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诀窍”,思维要“开窍” (四):修辞有“捷径”——人的比喻,神的现实

大陆大法弟子


【正见网2023年05月05日】

三.修辞有“捷径”——人的比喻,神的现实

大家都熟悉比喻、拟人、通感等等修辞手法,本文不赘述了。我们主要是谈谈修炼人对“修辞”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突破两个框架,世界观上突破,写作方法上突破。

1.修辞的意义

修辞,是一种修饰。就像我们出门前,整理一下衣服。也像入住房屋前,装修一下房间。语言文字草拟之后,要有所雕琢。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文采的语言文字,就不会广泛传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也曾专门撰写《修辞学》,论述如何让语言生动。

我们先讲个关于修辞的故事。

战国时期的惠子很善于用比喻修辞来说明事情,但是,有个人嫉妒惠子,就对国君梁惠王挑唆说:“惠子这个人说话就用比喻,如果不让他用比喻,他就啥也不是了。”

第二天,梁惠王见到惠子时就说“先生,请你在谈话时候不要再用比喻了。”

惠子说:“好,那我问问您,如果有个人问你什么东西是弹,你跟他说弹就是弹,对方会明白吗?”

梁惠王答:“当然不会明白”

惠子说:“如果说弹的形状象弓、竹子做弦、可以射东西,你不就明白了吗?”

梁惠王点头称是。

惠子接着说:“我们说话就是要用人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人家不明白的东西,才能让人真正明白。”

梁惠王称赞惠子讲的好。

我们写文章讲真相也是如此。修辞在我们讲清真相中,起到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说理深刻的重要作用。因为我们讲真相、揭露邪党的许多常识性问题,大陆人很多都没有听说过或讲了他也不懂,而修辞往往能起到“翻译”的作用。

比如,“孙悟空是不是参与政治了?”“迫害法轮功,已经成为一些中共官员的唐僧肉(政绩和奖金)”“四二五上访就象当年的林冲走入白虎堂”等等。

我们想表达的很多的感受,比如,被邪党迫害时身体的的痛苦、精神的痛苦,应该“物化”成一种可见和可感的东西。比如“27岁的法轮功学员彭敏,在看守所遭受所谓“放礼炮”酷刑,打手抱着彭敏的头使劲撞墙,撞的象放礼炮一样响。”

“打人”,一般人理解就是拳打脚踢,没有冲击感。而“放礼炮”的声音就非常冲击人的怜悯心, “礼炮”的喜庆和打人的残忍,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邪党迫害的恐怖和残忍,动人心魄。

再举两个揭露邪党的例子:

例句:今天的中共正坐在火山顶上,作为党魁的习近平被灼热的岩浆烤得屁股发烫,坐卧不宁。

例句:有个文工团,平时你看不到它来服务,好几年它才上台一次,每次演出要从纳税人包里收取几百亿演出费。倘表演成功,平时很难见到的首长们都会跑上台去慰问,再用你的钱去嘉奖这些演员。特别成功的演员也会成为官员,把上面的情景再演一遍。这个文工团叫“奥运代表团”......奥运代表团就是一个文工团。平时看不到它的身影,每个演出周期要四年,只负责拿几十个天价金牌,不负责普及十三亿民众的体质锻炼。它集中收费、集中演出、集中宣传,是献给国家的精英团队,与普通人无关。

2. 修辞有“捷径”——人的比喻,神的现实

修炼人运用修辞,有着“天然”的优势。为什么呢?修炼人的世界观,直接“突破”了常人写作的思想框架。

举例来说,我们修炼后再看到 “救度的法船”“撒甘露”“天门已开”“斩妖除魔”的文字,你还认为这只是比喻吗?

一位同修文章谈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把春天表现的呼之欲出,令人叫绝。今天的文人不明白作者的思维跨度为什么会如此之大?

其实,从我们修炼人的认识来看,并不奇怪。如果作者借用本能在另外空间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景象、听到了另外空间的声音,再用我们现实世界的语言表现出来,不就是这个效果吗?后人看到的是作者在用比喻、拟人、神话等等修辞手法,赞扬他的艺术水平,但在修炼者眼里,这只不过是“写实”而已。

有神论的世界观里,我们再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就会隐隐感觉到作者是看到了“南山”的山神形象,而且是在那个“悠然的境界”中。

李白的《望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们再重新审视一下,就会发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可能是李白看到了敬亭山的山神,所以才“相看两不厌”,他只是真实记录了他的“目击”经历而已。李白看到的是另外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作为常人读者领会到的是作品的艺术手法、艺术想象。

综上所述,修炼人运用写作的修辞手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大法弟子,认识世界的根本理念、思维状态都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

站在更高境界的世界观来“描述现实”,你的随意而作,可能就会达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高远绝妙的神韵、意境。这也就解释了那些不识字的修炼人,讲出的话却意境深远、让后世百代念念不忘的缘故。古人留下的“神采飞扬”、“心领神会”、“神来神往”,那不是简简单单的形容,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形式在另外空间的体现。

突破了无神论的思维模式,我们会发现,世界本来就是“拟人”的,万物皆有思想,万物皆有语言,也可以表述为“万物皆灵”“万物皆理”,还可以说“人皆万物”。为了开拓思路,我们列出一些突破思维的基础构思和例句(举例):

万物皆有肢体:
例句:太阳伸出万千手臂,拥抱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枯枝老树。(原句:太阳照到大树)

万物皆有知觉:
例句:寒冷的风象疯狂的打手们卷土重来,打疼了刚刚长出小芽的柳树,也打疼了刚刚梳妆打扮好的春姑娘。(原句:寒风冻死了柳树的树芽,春天还没有到来)

万物皆有表达情感的声音:
例句:风吹枯叶的哗哗声,是秋天落幕前的叹息,是生命轮回的告别曲。(原句:秋天落叶的哗哗声)

万物皆有表情:
例句:夕阳收回了最后一丝笑容,消失在西边的天空。(原句:夕阳消失了)

万物皆有情:
例句:操场想念同学,草帽想念阳光,杯子想念冰块,大衣想念白雪。(不写原句了,反而限定思维了)

万物皆动:
草坪从海滩出发,奔向大门,一路奔了有四百米,终于奔到房前(小议:把草坪写成了奔跑的状态,具备动感,好看)。

抽象物,可见于万物:
例句:美是游荡在蓝天上的几缕白云,美是依偎在山冈上的几点残雪,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美是跳跃在海面上的一抹斜阳。

在遣词造句中,让“抽象物”呈现他的生命力量。比如,“真理”是抽象的,但你可以说成“真理之光”“真理的高山”“真理的航标”“真理的天顶”,就比较生动亲切,富于诗意。

再比如,“知识的海洋”(知识成为了海),“知识的窗户”(知识成为房子),“知识的高山”(知识成为了山脉);“历史的山路”“历史的风尘”“历史的航船”“历史的微澜”“历史的马车”等等。

所以,小结一下:抽象词+具体物象,就会让文字深刻、生动。

万物之间的“拟人”关系:
例句:树是松鼠的家,树是候鸟的旅馆,树是大地的头发,树是风的舞者,树是夏天的遮阳帽,树是永远在原地等你的朋友。
小议:万物之间,那种“固有死板”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就有了戏剧性和韵味内涵。

例句:夕阳在告别前,注视着山间绿野和她绿色身躯里怀抱着的红色玫瑰们。
小议:“注视”,“怀抱”,两个动作构成了两个“交际关系”,让三个物形成了一个真实的关系、和谐的画面。我记得,一部美学著作曾说“美是一种新的关系”,有一定道理。

例句:《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注,朝晖夕阴注,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洞庭湖有它的动作,“衔”远山,“吞”长江。而且,把分散的山和江,写成了一体,紧凑,画面感强)

万物皆有能力:
例句:
雪加深着这个的世界的静谧,仿佛时钟停摆,燃料耗尽。
一条泥泞的小道,牵着我童年的思绪。
西北风,没收了秋的凉爽,送来了冬的冷酷。
清晨,太阳公公的金色目光,为发放真相资料的小阿姨披上了一席锦袍。她美丽的笑容、礼貌的问候、精致的封页,融化了整个冬天。

万物有社会活动和属性:
例句:
蛙鸣是夏天的代表,秋雨是秋天的代表,萤火虫和星星是夏夜的代表。
气味是蚂蚁的身份证,繁星是夜空的身份证,努力是进步的身份证。

人皆万物:
例句:
我们家是个动物园,有个温和的乌龟爸爸,有快乐的熊猫奶奶,火辣的老虎妈妈。
她是月亮,依赖从丈夫的光华才能发亮。

人的情感是可见、可感的实物:
例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的心碎了,可是我没有万能胶。

人的品性、奋斗、毅力、成熟、生活状态、记忆、能力,都是可见物:
例句:周永康的无耻,恰恰是他行走于中共黑帮江湖的通行证,一路绿灯的闯入中南海的黑色庙堂(无耻是通行证,是可见物)

我们再拿“毅力”举例,让毅力“可见”:
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强力胶,一点点的累积,才有了巨石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人的微观世界(身体部位、细胞、血液、泪水)很生动很丰满:
例句:
我愿意看妈妈的瞳孔,那双瞳孔里有我童年的顽皮,有我少年的癫狂,有我逆反时期的嚣张……。
我浑身的血液为我鼓掌,所有的细胞给我加油;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站在我们的微观世界,那里也是缤纷的世界:大脑里的海啸,五脏六腑的地震,心上的彩虹,肠胃里的河流。
大法弟子正确的世界观,让我们的思维百脉全开,让我们的描写和评论通透千里、纵横古今,包容世间更多美好、容纳更多真理真相,救度更多众生。

突破时空的思维状态:
例句(同修赞扬神韵的文字):穿梭千年历史、跨越九州八荒,往来人间天上,纵横开合,气魄宏极,此博大之谓也。青天如盖的蒙古草原,凌波微步的江南丽人,雪域高原的极乐之舞,风云为变的威风战鼓,御风而行的云中仙子……神韵艺术团演出以至真至善至美的中国古典舞带您走進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完美圣境。
小议:跨越时空,纵横古今,跨界之美。

我们分别举空间跨越和时间跨越的例子:
A例.在大的空间中遨游
我们可以超越空间局限,来考虑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描述。在万物皆灵的世界观下,向宏观看去,我们与天地间相容相谐、神游神往。
例句:我的想念弥漫到天边的落日。
例句:时光,是从指尖流向远方。
例句:在知识的天空里,我展开双翅,飞驰在白云万山之上……

B例.在大的时间中穿越
例句:生生世世的我,为我今天的选择举杯欢畅。
例句:千秋思念,跨越古今。
例句:忆往事,王昭君的南郡姊归,班婕妤的长信宫灯,董鄂妃的千里伤城,陈圆圆的紫禁残梦,唐琬的烟雨沈园,褒姒的烽火幽台……

3.让修辞变的高级:在原有的修辞上“升级”

下面,我们再具体说说如何在方法上,去突破思维框架。

修辞方法的思维突破
如何写修辞,这方面知识很容易找到,我们本次探讨只限于开阔思路。

形容的“数量”升级
举个例子,有人觉的“我很高兴”这个句子不够生动,就借用花来形容:“我心里象开了一朵花。”“笑的象一朵花”。不过,所有人都这样写的话,就又陈词老调了。怎么办?我们可以升级数量:“炼功后我十几年的肝病痊愈,我每天蹦蹦跳跳的,非常高兴,好像心里开出百里花海……”(数量等级增加了,从“花”升级到“百里花海”)

形容的“后果”升级
有人形容瘦,往往会说“他瘦的象一堆枯柴”,没有太大新意。我们可以让形容的“后果升级”,比如:“从洗脑班出来,他瘦得象一堆枯柴,一点烟火都会将他瞬间烧为灰烬,一阵小风都会把吹到九霄云外。”“风吹来,他全身的骨头劈啪响,好像树枝做的风铃。”“瘦的可以从门缝钻过去”

通感
把甲事物的用词放到乙事物上,这种“跨界”叫做通感。“跨界”之后,文字会非常生动。

现代人的聪明主要体现在技巧、反应快的“小聪明”上,而古人的聪明,是智慧层面的,对天地间万物、天道运行有着深刻的理解,不是一个境界。正因为如此,很多古人就具备着人体的本能(现在人叫特异功能),直接被神赋予了艺术“灵气”。比如,将视觉和听觉打通,所以才有了“红杏枝头闹”“小星闹若沸”“银浦流云学水声”。

我们再举例:
例句:妈妈炼功后,肿块神奇消失,走路健步如飞,再也不愁眉苦脸的凶我了,每天的笑声里都是糖蜜的味道。”
小议:笑声,是听觉,却用“糖蜜的味觉”来形容,感觉器官“通灵”了,富有新意。

写文章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形容,未必都是紧紧围绕大法的,所以,我们再举几个例子,开拓一下思路。
例句:看见鲜绿的苗,我嗅出了白面包子的香气。
例句:香气似乎是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
例句:我做了个噩梦,那梦硬硬的、尖尖的。

拈连
拈连,即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移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方法,有时,甲事物并不出现。前文有论述,这里再从另外角度谈谈。

例句:提起当年的逃港潮,官方的解释说:主要是太穷了,以后大家都富了就没人跑了。经过多年发展,后来穷人确实不跑了,但“先富起来”的人跑了。我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当一个国家的民众,不能光明正大用手投票的时候,他们总是默默地用脚来投票。
小议:用手投票,用脚投票,拈连。

例句:此时,这条小河还没结冰,但小河两岸的故事却已冰封。(结冰,故事冰封,拈连)

例句:(前文写母亲的辛劳)母亲默默地吐着丝,吐着温暖,吐着善的涓流,滋润着我走过那个最艰难的迫害岁月。
小议:吐是蚕的动作,但并没有出现蚕。如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就是“妈妈象蚕一样,吐着丝,吐着温暖,……”,但很明显,写成比喻就有些平庸了。

例句:平民抽鸦片,官员抽鸦片,士兵抽鸦片,商人抽鸦片,整个大清朝抽成一片烟雾缭绕。
小议:如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就是“整个大清朝就像是所有人同时在一个地方抽鸦片,远看一片烟雾缭绕。”效果还是不如前者的效果好。
如果运用不好通感和拈连,可以先写出比喻的修辞,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修改,就很容易了。

例句:清清的泉水,流进了田里,也流进了我们的心里。
小议:比喻,拟人,拈连,通感,也不必在定义上如何区分,主要从思维模式上突破,能如意的运用就可以了。

当然,为了掌握其中的规律,也不妨说说它们的区别。

拈连和比拟的区别:
 “清清的泉水,流進了田里,也流进了我们的心里”,此句是拈连,因为它有“流進了田里”作为“中转桥梁”作为过度。有“桥梁”的,就是拈连。
如果是“清清的泉水,流進了我们的心里”,没有中间过渡就直接“泉水流進了心里”,这个就是比拟。

通感和拈连的区别:
通感是名词、形容词居多。拈连,动词居多。

共同点是跨界思维,打破过去的“感知”局限。

以上,我们举了大量实例,主要是便于大家模仿借鉴。

好了,鉴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关于修辞方法,只能谈到这里了,请大家指正和补充。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