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劝君尊贤,节俭惠民,死而后已的贤内助(二文)

吉光羽


【正见网2015年12月17日】

一、“劝君尊贤,节俭惠民,死而后已”的贤内助

唐太宗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其先人为北魏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河南洛阳人(也有人说是长安人)。她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自小就喜爱读史书等,常常以古代的善恶得失为鉴。她听说李世民(当时被封为秦王)很有才能,便主动向父亲长孙晟提出,愿意嫁给李世民为妻。她十三岁就进了秦王府,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她又被册立为太子妃。后来,李世民继位,为唐太宗,长孙氏也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读书几乎成了一种嗜好,连平时梳妆打扮的时候,也不肯放下书本,所以她知书识礼,很是贤明。她又禀性温柔,生活简约朴素,平时的穿着朴素无华,宫中器物以够用为度,不尚奢华。太子李承乾的奶妈遂安夫人,请求为太子生活的东宫,增加一些器具,长孙皇后告诫奶妈道:“作为太子,只怕将来无德,没有好的名声。要那么多器物,有什么用!”她没有答应遂安夫人的请求。

长孙皇后平时言行,谨守礼制,从来不肯干预朝廷政事。唐太宗处理完朝政,回到后宫,有时想跟她商量商量朝廷大事,长孙皇后辞谢道:“天下大事,妇道人家怎么能随便插嘴,岂不是要坏事?”唐太宗坚持要她发表意见,长孙皇后始终不肯多一句嘴。在现在看来,她这种做法,似乎有点难以理解,然而在封建时代,宦官、后妃等随意干预政事,曾经造成许多祸国害民的极坏的后果。

长孙皇后坚持不肯参与政事,确实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她曾写过一篇文章,论述汉代马皇后没有抑制自己的娘家人参与政事,以至带来祸害,并提出了警诫。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既是李世民的布衣之交,又是佐命元勋,官拜右仆射。长孙皇后鉴于汉代的吕后、霍氏之乱,对唐太宗说:“我侥幸入宫,尊贵已极,实在不愿意让自己的兄弟子侄等,布列于朝廷。汉代的吕后、霍氏,可以引为切身之戒!希望陛下不要让我的哥哥主柄朝政。”

于此同时,她又苦苦请求自己的哥哥辞去高官。唐太宗考虑再三,终于同意长孙皇后的请求,改授长孙无忌以别官。

长孙皇后不干预朝政,却能时时对李世民作有益的劝谏,帮助丈夫处理好君臣关系,任用正直之臣,而远离佞臣。次女长乐公主特别受李世民的宠爱,李世民吩咐,各级有司送礼时,长乐公主的要多于给大女儿的,这件事遭到魏征的反对。长孙皇后知道后,十分敬佩魏征的直言敢谏,认为魏征能“以义制主”,是个正直之臣。她劝唐太宗道:“忠言逆耳利于行,采纳之,则社会安定;拒绝之,则政事扰乱。希望陛下知道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幸事!”她特意请太宗赐给魏征五百匹帛,作为敢于进谏忠言的奖励。有时候,唐太宗在盛怒之下,处治朝臣,难免会有失公允。这时候,长孙皇后往往发挥其贤内助的作用,待到丈夫怒气消去后,总是采取适当的方式,慢慢地加以劝导,绝不让朝臣受屈。

宰相魏征是一个十分有才能的人,他直言敢谏,遇到李世民做事不当,他敢立即进谏,有时简直让李世民当面下不来台。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喜爱之极,放在手臂上,不停地把玩。这时魏征正好入宫觐见,李世民见了,有所忌怕,急忙将鹞鹰藏在怀中。魏征其实早就看到了,却装作若无其事,依旧上前奏事,慢慢道来,并故意谈论一些古代帝王玩物丧志一类的事情。唐太宗既惜鹞鹰,又畏惧魏征,只好耐着性子,听魏征言事。结果,等到魏征将话讲完告退,李世民怀中的鹞鹰,已经闷死了。这则故事十分有名,很能说明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特殊的君臣关系。

有一天,唐太宗罢朝回后宫,怒气冲天,狠狠地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见状,问道:“是谁触怒了陛下?”李世民气哼哼地说:“就是那个该死的魏征,他在殿前折辱我,让我简直下不了台。”长孙皇后见事情严重,悄悄退去。不一会儿,她穿着皇后的朝服,郑重其事地出来觐见李世民。唐太宗见她如此庄重地打扮起来,十分惊讶,问她道:“皇后为何如此?”长孙皇后庄重地回答道:“妾曾经听说,如果皇上英明,那么大臣就会十分忠心。如今陛下圣明,所以魏征才敢于如此直言。妾为帝后,见到帝明臣忠,这么好的事情,怎么敢不朝服庆贺?”唐太宗闻听妻子的这一席话,有所感悟,气便慢慢消掉了。魏征如此作为,却能君臣相安无事,不仅如此,还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将魏征比之为可以明得失的“人镜”,不能不说:这其中有着长孙皇后在君臣之间竭力调和的大功劳!

长孙皇后早于唐太宗离开人间,病重之时,她特意对李世民说:“妾生时无益于当时,死后不愿厚葬。愿意依山为垅,不要堆起高大的坟堆;不要用外棺等讲究的葬具,只要一副简单的棺木;殉葬品只要用简陋的瓦、木之器,不要用金银珠宝;葬礼要尽可能地节俭。能够这样,是我所十分乐意的。”此外,她特别嘱咐:不要让自己的娘家人掌握权要,以免带来灾祸。更为可贵的是,她临终之际,仍不忘劝勉丈夫,请求李世民要纳忠容谏,勿受谗,省游畋(读田,打猎)作役。”表现了她“劝君尊贤,节俭惠民,直至死而后已”的崇高品性。

长孙皇后在世之日,曾依据历代妇女的善言德行,写成《女戒》十篇。她死以后,唐太宗才见到此书,悲痛不已,对近臣们说道:“皇后此书,足可垂戒后代。我岂不达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唐太宗的这番话,充分肯定了长孙皇后贤内助的作用(所谓“内失良佐”,是说失去了一个贤内助)。唐太宗在位时,政治修明,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作“贞观之治”,这与他有长孙皇后这样一位贤内助,是有密切关系的。

(《新唐书•后妃传》、《隋唐嘉话》)

二、李义琰禁弟造房

唐高宗时,李义琰即举进士入仕,后累迁中书侍郎,又授太子右庶子(官职名),同中书门下三品。他博学多识,为官正直,深得高宗李治信任。

当他刚举进士补太原尉时,并州都督李勣,负责考察下属官吏,故官吏们十分畏惧,他们见到李勣,都畏缩不敢言,独李义琰敢于与李勣争论是非曲直,不为所动。李勣见他刚正不阿,十分看重他。

李义琰入朝后,仍然保持刚直不阿的气节。当时,武则天慢慢开始干预政事,高宗曾经想下诏书,让武则天摄政。李义琰和中书令郝处俊两人,一再谏阻,此事才作罢。高宗常常向他垂询,而李义琰总是切商进言,不肯随便逢迎奉承。

李义琰虽身居高位,家中房屋却十分窄小(《旧唐书》本传 称其“宅无正寝”)。他的弟弟李义琎,这时也官至司功参军,见哥哥身为国相,家中房屋如此窄小,实与身份不相符,便到市场上买了木料送去,准备为哥哥加盖一些房屋,以敷日常之用。待到李义琎来见哥哥,李义琰对弟弟说:“我现在身为国相,心中已经常常感到愧疚!现在你又想要为我造好房子,这是为我加速招来灾祸,哪里是爱护我啊!(原文是:“吾为国相,岂不怀愧?更营美室,是速我祸,岂爱我意哉!”)

李义琎劝哥哥道:“人家做了丞尉之类的小官,就开始造房子了。哥哥现在官位很高,俸禄很多,怎么能住这么简陋而又狭小的房子呢?”李义琰耐心地开导弟弟说:“人世间,什么事,都难以十全十美。现在我已经做了高官,又要再去加大宅第,如果没有很好的品行和德政,到头来必然会因此而遭殃。我不是不想住好房子,实在是怕因此而遭祸!”结果,李义琰坚持没有加造房屋。

李义琎为哥哥买回的木料,因没有房子存放,就放在屋外。日晒雨淋,时间一长,木料全都腐烂,李义琰便将它全部处理掉了。

后来,李义琰因事惹怒了高宗,退休回家,公卿大夫对他都十分怀念。武则天时,朝廷仍想叫他出来做官,李义琰因想到以前谏阻高宗,开罪过武则天,恐再惹来灾祸,便固辞不出。

李义琰终于保全了名节,和气致祥,多有盛誉。

(《旧唐书•李义琰传》)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