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诀窍” 思维要“开窍” (二):贴近人性,走入心灵

——谈谈情景交融、含蓄美、空灵
大陆大法弟子


【正见网2023年05月01日】

所有名著名篇名剧,都是贴近人性、走入心灵的精品。在这个方面我们同修还很少探讨,所以,本小节试着交流三部分内容。其中,我们也会谈到开头提到的“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文字的美妙之处;还会谈及揭露迫害文章的细节处理、回忆文章的技巧、评论借“景”的手法等。

第一部分  失败的刺客,千古的美名——谈谈情景交融之美

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数不胜数,最家喻户晓的莫过于荆轲。但是,相当多的人认为荆轲是最不成功的刺客,说他刺杀时动作迟缓(武艺差劲)、刺杀代价太大(没有智慧)。相对其他刺客,荆轲落得千古美名,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有些人认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赋予了他“超值”的光环。

事实是否如此,我们不去探讨,我们关心的是这些文字有哪些技巧,也就是我们本小节所探讨的写作“窍门”:情景交融。

“风萧萧兮易水寒”景色寒冷,气氛凝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一去,天人永隔。此情此景,怎不悲伤?

情景交融,可以归入古人说的“点染”,类似于我们白话里说的夹叙夹议。不过,“夹叙夹议”这个词还是浅白了点,“点染”有更深的内涵、意境。“染”,就是写景、叙事;“点”,就是点出观点、议论、点评。

也就是说,“点染”就是抒情、议论、写景、叙事的组合,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例句:春花秋月何时了(景)?往事知多少(情)。小楼昨夜又东风(景),故国不堪回首(情)月明中(景)。 雕栏玉砌应犹在(景),只是朱颜改(景)。问君能有几多愁?(情)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景)

小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次写“景”都是在“染”,布染气氛。有了气氛,便“点”出情之所在,升华“景”的境界和内涵。这种把人的情投射到物上的写法,被称为“移情法”,又被王国维叫做“境界说”,是文学创作一道“窍”的门。

例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小议: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的视觉画面,我们也看到了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见证了他们友情之深。

如果我们只陈述事情过程,不“添加”场景,出来的效果往往是干巴巴的。举个例子:

原文:丈夫(大法弟子)被迫害致死,李虹非常忧伤,总觉的丈夫就在眼前。
修改(加入景色描写,情景交融):
今夜,暴风雨滂沱而至(景),李虹的心也落入了雨季(情),她望向远处如烟的街灯(景),在模糊的水光中寻找丈夫曾经温润如春的笑容(情),她想起丈夫经常说的“心中的光,永远不要丢失,那是我们来世的夙愿。“(情)。

例句:草在结它的种子(景),风在摇它的叶子(景),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情)
小议:首先“染”铺排景物,草,种子,风,叶子,构成了静美的画面,顺承转到人的情感的美好。我们如果写妻子同修对丈夫同修的回忆文章(揭露迫害),就可以采用这类句子。比如:
那年春天,我们一起去蒙古游历,草原广阔,云在天边水在瓶(景),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情)。也是那年的冬天,我却再也看不到他了(讲述被绑架过程),……
小议:美景渲染了美好的感情,对比出后面的迫害之残酷。

例句: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小议:“辽河的雪融化了,富士山的花也开了”写景,“同气连枝”“共盼春来”是句子的主题,是泼墨景色之后,“点”出共同的愿望,表达温情的关怀。“同气连枝”是双关语,作为铺垫,让“共盼春来”的主题更自然。

有中国网民称赞“这是治愈系的暖人良言”,确实如此。情景交融,最容易达到这个效果。

情景交融的结构:外景+联想+点题

在情景交融之后,再加上联想,延伸思绪,去点出主题,效果会更自然、更有深意。

例句:那天清晨,我们去老城区散步。池塘里,爽风习习,荷花朵朵(景)。这里是我小时候常常玩耍的风水宝地。不过,当年我和小伙伴们捉蛐蛐、捉迷藏的小树林再也找不到了(联想),20多年的时光改变了好多东西(延伸趋向主题),少年的轻狂理想被现实打的粉碎(点出主题:少年时期的理想梦碎,感喟“物欲”“发展”对人文环境的破坏)。

小议:写景之后,开始联想“这里是我小时……”,让读者走入场景。接着,作者又联想下去:“不过,当年我和小伙伴……”,逐渐转入议论,把读者带入更深语境,最后突然“点”出作者的感触:“20多年的时光改变了好多东西,少年的轻狂理想被现实打的粉碎。”也就是说,情景交融+联想+点题,会产生深刻、深沉的美文。这个手法适用于写故事,也适用于时评的开头,顺着这个情景联想,转到大篇幅的评论上。

以上谈到的“情”,是基于人的技术层面的。对于修炼人来说,还有慈悲的更高境界,这个是修炼中的问题,是修炼心得体会的内容了,这里不谈。

第二部分  “深山藏古寺”——含蓄的力量更具穿透力

我们揭露邪恶劳教所的作品,大多是直接描写残酷的手段和经历,这确实能直观展示邪党的邪恶。但是,我们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写法。比如,运用“不经意间的细节描写”,不露声色的表达出实际境况,往往效果会更具穿透力。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说: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蕴藏于心中,不表露出来,即是“中”;若情感表露出来,有节度,就是“和”。儒家的克己复礼、不走极端的做人规范,之所以绵延千年,是符合人性的。“内敛”“委婉”的语气,大家都愿意接受。

描写景物,蕴含主题

中国文化中,特别注重含蓄,讲究诗意之美,我们以美术作品为例来说说。

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许多画家作画。有的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

但是,作为大艺术大家的宋徽宗却选中了没有古寺的画作: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的舀水倒进桶里。

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却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含蓄的留白,给观赏者无穷的想象,更让人酣畅淋漓、美在其中。

据说,宋徽宗一次又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宋徽宗选中的同样是没有描绘酒家店铺的作品,而是非常赞叹李唐的画作:一座小桥,桥边一片竹林,林中挑出一个酒旗。

不画酒家画酒旗,反而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那个酒家会有多大、店小二是怎样的殷勤、店主是如何热情、酒客是如何划拳劝酒的……

这种留白、含蓄表达作者思想初衷的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常见的。《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描写是这样的:
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作者并没有采用全知视角直接描绘战场的场面,如何厮杀,如何砍下华雄的头,再回来报功。而是采用了限知视角,在大帐里听到外面的声音。有意遮挡了读者视线,欲扬先抑,这也符合关羽“水深不语、人稳不言”的性格特点。(关于“全知视角” “限知视角”在明慧《写作思维:开阔一些 再开阔一些》中有介绍)

景中寓意

例句:在那个明媚的早晨,他的脸上却映着透气窗上的铁条被阳光照射下的阴影。……安迪像印第安人一样靠着墙蹲着,把玩着手中的两块小石头,他的脸朝着阳光转过来。那天的阳光出乎意料的温暖。(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剧本)

小议:“明媚的早晨”“ 朝着阳光转过来”“那天的阳光出乎意料的温暖”,寓意“逃离监狱的希望”象阳光一样,照射在安迪的心田。“阳光”,也寓意安迪永不放弃希望的人性光彩(坚持二十年,挖洞逃离监狱)。

例句:(揭露劳教所的酷刑迫害)丽丽的几位家属走入女子劳教所的警卫室,只见左边的墙上端端正正张贴着《警察文明执法的若干规定》,右边是“文明执法”的三面红色锦旗。锦旗已然破旧,却红的有些刺眼,象屠杀牲畜窜出的鲜血。这些“文明执法”的规定,是从来不会给劳教所里被关押人看的,原因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丽丽家属的遭遇就说明了这一点。(知法犯法)

小议:在揭露劳教所的暴力迫害的开头,平静的描写细节,给人想象空间,是揭露迫害的“预热”,也是吸引人的悬念设定。

例句:(劳教所临近解体之前)我们走出劳教所,虽然是初春季节,但天气依然寒冷。大门外的冬日残雪渐渐消失之前,化成了一条条黑色的泥泞水沟,污浊着这个世界……
小议:暗喻邪党劳教所被废除的前夜,魔窟依然残酷、黑暗,以此作为结尾,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意象词句 隐含主题

例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小议:不直接说打仗,用“黄沙”磨破“铠甲”的意象(意象词)来代替,更生动形象。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小议:不说出“高兴”两字,而说“春风”“快马”“花”等意象词。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花不可太盛,话不说太满。留白之处,自有气象万千和时空无限。
例句:父母在,夜晚不关机。
小议:不去直白的说“担心父母有病”点到为止,亲情更显弥重,内涵更具深蕴。
例句:留着一个号码,不过是为了守候—个人。
小议:看似平静平淡,却内心波澜涌起,含蓄美会很感人。
例句:你们可以离开一会儿,但别走散了。
小议:离合,是人生的情味最重的情景,含蓄的表达会很美。离合,最易拨动读者感情的阀门。
例句:桃花开时,你拖着包裹离开。大雪纷飞的时候,我站在门口等你回来。
小议:又是一个离合的好句子。
例句: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小议:关爱你,不直接说,含蓄的说、美美的说。

克制情绪,“含蓄”到最后

2011年列车相撞事故,《永不抵达的列车》一文轰动海内外。文字一直以平和的语态描写主人公的平静安好的生活,文章的结尾处依然是深藏不露:

例文(结尾):23日晚上,22时左右,朱平家的电话铃声曾经响起。朱妈妈连忙从厨房跑去接电话,来电显示是朱平的手机。“你到了?”母亲兴奋地问。
电话里没有听到女儿的回答,听筒里只传来一点极其轻微的声响。这个以为马上就能见到女儿的母亲以为,那只是手机信号出了问题。
似乎不会再有别的可能了——那是在那辆永不能抵达的列车上,重伤的朱平用尽力气留给等待她的母亲的最后一点讯息。(结束)
小议:作者一直延用她平和的韵致、语态、语气讲述着故事,把悲情的场景“含蓄隐忍”在文字之中。即使在母亲听到女儿最后的一个电话,也是故事的情感最高潮,依然采取娓娓道来的平静语态,含而不露,显的客观、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把读者完全带入故事的最深处,并嘎然而止,让读者在更大的空间尽情释放积攒的情绪波澜,达到最佳的共鸣效应。

克制情绪,最后有节制的爆破

本来应该是抒情式的句子和段落,反而克制情绪(其实是酝酿情绪),在最关键的时刻突然爆破,感染受众。

在台湾获奖的美文《江上的母亲》记述了母亲遭受中共各种迫害、最后绝望轻生、投江自杀的经历。故事结尾:(前面记录了母亲的几十年苦难)读到此时,我在北京紫竹院初春的月夜下大放悲声,仿佛沉积了一个世纪的泪水陡然奔泻,我似乎也看见了我母亲在阳光下为我留下的那把钥匙……

小议:因为前面平静的描写叙事,积累了巨大的悲情音符,含蓄“酿”到了全文最后,才突然爆发出来。“染”浓度够了,最后再“点”,功夫恰到好处。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悲惨”“悲伤”“扭曲人性”等情绪宣泄,而是平和描写情绪的状态,最后有节制的爆破。

思念、离别的含蓄表达

就像你身边的朋友,反复向你絮叨他如何如何想念亲人、如何如何夜不能寐、如何如何食不甘味,你未必去感知他的切肤之痛。相反,如果他一言不发,拿起逝者的遗物反复看,低头若有所思,然后久久在窗前凝视远方,你反而更能理解他、感知他的痛楚。

我们先从常人层面举例说说几种写作方法,之后我们再举一反三,提供大法弟子的写文章的思路和例句。

思念、离别是人生的重头戏,也是最感人的情景。我们回忆参加师父学习班、回忆同修、祭奠同修的故事、时评、散文中,都可以用更高级的手法来表达。

下面举几个类别的例子来说明。

1.想自己留在这,留不住,羡慕留得住的。

例句:毕业季节,“不舍”成为了我那个期间的关键词。我们不是宿舍外的小草和大树,不能在这块土地上悠缓的成长。我们再也不能天天注视着这里的老师、教室和热闹的食堂。

例句:可惜,我不是椰子树,也不是树上的那只小鸟,还能留在海南的风光画里尽情摇曳、鸣唱。

例句:学习班结束了,我们各地学员围着师父一起合影,我真想随着相机“咔嚓”一声,永远定格在世间最珍贵的画面中。

还可以从另一个时间点上写,例句:学习班结束了,我们各地学员围着师父一起合影,随着相机“咔嚓”一声,将我定格在人生最珍贵的记忆中。多年后,拿出照片,真想将自己融进相片的一角,永远围在师父的身旁。

2.别离后将是什么样

例句:未来的多少年后,校园的白桦林依然还在,象牙塔的历史相册里也还保留着这座古老建筑的风貌,而我们却会风逝在天南地北的云烟人海之中。
小议:不直写“不舍的心情”,而是描写分别多年后的校园会是什么样,将来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含蓄,深沉,有内涵。

例句: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们几位诗社成员的宿舍墙上,已爬满了一片片的“甲骨文”。这些雅作将会迎来下一届新的古文学家们来解读。他们也许想象不出,自己所住的铁架上曾经住过怎样的一位前辈……
小议:作者想象“后来者们”,其实是留恋今天的拥有,而不直接说出。

例句:(故事的最后)许多年后的人们,也许会淡忘邪党造出的各色假新闻的细节,却不会忘记插播英雄们此刻的壮举!我似乎看到了未来的人们,在英雄墓碑前焚香祭拜,表达对大法弟子勇毅和善良的崇敬。

例句:我们分开很久了,不知道阳台上那束蓝色满天星凋谢了没有,也不知道卫生间角落的那块香皂,是胖了,还是瘦了。
小议:分别后,他们怎么样了?本是牵挂,却不说牵挂,而是联想描述那个场景,反而让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

3. 想带走,却带不走,羡慕带的走的......

例句:我带走了他给我的花种,但带不走他如花的笑容,灿烂只有留给别人欣赏了。
例句:我带走了许多保温杯,却带不走他一次次体贴的温度。
例句:校园太沉,不能打包成行李带走,……
小议:不直接说怀念这里,而是表达“不能带走”的遗憾。

4. 想让时间停止,停不住,郁闷能停的住的......

例句:水房里哗哗的流水,总有好心的同学去关上。而时间不是管子里的水,是永远关不上的。时间更像是大河里的洪峰,将会把我们冲向远方,我们不时的回望着来路。(水能关上,时间停不住,郁闷)

例句:我一直让灯亮着,我执着的相信灯光会让黑夜消散、让时间暂停,让我们依然聊着他的家事和修炼上的苦乐。但是,他还是没有停下脚步,匆匆的走了。(他“停”不住,怀念被害去世的同修)

5. 想把结果藏住,却无法藏住.....

例句:悲伤,不能象我的小秘密,可以藏起来。她被推入火化车间那一瞬,我努力掩饰自己的痛苦,可是眼泪却不争气的流出来。
例句:转身时,泪水已经做出表白……
例句:我大声唱起我们曾经一起唱过的老歌,试图冲淡心中郁结的冰河,却发现冰河迸溅,从我眼里呼啸着奔涌而出,我已泪流满面。

6.本应继续做事儿,可是做不了,没有心情......

文章不直接说“我舍不得你走”,而是描写人没有心情,什么都不想做,无心做,因为悲伤。

例句:宿舍里的同学,没有人再张罗打牌。脏衣服堆积在床头,足球躺在黑暗的角落里,没有人搭理它,就这样我们静默的注视着小小寝室的“一草一木”。

7.睹物思人

睹物思人的手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开头景物描写+叙述故事+结尾重复开头的景物。

纪念同修的例文:
(开头)深秋十月,桂花香气袭人,(开始联想)20年前的这个季节,正是我和老刘走入修炼的幸福时刻。每天我们都会穿过一户户人家的村庄,来到河边的那片桂花树下,学法炼功。
(中间过程)讲述老刘学法后的身心变化,做了多少好事(比如,为了大家的桂花树而舍弃了自己的利益),被村里人称颂,后遭迫害致死的悲痛经历。
(结尾)深秋十月,桂花香气依然袭人。只是今年的香气,在我们村多了一丝思念的味道。
小议:结尾不再说老刘一个字了,只写景色。但前提是开头有这个景色、景色里有老刘,而且整个故事中老刘做的事情尽量与此景色有关联,后面的“景”才能渗透出更多的“情”(思念)。你越含蓄,拨动受众心弦的情致就越浓,就越容易让人接受真相。

接着举例,按照时间顺序例文:
(从故事开头讲起)那是一个阴雨的季节,路上的行人很少,恬静的花园是我和老张同修第一次认识的地方。
(中间)顺着开头的时间线讲故事……
(结尾)窗外的雨,依然淅淅沥沥的下着,我路过那个熟悉的花园时,发现小草们经过一夜的风雨更绿了,树更挺拔了……
小议:文章的最后,不直写思念同修,只写草更绿、树更挺拔(更多同修在风雨中成长)。这样写,才会意犹未尽,让人体会深刻。
当然,还改变一下故事的时间起点(倒叙)。

例文:
(开头)窗外的小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我打开伞去雨中散步,经过那个熟悉的花园时,再次想起了我的好同修老张。
(中间)开始讲述故事……
(结尾,回到开头的时间)雨,渐渐停歇了,而花园里的小草们经过一夜的风雨更绿了,树也更挺拔了……

再有,文章还可以描写看到的某个物品、某个场景,進而想起同修。
例文:
(开头)傍晚的彩霞照進窗子,照到丽丽同修桌上尘封很久的日记本。我一页一页的翻开,抚字思人,想起了她的点点滴滴。
(中间)故事开始(包括丽丽优秀品格的故事,最好在故事中带有彩霞的景色,给后面铺垫)
(结尾)合上日记本,我打开窗户,看到彩霞满天(歌颂大法弟子的人性辉煌)。
小议:开头的景,是让人跳進故事,结尾就要从故事中跳出来,回到起初的场景。结尾的这个“景”,与开头的“景”一定要有所呼应,中间过程中也尽量有这个“景”(彩霞),始终有所呼应就会增加景色的情感力量。相反,如果你怀念一种景,不是怀念人,最后结尾就一定要写人,一定不写景。

第三部分   空灵之美,思索人生真谛

神韵有一个节目叫《尘缘》,见义勇为的少年英雄,做官后利欲膨胀,以致贪污受贿、锒铛入狱。最后一幕的场景富有启发性:赐予他修炼机会的神,因为失望绝他而去。这个曾经英姿勃发、向往神界、被神召唤修炼的年轻生命,在权力和金钱的腐蚀中空度百年,老态苍然的消失在茫茫雪海之中。

由此,观者感悟:英雄转为贪官,名利化为泡影,人生的繁华不过如此。人在茫茫的天地之间,实在太渺小了。如果年轻时不错过修炼的仙缘,怎会有今天的悲剧?故事在人的灵魂深处大声呼唤:看淡即刻的荣华,苏醒人的佛性吧。

2008年,邪党疯狂迫害大法弟子,本地的两位同修被非法起诉。正义律师从法院回来,很有感触的描述“法官们”的心态:“几个法官说完案子,都感叹法轮功群体的人们虽然被迫害,却活的很充实,因为他们有信仰。而我们呢,都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我们活着太没意思、太没价值了!”

我们在讲清真相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常人愿意探讨人生的意义、感喟生命的短暂、迷茫于生命的未来。如果我们能启悟人的佛性,让他们清醒意识到邪党宣扬的“人定胜天”“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所谓乐观主义,其实是麻醉剂。我们人类只有正视生命短暂和渺小,才容易冷静下来、谦卑的对待天地,也就容易正确看待修炼人的智慧选择,这有助于他们冷静的接受真相、了解真善忍信仰者的境界。而且,沟通的层次会更上一个台阶,是心灵的交流。

人的空虚感,并非象邪党说的绝对的“消极、厌世”。恰恰相反,它反而能让人对人生意义有所反思,是积极人生的开始。所以,邪党才会批判“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消极的悲观主义,不让你反思人生。每次中国发生灾难之后,邪党“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的目地,除了歌颂邪党、给自己画皮,还有一个目地就是麻醉你的灵魂,不让你面对现实人生的无常。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触发人对天地人生的空灵感和沧桑感,描绘亲友离别的怀念和孤独寂寞的深层心灵感受,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反思,容易把作品带到一定高度,产生的共鸣往往是心灵深处的。

空灵美 凄美

很多写作者都在探讨什么是空灵美、凄美?定义众多,说法不一。因为每个人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都有差异,再加上科学的发展、经济大潮的冲蚀、左派思想的覆盖,失去纯真的人类对世界越来越缺乏安全感。所以,笔者认为,这种空灵美是超越人间情感的,是对宇宙万物的凝思,是对天道悠悠的敬畏,是对自我渺小的感悟,是对人生过往的怀念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的茫然,是寻找人生意义而终生不得其解的失落。

正因为如此,在遣词造句中,如果我们加入了“生死、日月、星辰、山川、天涯、海角、时间感、巨大空间与渺小个体的对比、感悟生死、回忆从前”的画面和联想,就会产生出凄美和空灵美。

1.博大浩远的场景,映衬生命的渺小,构建空灵美

我们先举一些名句,之后,试着写一个大法话题的片段。

山川四季浩浩荡荡,卷走个人的悲喜。(山川四季的博大,个人悲喜的渺小)
与天共远,与月同孤。(天,月,人)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天地和沙鸥的大小落差,形成凄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天地、草原的博大,牛羊的渺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古今,天地,怆然,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世界和戴蓑笠的老翁,大小对比)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鸟,高处,孤云,山,自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的天高地阔与孤烟,长长的河流与落日,孤独寂寞的画面)
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茫茫云海之中,人的渺小,神的神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人,构成孤独的氛围,好凄美啊!)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碧树、高楼,天涯路,对比人的渺小)

我们试着写一个揭露迫害的例子:
中共警察带走了我的爸爸和妈妈,家门被贴上了封条。我失落的走出村子,满天飞雪,刷白了整个世界,只有那个小小的我枯立在雪海深处发呆。
小议:“雪海”映衬“小小的我”,博大与渺小,形成了空灵感、凄美感。比如,“茫茫草原上的我”“大雨淋着大地和我”“台风刮着台湾和我”

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天道无法被推行的话,就乘坐一叶小舟漂浮于大海。“小舟”与“大海”,对比出孔子的浩远、悲叹的心境。也许是出于感悟(或者模仿),苏东坡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柳宗元的“孤舟戴笠翁,独钓寒江雪”,都是这样的描写,也都是千古名句。

2.空间广阔  

通过描写空间的广阔、光阴的匆匆而逝,感喟人生的苍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世界那么大,让我遇见你;时间那么长,从未遇见你。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天然的就给人凄美的心理感受)

例文:(报道当地整体大法弟子坚持讲真相壮举的开头)
这里曾经是xx被贬的流放地,他因为一句真话得罪了当时的昏君,而被全家流放。一千年的花谢花开、月升日落,只剩下他的一座孤坟告诉我们他曾经来过,曾经说过真话,曾经为民请命。(花,日月,孤坟,空旷感,空灵感)

其实,如果xx地下有知,今天的他并不孤独。有那么一个群体在物欲横流、泥沙俱下的霓虹灯影里,冒着恶党狂魔的种种酷刑威胁,践行着他们的信仰,……(物欲横流、泥沙俱下的霓虹灯影,污浊面积之大对比信仰者看似弱小的画面,突出信仰者的坚毅)

3.沧桑感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原来如花美眷,抵不过似水流年。
独自倚栏,待得冷颜瘦。心依旧,泪沾衣袖,遥问伊知否?
青灯对窗牖,几番清秋过。谁忆红尘,从来寂寞。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历史沧桑感)
我在杯子里看见你的容颜,却已是匆匆那年。
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
(劝善)你看看迫害法轮功的周永康、王立军、李东生、孙立军、傅政华的命运,他们的不可一世、他们的锦衣玉食,最终,为他们的今天买单。劝你别为了一时升迁而无恶不作,遭恶报之时才想起“原来那些曾经,不过是一枕黄粱。”……

4.分别

例句:
那次上访前的最后一餐,竟然是我们的人生诀别,从此天人两隔。
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天涯,分离,构成凄美氛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小议:以上“再也回不来了”的句式,是很打动人心的。

5.死亡 绝望

例句:
高墙内的每次“过堂”,都是与死神的对决。(高墙,死神)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老)
雪花与天空做了最后的诀别。(加入了死亡的概念“诀别”,凄美就出来了)
大法弟子被邪党非法拘禁,是众生的损失,甚至是有些生命的永久阵亡。
(洪法)李华奋斗多年,终能一掷千金,但换来的却是十多种疾病缠身,生不如死。曾经的翩翩少年,已然垂垂老矣。医院的最后通牒让他终于醒悟“原来如花美眷,抵不过似水流年。”他此时再次捧起女儿多次向他推荐的《转法轮》,心想:临死前,再次听闻一次佛法,平生足矣。

结语:空灵美、凄美的例句例文,在网络上还是很多的,我们这里是说说其中的规律,便于同修高效率的去自学借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