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古桥之三:桥孔最多的宝带桥

意文


【正见网2004年09月24日】

苏州地形河湖交错,故而桥梁众多,是一著名的水城。而在众多的桥梁之中,最为壮观的桥,就是唐代所建造的宝带桥。

它座落在江苏省苏州东南葑门外3.5公里处、吴县境内,横卧于京杭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之上。是船只通过吴淞口及运河的关口。过去也是苏州至杭州、嘉兴、湖州等地的陆路要道。

该桥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十四年(西元816─819年)。相传由唐刺史王仲舒,捐赠宝带资助而兴建的,人们为了纪念他的义举,故名曰“宝带桥”。

桥位于大运河之畔,环山起伏,远山近水,美景浑然天成,桥型有如长虹卧波,远观似飘浮在绿色原野上的玉带,这也是桥名的另一传说来由,极为传神,故有苏州第一桥之美称。

此桥历代屡兴屡废,自宋、元、明、清又曾六次重建或重修。现存者是清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所重建的。宝带桥造型优美,桥长约317米,共有53个桥孔,桥孔数目堪称中国之最。

每孔跨径除了第14、15、16三孔之外,平均为4.6米。依此三孔逐渐加大的跨径,桥面也逐渐的升高,自第13至第17孔间,桥面隆起而形成弓形弧线达 7.5 米,在第15孔处是为弓形弧线的最顶点。

而53孔桥洞中,有圆拱环孔、半圆孔,小半圆孔,大牛圆孔之别,有做成一个整圆型的,也有在一半水面上,还有一半在水面下的,这种全圆孔的造型,使整座桥在结构上更加坚固,而整体桥面弧线也因此更形优美。

桥的设计兼具实用和美观,更符合经济的特点。全桥各孔均可通航,在桥中段设计3个大孔净空较高,是为了能使大型船舶通航,其余均设小孔。53个桥孔平坦宽阔,此连拱桥的建筑形式设计,可降低桥面,节省工程。既减轻了桥本身的重量,又便于拉纤挽舟,亦有利于泄水。可谓匠心独具的精心设计。

桥墩的建造工程技术上也极富特色,为防止多桥孔连锁倒塌,采用了“柔性墩”和“刚性墩”两种形式。它的砌拱法,既不同于赵州桥的“单拱并合”砌法,也非芦沟桥的“条石弧砌”砌法,而是结合两者优点的“多绞拱”砌法。是古代建桥史上极其罕见的,不但使桥的保存寿命延长,又能使古桥的形式轻巧秀丽。

又桥址因地基松软所以采用木桩基,每个桥墩用直径15~20厘米粗的圆形木桩60根,桩与桩头间以石块嵌紧,既坚实又不阻碍泄洪。

宝带桥以坚硬素雅的金山石为建筑材料,结构独特。桥的南北两端原各有一对造型威武的青石狮,北端一对依旧蹲踞迎客,而南端的一对已沉入河底。北端还有四出碑亭和石塔各一座。

石塔高4米,以整块青石雕凿成五级八面的塔身,塔的底座成正方形,雕有海浪云龙纹。塔担塔刹也以石块排列筑成,每级八面,每面各设佛龛内有佛像。这些附属雕件为宝带桥增添了许多姿色。

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宝带桥的结构繁复但又轻盈、奇巧、多姿,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桥孔最多,最长的一座 “多孔薄墩联拱石桥”。

在月明中天之际,每个桥洞下都倒映出月影于湖面,犹如一串珍珠随波起伏。“瑶台失落凤头钗,玉带卧水映碧苔,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三孔照影来”, 这里是中秋赏月最美的胜景。宝带桥的壮丽风格,与天然美景浑然一体,集实用及艺术和谐的屹立在那水乡古城。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科技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