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5):俞任袁柳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1月24日】

(ㄩ?)。( yu)

【历史来源】

出自于黄帝臣跗之后,以物事为氏。根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资料记载,黄帝时有位名医叫跗,由于医术高超,且精通于脉经,而且古代的俞又同痊愈的愈同音,于是称为俞跗。

【郡望】

河间郡: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北魏时置郡,移治今河北省河间,现在献县。隋唐时为瀛州河间郡。北宋后期升河间府,治河间(今河间)。元为河间路。明清为河间府。据《周礼疏》记载:黄帝臣有俞柑,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

【堂号】

主要堂号有:“流水堂”、“江陵堂”、“高山堂”、“春在堂”、“正气堂”等。

【历史人物】

俞伯牙

俞伯牙是春秋时代晋国人,因精于琴艺而著名,荀子也在《劝学篇》中描述俞伯牙弹琴时,连马儿都会停止吃草而仰起头来欣赏。另外,据《太平御览》中记载,他的老师成连曾带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在壮美、神奇的大自然中,俞伯牙悟到了音乐的真谛,因而成为天下妙手。他还常用琴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都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直到樵夫钟子期出现,他才找到真正的“知音”。“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

有一年中秋,俞伯牙出使楚国后归国覆命,途中遇到暴风雨,在一座小山下避雨。当风雨过后,空中出现一轮明月,月色笼罩着山林,俞伯牙琴兴油然而生,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俞伯牙的琴声引来了一位叫钟子期的樵夫。钟子期善于鉴赏音乐,他聆听俞伯牙的琴声,情不自禁的发出了由衷的赞赏,两人一见如故,便谈起了音乐。当俞伯牙弹琴赞美高山时,钟子期听后回应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当俞伯牙弹琴赞美流水时,钟子期感慨地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每奏一琴曲,钟子期就能听懂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他非常高兴,说道:“知音难得啊!”便与钟子期结为兄弟,并定于明年此时此地,两人再相见论琴。可是第二年俞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幸病故了,俞伯牙悲痛万分,于是在钟子期坟前,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摔碎了,从此再也不抚弦弹奏了。俞伯牙断琴谢知音的故事从此流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ㄖㄣ?)。(ren)

【历史来源】

1、源自于姬姓。来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左传正义》资料记载,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即今山东省济宁市),而后代子孙便以国为姓。且在周朝时,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十国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
2、出自于风姓。从《通志.氏族略》资料得知,认为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为风姓之国,所以子孙便以国为姓。
3、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根据《魏书》所记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乐安郡:东汉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清县高苑镇西北)。三国魏改为郡,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南朝移治千乘(今山东广饶),隋初废。
2、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

【堂号】

有“水薤”、“九真”、“玉知”、“叙伦”、“吏部”等。

【历史人物】

任.P

任.P(西元460年~西元508年),字彦升,南朝梁博昌人(今山东省博兴县南)。任.P年幼时就聪敏好学,四岁就能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属文。他非常孝顺,每次侍奉亲疾,不解衣带,饮食汤药必先经其口。曾仕于宋、齐、梁三代。宋时,举兖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齐后,为王俭所重,后担任记室参军,成为“竟陵八友”之一。梁武帝时担任义兴、新安太守。

任.P博学多闻,藏书万余卷。他曾见宫中藏四部古籍篇卷杂乱,就亲自校雠勘定。著有杂传、地记等书,并擅于撰写表、奏、书、启等诸体,当时王公贵侯的表奏,都请任.P代笔,他起笔即成,不加点窜,因此与以诗闻名的沈约合称为为“任笔沈诗”。

任.P在上任大司马记室时,为了感谢朝廷的提拔,写了一篇《到大司马记室笺》。此文中任.P谦虚的把自己形容是像鱼眼睛般无价值的人,却被朝庭当作美玉一般来任用。唐李善引用了《韩诗外传》为证,说明古人认为,白色的骨头外观看起来和象牙很像,而鱼的眼珠子乍看之下像极了珍珠。后来用来比喻以假乱真的成语“鱼目混珠”,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的。

(ㄩㄢ?)。(yuan)

【历史来源】

出自于妫姓。是古帝王虞舜之后。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为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根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也可当作辕。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郡望】

1、陈 郡: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2、汝南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陈留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堂号】

1、卧雪堂:东汉袁安没有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進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2、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3、袁姓堂号:“陈郡堂”、“汝南堂”、“彭城堂”等。

【历史人物】

袁崇焕

袁崇焕(西元1584年~西元1630年),字元素,明代广东东莞县人(一说广西藤县人)。袁崇焕少年时喜欢旅行,每次上京应试,总会遍游山水,四处游历,踏遍了半个中国。他中了举人后,在三十五岁时考上進士,随后便被分派到福建去当知县。袁崇焕为官清廉,喜欢和好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谈话内容常评论兵法战例之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袁崇焕总会亲自拜访,虚心向他们讨教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并有志办理边疆事务,对辽东战事了如指掌。

万历登基,国势颓败糜烂,官员结党营私,此时女真人渐强,進犯辽东,明军战败。万历四十七年朝廷为应付粮饷,在袁崇焕就任知县前一年,向全国急征“辽饷”,百姓遭横征暴之苦。后来袁崇焕担任兵部六品主事,他以“以守为战,坚守渐逼”积极防御的战略,抑制后金進犯,使辽东转危为安。

崇祯皇帝登基后,袁崇焕上书:“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此等人以权制约于臣,以意见乱臣谋。”崇祯皇帝曾授以袁崇焕尚方宝剑,但两年后误中皇太极反间计,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凌迟过程中,袁崇焕未发出一声,正气凛然。直到修篡清太宗实录与编修明史,将皇太极反间计公布于世,袁崇焕的冤曲才得以昭示。

(ㄌㄧㄡˇ)。(liǔ)

【历史来源】

1、源自于姬姓。古代春秋时,鲁国有位士师叫展禽,也就是俗称的柳下惠。受封在柳下,子孙便以封地为姓。从《广韵》资料可以知道:“鲁展禽食采于柳,后因为氏”望出河东。
2、出自芈姓。传说楚怀王之孙心,秦、汉之间被奉为义帝,定都于柳。后义帝为西楚霸王项羽所杀,其子孙为避祸,遂以柳为姓。

【郡望】

1、河东郡:秦置河东郡,现在山西省永济。

【历史人物】

柳宗元

柳宗元(西元773年~西元819年),字子厚,唐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故又称柳河东。柳宗元家中藏书丰富,从小聪明好学,十三岁时写的《为崔中丞贺李怀光表》,获得“奇名”。德宗贞元九年(西元793年),他刚二十岁就考取進士,二十五岁又通过博学鸿辞科考试,先后担任校书郎和蓝田县尉后,就提升为监察御史。永贞元年(西元805年),顺宗即位,柳宗元积极革新,表现出他的才华和热情。后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贬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从此他踏上了命运的黯淡之途。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好朋友,二人共同参与政治改革,后革新运动失败,同样贬谪异地的刘禹锡就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达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元和十年(西元815年),刘禹锡又被贬到播州。柳宗元知播州是个荒蛮之地,于是他冒死上书,说:“播州环境恶劣,刘禹锡尚有老母亲需要供养,我实不忍让他受如此的困顿,如果我不代他去播州,他们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虽然皇上没有批准柳宗元的奏请,但对刘禹锡还是网开一面,改让他去连州上任。柳宗元和刘禹锡这种生死契合、同進同退、终生不渝的友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世代传诵的佳话。

柳宗元在文学上颇有成就,为唐代古文运动主将,其擅于刻划山水,反映现实。文集有《柳河东集》、《龙城录》等。柳宗元的散文创作,体裁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游记文“永州八记”,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