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9):戚谢邹喻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11月29日】

戚 (ㄑㄧ)。( qī)

【历史来源】

1、源自于姬姓,根据《姓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记载,在春秋时代,卫武公的后裔-孙林父,在卫献公担任上卿时,被受封为戚邑。而子孙也就以封邑名命姓,改为戚。后来卫国被灭亡,戚姓的族人便逃向东海,而渐渐在东海形成一群戚姓望族。
2、出自于子姓。春秋时宋公族之后有戚姓。

【郡望】

1、东海郡:秦代设置,汉代沿用。秦汉东海郡治郯(今山东省郯城北一带),秦汉之际曾称郯郡(汉现今山东省郑城县)。东晋侨置于海虞县(今江苏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镇江)。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今江苏省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堂号】

1、东海堂:东海郡为戚姓望族,故名。

主要堂号有:“享伦堂”、“三礼堂”、“景文堂”等。

【历史人物】


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人,明代抗倭名将。他出身贵族,历代祖先皆为明朝将领。戚继光虽然年少得志,在军事方面却有真才实学,不但组成“戚家军”平定东南沿海倭寇,还发明“鸳鸯阵”新阵法,打仗时,此阵法让所有成员都能攻守兼备。此外,他还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仿造“鸟铳”和“佛朗机”炮,使明军在武器更進一步。

戚继光允文允武,他曾写过一首诗,很能适切描述他的一生:“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在战场上驰骋四十多年,与“戚家军”为剿寇与沿海安定贡献了毕生心力,经过长达十年的辛苦奋战,辗转围剿在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终于使来自日本的倭寇畏惧而不敢進犯。另外他曾形容自己:“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为了捍卫疆土,他绝少过平静的家居生活,一生为国奔驰,堪称一代爱国名将。现在在福建的于山,留有一座“戚公祠”,就是为了纪念戚继光,缅怀他一生兵马倥偬、为国为民奉献的精神。

戚继光为了要了解东南沿海一带的台风,他下苦功去钻研,写成一首通俗易懂的《风涛歌》,据说由于对气候准确度相当高,因此当时在军民中广为流传。此外,他还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皆为后世所推崇。

谢 (ㄒㄧㄝˋ)。( xie)

【历史来源】

1、出自于任姓,黄帝之后,以国为姓。根据《左传》和《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记载,黄帝的孩子共有25人,得到了12个姓,其中第7姓就是任姓。但任姓却有10个小国,其中第一个便是谢国。只是后代子孙逃亡散离,便以谢国为姓。
2、源自于姜姓。西周时,周宣王灭谢国后,封其母舅-炎帝之后裔申伯于谢,以谢城为申国都城。西历前688年,文王灭申国后,申伯的后代子孙便把姜姓改为谢氏。
3、他姓改谢姓。例如先秦时期,姓氏其中有射氏,因为与谢字同音,常常被人写作谢,后人便以谢为姓氏。另外在《旧唐书》记载,卫州人谢偃本为鲜卑族人,原姓直勒氏,后来改为谢氏。

【郡望】

1、会稽郡:秦朝初置,治所在吴(今江苏省苏洲市),东汉时移治所在山阴(浙江省绍兴市)。
2、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
3、陈 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4、冯诩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

【堂号】

安晋堂:是从谢安的名字来命名。谢安在晋朝时,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但是谢安却不想作官。等谢安40岁那年,才当上司马。而谢安在做官当中,表现出跟其他的百官们有着不同的态度,高风亮节,且拜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更是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因此便得此堂号。

【历史人物】


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时的宰相。他出身名门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谢安很注重修养品德,他的思想敏锐,举止沉着稳定,风度优雅翩翩,喜欢读书和艺术,才华洋溢,写得一手好字,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他的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太元八年(西元383年),前秦百万大军南下,想要并吞东晋,城里处处人心惶惶,谢安却镇定自若,冷静的分派各将领前去抵御。由于敌军人数众多,将领们都没把握,临行前谢玄等人特地向谢安询问对策,谢安只说了一句:“我都已经安排好了!”就绝口不谈军事,只和人下围棋,一副轻松悠闲的模样。

当晋军在淝水一役中以寡击众、大获全胜的捷报送到谢安手中,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随手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的继续下棋。反倒是客人憋不住了,问他战况如何?谢安只淡淡的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棋,把客人送走以后,谢安才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据说他满室飞舞着,还把木屐上的屐齿都给碰断了。

邹( ㄗㄡ)。( zōu)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子姓。俗称邹氏是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西历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所以便有另外一个称号为山东邹氏。
2、出自于曹姓。在上古时期,战国时鲁穆公改邾娄国为邹国。后来邹国又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后代子孙便以邹为姓氏,也被称作山东邹氏。
3、是蚩尤之后。根据《拾遗》所记载,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迁居移民到邹屠, 便以根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后来便简化为邹氏。
5、出自于姚姓。舜之后分有邹国(今山东邹平),后代子孙便以国为姓氏。

【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蓟县,相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

【堂号】

1、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2、讽谏堂:讽谏堂有一个由来,在战国时有一位邹忌,一次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出意见,于是便以巧妙的方式来规劝他。而齐威王竟然接受他的意见,于是齐威王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先恐后要给齐威王提出意见。只是两个月后,提意见的人便少了,到了第三个月,提意见的人几乎是没有几个,大家把能提出的意见大多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这些意见,从中找出自己的错误,也改正过来。齐威王的这样做法,便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就是邹忌讽谏的由来。于是邹氏又称做为“讽谏堂”。
4、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历史人物】


邹衍

邹衍是战国时代齐国人。燕昭王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国来到燕。燕国的气候十分寒冷,五谷不生。一天,邹衍来到黍谷山这个地方,看到寒冷的大地,光秃秃的山,百姓生活饥苦。他拿起随身携带的萧,坐在那吹了三天三夜。这时天刮起了大风,漫天尘土飞扬。大风过后,山上盖上一层土,天气也变暖了,从此黍谷可以生长。为了纪念邹衍,老百姓把此山叫做黍谷山,在现在北京密云县和顺义县的交界处。

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邹衍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但已全部散佚。

喻 (ㄩˋ)。( yu)

【历史来源】

1、源自于谕姓,春秋时郑国的贵族后代。西汉时,苍梧太守-谕猛,一开始改姓为“喻”。东晋时有谕归,本来是喻猛的后裔,后来改姓为“喻”。但是史书并没有记载谕姓,直到晋代时改为“喻”。
2、源自于俞姓,祖先是黄帝时的医官-俞跗。俞樗在南宋时,聪明好学,考中为進士,精通世故,皇帝很喜欢俞跗样样知喻,便把样样知喻的喻赐给他,而后代子孙便相传姓喻。
3、出自于芈姓,复姓为俞豆氏,后来与喻姓合而为一,便称为喻氏。

【郡望】

1、湖北江夏郡:西汉初设置,于今湖北省北部和河南省西南部一带,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
2、江西豫章郡:汉代初置,隋朝改置洪州,治所在南昌县。

【堂号】

1、遗仁堂:汉代喻猛,字骄孙,和帝时为苍梧太守,以清白为治,皇家褒奖,百姓爱戴。被人称为交趾遗仁,梧守之流风可尚。后来喻氏家人就以“遗仁”为堂号。
2、其它堂号:江夏、河东、南昌。
3、自立堂号:敦占、敦伦、萃涣、笃本、雍睦、念先、会友等。

【历史人物】


喻皓

喻皓,宋朝浙东人,为都料匠,人称“预都料”,擅长建塔。太宗晚年(西元989年)时,下令由建筑师喻皓主持,在汴京(开封府)建立开宝寺木塔,也就是有名的“福胜塔”。

当时喻皓带领多达四十六万的僧尼,花费近亿万,费时八年才建造完成。此塔共13层,高360尺,为京师之最,全塔成八角形,塔身略倾西北。喻皓如此建塔是因为汴京(今开封)是个平原,经常吹西北风,所以应该使塔身略微往西北倾斜,而福胜塔在西北风的吹袭之下,百年之后就会变成直立的塔而不倾斜。当时的欧阳修称赞喻皓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喻皓是一位由经验累积而成的建筑名家,著有《木经》一书,内容记载有关于建屋比例之“三分法”,为中国古代重要之建筑专著。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