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散论:(1)画家“杰”作与村女“俗”眼

郑念行


【正见网2008年07月20日】

古代有一位画家,把自己创作的一幅《青青池边树》图画,出售给一个艺术收藏家。收藏家正准备交付一笔相当可观的现金,将它买下;因为,据说这一幅画儿,是画家的杰作。这时,围拢来许多看热闹的人,大家看了这幅杰作,都十分惊叹,交口称赞。这个说: “画得好极啦!象真的一 样。那个说:“你看那阳光照耀下的树木,多么苍翠可爱;那池塘里的水,多么清澈如镜!”

正在这个当儿,有个村姑打扮的女子,说了一句: “树在塘边,又当阳光照临,为啥池塘里,没有树的倒影啊? “就这一句话,恰似一声晴天霹雷。众人再看那画儿:确实阳光照映,树在塘边,塘水明静,却就是缺少倒影。一刹间,空气十分沉寂。

再说那位画家,原来还打算跟收藏家讨价还价,想多卖一些钱呢!现在一听这个农村姑娘的批评,猛然吃了一惊,方才这种备受称赞的欢欣与要价时的执拗,都化作冷汗出了。他本想骂她多嘴多舌,败坏了自己的声誉和生意;但他毕竟是个诚实的艺术家,转念一想:人家批评得很有道理。古谚云: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就很快冷静下来,谦虚地问道: “您的批评很对。请问这位大姐,如何一眼即能看出拙画的毛病?”

那位农村姑娘答道:“我在家里,每天要到池塘挑水。池塘里树的倒影,我已看得惯了。所以,一看您的画儿,塘中没有树的倒影,我就感到欠缺。我说的对吗?”

画家听了连连点头,高兴地说: “对,对!你的批评很好!”说罢,便将画儿收卷起来,不卖而归。并写诗感怀道:

从此休夸画艺精,
如何塘中忘倒影?
辜负胸中书百卷,
不及村女俗眼明!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那位画家有一条优点和一条缺点。

那位画家的优点是:能够做到知过必改,从善如流。他原来自以为创作的画儿堪称杰作,要价很高。当他听到别人指出画中的缺点后,很快回嗔作喜,不仅能收画不卖,并且还对提意见的农村女子,表示由衷地钦敬。这就很不简单!这种精神,确实是一切文艺作者所应有而必具!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礼》曰:‘学然后知不足。’可见知足者皆不学之人,无怪其夜郎自大也。”又说:“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袁枚还举例说明虚心的好处:钟和鼓心虚,所以能发出宏亮的声音;笙和竽心虚,故而能吹出美妙的歌曲。“试看诸葛亮之集思广益,勤求启诲”,“孔子入太庙,每事问”,颜渊“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个作者,如果想使自己的艺术水平蒸蒸日上,就应该象那位画家一样,虚心听取意见,接受批评,砥砺德艺,百尺竿头更進一步。

那位画家的缺点是:没有正确的理解读书、生活与写作的关系。他在诗中所说的“辜负胸中书百卷,不及村女俗眼明!”就有片面性。一位作者,读书很多,是件好事,不应有“辜负”之叹。但是,如果以为自己读的书多,有知识,就必定出笔精妙,落墨生彩;就真的能够“峙山融水取世界,咳云吐雨呼雷风”(朱煮诗句),那就错了。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文艺之树才能枝叶繁茂,四季常青;否则,就会枯萎、衰落。陆游在总结诗人萧彦毓的创作经验时,咏道:“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山程水驿中。”陆游指出:萧彦毓诗作的妙处,不在于孤立地追求艺术技巧,不在于脱离现实,闭门造车;而在于趋赶现实,深入社会,去熟悉种种人、种种生活。不辞辛苦于道途奔波,诗思得力于山程水驿。所以,我们应该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意为实践与熟悉社会)结合起来。

这样,多读书,经常深入生活,再加上虚心听取意见,勇子接受批评。经常把自己的作品,拿给那些“俗”眼人(他们实际是各行各业的内行)去看,去评,择善而从,闻过则改,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写出真正杰出的作品。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