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成语评注:邯郸学步

王舍微


【正见网2024年03月29日】

【典故出处】

典出《庄子.秋水》: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注解〕  

馀子:弱龄未壮之子。犹今谓之年轻人、青少年。  

邯郸:赵国首都。在河北省西南部,与河南省接界处。  

国能:一国之中最绝妙的技能。此指赵国人走路的美姿。  

匍匐:手足伏地爬行。

【释义】

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语本《庄子.秋水》。     

参考词语:寿陵匍匐;寿陵失步;寿陵忘步;寿陵步;学步邯郸;枉辔学步;步邯郸;误学邯郸;邯郸之步;邯郸匍匐;邯郸故步;邯郸步。

【典故说明】

出自教育部国家语文资料库「成语典」(进阶版)网站:

《庄子.秋水》有一段战国时名家公孙龙和魏国公子魏牟的对话。公孙龙认为自己通达事理,博闻善辩。但当他听到庄子的言论却觉得困惑,无法理解,于是问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学识不足?魏牟则以为公孙龙像井底之蛙,见识浅薄,眼界狭小,所以无法通晓庄子言论玄妙之处。就算花工夫去学习,也只能学得皮毛。因此劝公孙龙别再试图理解,免得到了最后不但不能学得庄子的学问,反而丧失了自己原有的学问,就像战国时燕国有位年轻人,因为羡慕赵国首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所以前往学习。结果不但没学成邯郸人走路的美姿,连自己原来的步法都忘了,最后只有爬著回去。后来“邯郸学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近义辨识】  

生搬硬套、东施效颦:

“东施效颦”及“邯郸学步”都有模仿他人不成的意思。  

“东施效颦”侧重于招致反效果;“邯郸学步”侧重于连原有的都丧失掉。

【评注】

《汉书.卷一○○》中同样记述:“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说的是燕国的这个年轻人,看到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美,便前往学习,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连自己本来的步法都忘掉了。《文史通义.内篇二》中阐述:“文人好奇,易于受惑,是之谓‘误学邯郸’,又文人之通弊也。 ”人类在发展中希望改善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这是很自然和正常的要求。但是,如果本末倒置,沉湎于物质文明享受和利益的争夺之中,从而使以道德为基础的衡量准则发生迁移或变异,就会背离和失去人类存在的要义。人为什么当人?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人类?人类的终极使命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发展物质文明,享受这种物质化的生活,并在享受和苦难之间沉沦吗?人类怎会因一时之利,“是非埳井之蛙与?”

【评析】

中华文明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发展历程,但在近代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兴起之后,落后于西方物质文明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再加上中国大陆近几十年处于邪共政权的统治下,破坏了中国历史上承传的半神半人的传统文化,如此一来,有些人就去探讨西方文化的源头和发展优势,从而在否定共产邪恶主义的同时也怀疑中国传统文化,更有甚者提出基因优劣论等。这岂不是被西方物质文明的表面姿态美迷住,而失去自我故步?其实根本上还是一个评价准则的问题,以物质文明发展程度作为文化高低的衡量准则,还是以人类的道德提升为基础的文明发展方式作为评判依据?

唐代李白在《古风.诗其三五》中云:“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人类存于地球,本是在等待开天辟地以来罕有的得度机缘,中国传统的以道德提升为基础的神传文化是为人类铺就的回天之阶梯。如果人类在发展中被物质文明的表象迷失了本心,失去这千万年难遇的历史的机缘,那将是有史以来对于“邯郸学步”这则寓言最典型的、最后的、而且无可挽回的现身诠释。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