将皇宫焚毁;后两句的意思隐喻朱棣做了皇帝,而建文帝流落郊外做了和尚。颂文是“羽满高飞日,争妍有李花。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前两句指朱棣成为皇帝之时,连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也向他献媚。后两句是说建文帝做了和尚,以四海为家。

而宋朝的《梅花诗》第四节中的第三句“飞来燕子寻常事”也预言了这一史实。

“飞来燕子寻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历史。燕王得天下,仔细想来也确为“寻常事”,在情理之中,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颇有雷同。

在明朝刘伯温的预言《烧饼歌》中自然也有着对该事件的预测。“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河山永乐平。”意思是说建文帝即位后,虽有文官的拥戴,但需防备西方(指燕王)的威胁。永乐是朱棣夺取皇位后所取的年号,暗指永乐时期社会较为安定。

明成祖朱棣的“永乐之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史》上说他“智勇有大略”,“智虑绝人,酷类先帝”。而朱元璋也非常器重他。在建文帝实施削藩后,他被迫起兵推翻建文帝,并于1403年正式称帝,成为明朝第三代,也是卓有建树的皇帝,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

作为最高的统治者,朱棣继承了朱元璋勤奋、节俭、体恤百姓的长处,但却没有其父猜忌、偏信、武断的短处。他主张“用法当以宽”,“待人当以诚”,注意守成,励精图治,使明朝在永乐年间進入了繁荣辉煌时期。

朱棣称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一,继续实行削弱藩王实力的政策,强化中央集权体制。他把齐王榑废为庶人,剥夺周王、辽王植、岷王楩的三护卫,将宁王权徙封南昌,谷王橞徙封长沙。这样,军政大权進一步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其二,加强边境防御。为了防范元代蒙古残余势力,成祖逐渐把政治、军事中心由南方转向北方。1421年(永乐十九年),成祖迁都北京,从而大大加强了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现今北京的故宫就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动工兴建的。

成祖在位期间,还5次御驾亲征,越过大漠追击蒙古各部,暂时消除了边境的威胁。

其三,积极开展与周边其它国家的外交。比如他从1403年开始就派使臣到安南、暹罗(泰国)、高丽、爪哇等国访问,建立友好关系。

而这一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扩大了明朝在海外各国的影响,用《明史》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居云南昆阳州(云南晋宁)。明太祖统一云南后,郑和被阉入宫,靖难之役中,从燕王起兵有功,朱棣赐他姓郑,提拔为内官监太监。

从1405年(永乐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件盛事。他率领规模浩大的船队,经过中国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对占城(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满剌加(马六甲),彭亨(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在印度尼西亚),榜葛剌(孟加拉),古里(印度西南海岸卡利库特),柯枝、琐里、加异勒(印度半岛),锡兰山(斯里兰卡),溜山(马尔代夫),忽鲁谟斯(波斯湾口),祖法儿、阿丹(阿拉伯半岛),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索马里),麻林(肯尼亚的马林迪)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進行了友好访问。

郑和第一次航行,有船只62艘,水手、船师、卫兵、工匠、医生、翻译共2.7万多人。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可以容纳一千多人,是当时航行海上最大的船只。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具有当时世界上先進的航海设备和技术。

郑和的船队满载中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丝、金银等各类商品,用以换回亚非各国特产,如象牙、香料、宝石等海外奇珍异宝,因此人们把这些船称为“宝船”。

郑和远航亚非各国,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后,亚洲许多国家都先后派遣使节与明朝贸易。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 古里等十六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一次就达1200多人,浡泥(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和满剌加两国的国王与王后也都来到南京,明成祖还设筵招待。当时苏禄使 团由东、西、峒三王率领340余人来华访问,受到隆重的国宾待遇。东非的麻林王哇来顿本亲自率众访问中国,不幸到福州就病死了。木骨都束和卜剌哇也曾多次 派遣使节来中国進行友好访问。

郑和的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他到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

郑和下西洋发展了外交关系,中原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也很融洽,促進了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政令也达到了外兴安岭内外、天山南北和西藏地区。

其四,在经济上,成祖继续实行太祖时期的经济政策。此外,为了将南方的粮食安全运送到北京,成祖扩建了忽必烈时开凿的大运河副线,也就是山东西部的济宁段运河。从1430年起,每年通过运河北运的粮食达300万石以上。而南北间的商业也随着京师和大运河的发展而繁荣起来。

其五,在文化上,成祖在继承太祖时的政策外,还提倡和奖掖文学艺术。1407年,囊括了前代关于政治、历史、伦理、地理等方面所有重要著作的《永乐大典》成书,自此之后的200年中,各种书籍和文章大量刊行,学术上出现了新的繁荣期。

在明成祖的治理下,明朝進入了全盛时期,出现了“永乐之治”。经济、文化趋向繁荣,中华文明進一步远播海外。

这一时期,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等的发展十分迅速。1419年(永乐十七年),明政府共征收棉布1206887匹。由此可见全国总产量之多。永乐、宣德年间是明代制瓷业的鼎盛时期。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这里人口约十万,洪武年间有官窑20座,宣德时发展到58座。景德镇瓷器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制瓷工艺方面取得许多新的成就。

在矿冶业方面,洪武年间,全国官营铁矿只有13所。但民营矿冶却在逐步发展。从1403年(永乐元年)到1434年(宣德九年)的30年中,产量从近120万斤增至830多万斤,上升七倍。此外,明初的造船业也居世界前列。南京城北龙江(亦叫龙湾)和太仓刘家港是当时造船业基地。郑和下西洋所用的船,多半是龙江制造的。其它各地的造船业也都很发达。各地造船种类很多,有遮洋造、备倭造、战船、浅船、风快船、黄船,等等。其中海运税粮的遮洋造最大,可装载粮食四五百石。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進了明初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出现了许多商埠,比如济宁、淮安、扬州等。而南京的人口达到了近20万。

对成祖的评价

《明史》对成祖的评价是:“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应该说还是中肯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