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诀窍”,思维要“开窍” (六):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对比、反转的意义

大陆大法弟子


【正见网2023年05月09日】

五.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对比、反转的意义

上一小节谈到如何制造意外感,本应包括本小节的内容,但因为“对比、反转”这个问题值得特别重视,有必要作为一个单独章节探讨。

神韵晚会曾有两个故事《尘缘》《道缘》,比较能说明“对比和反转”这个问题。《尘缘》开始时,少年意气风发、见义勇为。做官后,贪得无厌(人性反转),再到晚年孤苦伶仃的沿街乞讨(境遇反转),两次反转。

《道缘》故事的开头是将军战败,顿感挫折失意,到后来意志坚定的白日飞升,精神层面的状态前后反转,形成故事的起伏曲线。

也就是说,《尘缘》《道缘》的故事线,都有生命状态、生命境遇和生命境界的巨大反转,剧本成功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在创作中借鉴。

而且,除了整体的故事情节反转,在小的情节段落上的对比反转,也是常见的方法。比如《道缘》节目,将军要去修道,而另外一个将军拒绝了。通过对比,衬托将军坚定的修道之心;最后,那些徒弟们都害怕跳下山崖,师父让跳也不跳,只有主人公对师父“信”的坚定,对比、反转的落差非常鲜明,故事看起来有味道。

明慧文章《写作思维,开阔一些,再开阔一些》谈过,韩国的电视剧编剧对于反转有非常明确的时间要求,几分钟一个小情节反转,几分钟一个稍大一点的反转,几集产生一个情节大反转,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公式”。

“反转和对比”,不仅仅有助于消息写作和故事写作,也能帮助时评和自媒体等相关作品增强感染力。

反转,让道理更具力量

下面,我们再谈一个评论方面的例子。
我们为了破除邪党宣扬的“宗教和信仰都是迷信、反科学的(邪党借机诋毁大法)”,一般都会列举一些事实,比如,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宗教信仰者,美国科学家有八成信仰上帝。这些论据确实有一定说服力,但我们也不妨换一种口味,因为我们经过二十年讲真相,很多民众也有了一点常识,试着变换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能效果会更好。

举例:
有一个法国的故事:一位男青年乘坐火车,发现一个老头捻着念珠,念念有词,好像在赞颂上帝。年轻人觉的可笑,说:“虽然你岁数大了,你也懂点科学,好不好?现在什么社会了?还信仰这个?。”
老头说“你懂科学吗?”
年轻人说:“我懂啊,我有很多科学书籍,我可以借给你看一看。”
老头说:“好吧,我也想学点科学,给你我的名片,你把书寄到这儿。”
(反转)年轻人一看名片:巴黎科学院院长巴斯德先生。
(再列举世界范围的科学家大多数人都是虔诚的教徒,阐释宗教信仰也是探索世界的一种途径)
小议:现在的中国大陆人,思维狭隘,不懂信仰、也不懂科学。你越苦口婆心的讲,他越觉的你是弱势的、你是迷信无知的,他反而升起高高在上的心理去俯视你。这个故事先按着大陆人的思路,讲一个接近他们理念的“小伙子”(符合大陆人认知,有共鸣),被带入故事,而此时突然情节反转,把年轻人观念偏颇、无知导致尴尬的情节呈现出来,让受众看到自己的影子,更容易让人了解自己和世界的真相。

反转,利用落差写出“残酷”

我们先举例一篇大陆知名作家的文章,之后,我们模仿一下。

例文(视角反转 认知反转):
1966年的那幕情景我永生难忘:我在古街上玩,忽然远远看见一大队工人,踏着青石板路而来。他们背着大刀、红缨枪,还有步枪和机关枪,昂首阔步,神气十足。队伍的最前面,走着我的父亲,还有他的一些同僚。父亲戴着纸糊的高帽子,帽子上还有个用草绳编的辫子垂下来———(反转到孩子视角)在四岁孩子的眼中,这是一个滑稽的扮相,我以为是父亲在率领着这支队伍,于是兴冲冲地跑回家报信:外婆,赶快上街看呀,太好玩啦!
   (再反转回来)但是,我看到了外婆和母亲的泪水。外婆将我紧紧抱在怀中,我懵懂地意识到,原来这并不好玩,灾难降临了。
小议:大人视角的“残酷”与小孩视角的“好玩”,反转变幻出巨大的心理落差,“好玩”反衬出“残酷”的成度。小孩越觉的好玩,就越显示出邪党迫害人的残忍、离奇。许多作家随意写就的文字,几乎处处是转折、反转,我们随意一翻就会找到。

借鉴此文,我们模仿写一篇揭露迫害的文章(片段)。
例文:
朵朵的爸爸被迫害关押的那几年,四岁的朵朵不知道爸爸去了哪里,天天吵着“找爸爸玩。”
爷爷奶奶安慰她:“好孩子,你爸爸去了北京,等回来了,就会跟你玩的。”
爸爸结束三年冤狱回到家中,朵朵看着骨瘦如柴的爸爸,惊讶的说“爸爸你去的北京,一定有很多很多好吃的吧?你为什么这么瘦啊?你是不是玩的太累了?”
小议:现实的残酷,与孩子“我要找爸爸玩。”“北京好吃的”“和好多小朋友玩的太累了”的美好猜想,形成对比反转的落差,就更凸显了“残酷”的成度。

反转情节,增加代入感、更容易感动人

先举两个常人中的例子,之后,我们模仿写一个揭露迫害的情节。
例文: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两个宝贝女儿,她们的眼泪可以变成钻石。大女儿嫁给了一个用她的眼泪创造的无数城堡的王子,小女儿却嫁给了牧羊人。
国王临死见到他们时,大女儿满身金银珠宝,而小女儿和牧羊人仍是贫穷(两个女儿的对比,产生了“悬念”,带入读者)。国王很惊讶的说:“明明她的一滴眼泪就够你们生活的很好!”(代读者发问,给反转铺路)
牧羊人说:“可是我舍不得让她哭啊...”(一个大反转)
小议:一步步把读者带入情节,最后突然反转,你产生的意外感把你完全卷入到情节中,感受到牧羊人的善良和深情,進而被深深感动。

例文:
1)小时候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 二八式大杠永久。
爸爸说生日那天给我骑。
我仰天大笑:“哈哈哈哈,爸爸你终于不爱姐姐只爱我了。”
(反转)爸爸说:“你姐姐早就骑过了。” (反转,制造出家庭小幽默感。)
2)过了几年,姐姐有了一辆自行车。
每天上学都是她骑车带我。(铺设感情线,委婉的表达“姐弟情深”)
姐姐终于要去外地上大学了,把那辆自行车留给了我。
我很开心。 一晚上没睡着。(用“一夜没睡”,表达出“得到自行车”的兴奋)
我们全家送姐姐。
姐姐上了火车。我突然眼泪哗啦啦流,一边流还一边追火车。
“姐姐我把车子还给你,你不要走啦。”(由兴奋的没睡,到现在的放弃,反转到另一个极点。)
姐姐隔着车玻璃喊。我听不见,但是可以从她的口型认出来:不要哭。
我拼命追,用手背抹眼泪,拼命喊:“狗才哭,我没有哭!”(说反话,也是一种反转)
3)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最害怕听到火车的汽笛。(不直接说“想念姐姐”,不直白的表达,含蓄之美)
听到汽笛,就代表要分离。
送走姐姐之后,我骑车去上学,被很多很多同学笑话。(“骑这个车,遇到外界压力”,给后面做铺垫:)
因为那是一辆女式自行车。
大家说我是人妖,说我娘娘腔。
4)我依旧骑,因为感觉姐姐就在自己身边。(反转,“再大的压力,我也骑”。还是不直说想姐姐,含蓄更深情。)
小议:反转制造出真实感,反转制造出幽默,反转制造出温暖和浓情,所以,反转,可谓是作家们的得手兵器。
有的作家甚至为了出现反转效果,让作者自己“意外的”跳入故事里。比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出版《意大利童话》,结尾是“他们俩幸福生活在一起,而我:什么都没有得到”,增加了新鲜感的阅读体验。

例文:
我妈越老越“小”了,神情和行为显示出不可逆转的幼稚。除了缠着我要礼物,还缠着我打扑克牌,偶尔还会偷牌,趁我不注意就偷走好牌,得手后一脸诡异的微笑。(反转)可是老眼昏花,全然没发觉她儿子其实偷走了更多的好牌......
(再反转回来)我悄悄把好牌塞到该她摸的轮次上。她大获全胜,就很开心,开始回忆小时候坐在四合院的葡萄架下打扑克的光景。除了花香,饿了还可以从窗户向后街挑担子的小贩卖两碗枸杞汤圆,边吃边听留声机里的胶木唱片......
小议:第一次反转,我们会觉的儿子太坏了,怎么偷老妈的好牌呢?其实,这正是作者的技巧,读者一动念去责怪儿子的时候,你就已经“入戏”了,这是极好的“带入读者”的技巧。此时,你不仅不怀疑这个情节,甚至你已经“参与”了情节。被带入的你,看到儿子是为哄老妈高兴而偷牌(再反转),你就很难不被母子情深感动。

模仿写一个揭露迫害的情节片段:
朵朵八岁的时候,爸爸被邪党迫害,同样遭遇过迫害的妈妈,因为身体还没有恢复,只能打零工,收入微薄,度日艰难。
平时,懂事的朵朵经常帮助妈妈做家务,饭前都会把碗筷放好,从不让妈妈为自己操心。
一天,妈妈从厨房端过来饭菜,放在朵朵面前“快吃,一会儿就凉了。”朵朵说“妈妈,我想要我以前用的那个花边的碗。”妈妈很奇怪的说“你说的那个碗在最里面,不好拿。这个碗也很好啊……”(反转开始,由懂事变的不懂事)朵朵说“不,我就是要那个碗吃,不然我吃不下!”妈妈只好去厨房,几分钟后,妈妈拿来那只碗给了朵朵。而朵朵却低头吃饭,不看妈妈。(反转)妈妈无奈的端起碗,用筷子挑起面条,却发现面条底下埋藏了一个鸡蛋和一个鸡腿。
妈妈终于明白了,朵朵发现了自己的秘密。每次吃饭,妈妈都骗朵朵母女俩吃的是一样的,有时甚至说妈妈吃完了,这是给你留的。而朵朵故意“不懂事”要找碗,就是为了支开妈妈,以便给妈妈“埋雷”!
小议:通过这种情节反转的“漩涡”,带受众到故事中,切身感受中共迫害造成的人性灾难,比直接说“被迫害后,我们收入很少,吃饭都困难”的效果要好许多。在中国大陆有一个现状,很多人重情不重理。所以,我们顺着常人执著讲真相,有理也“有情”,符合人的情感,取得读者的“共情”,情理并進,讲清真相就相对容易一些(通过共情,让他认识到理)。

反转,让真相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考生(大法弟子)为了救助陌生的危重病人,才艺考试迟到,好心考官还是录取了她”“一女子被确诊为中共病毒患者(武汉肺炎),出租司机都拒载她,唯独路过的大法弟子司机好心帮助了她,教她念法轮大法好,最后痊愈”,人们会因为其真实性而有所感悟。但是,如果是艺术作品呈现的故事,一般就不会有感了,因为无法考证其真实性,这也就是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却一定要高于生活的原因之一。我们作为创作者,就得借助工具让作品高于生活,“反转”是一个方法。

考生和司机的故事,是不是可以有这样的改写思路:
例文思路:
考生(大法弟子)去考场的路上(信心满满),突然有人偷偷告诉她“你妈妈得了绝症,一直瞒着你”(反转),妈妈的唯一愿望就是她艺考成功(为下面反转铺垫)。突然遇到一位老人出车祸、有生命危险,120因为堵车过不来(反转),她稍一迟疑(想起母亲的愿望,反转)却马上背着病人去医院,错过了艺考时间(反转)。A考官请求再给她机会(反转),B考官坚持“原则”、绝对不给机会(反转)。但正在此时,B考官得知,车祸中老人就是本院院长的母亲,马上转变态度(反转)考生得到考试机会。考试后,交警来电让考生来医院介绍车祸过程(被撞患者的医院),考生在医院巧遇母亲(意外)。女儿询问母亲真实病情,母亲告诉她“去年确实诊断出绝症,怕影响你学业,没有告诉你”。考生女儿痛哭,妈妈却笑着说“因为牵挂你的考试,我今天才有心思来医院再次检查,医院诊断结果,肿瘤消失了”(再反转)“其实在去年我也修炼了法轮功,怕你担心没有告诉你。”(大反转)

例文思路:
荒郊野外,一女子因患中共病毒(武汉肺炎),遭几个出租司机拒载,奄奄一息。路过司机(大法弟子)好心搭载了她,告诉她自己是法轮功学员。

因为相信邪党宣传的法轮功“杀人”,恐惧让她一下子亢奋起来,她开始质疑法轮功许多问题(反转),司机一一给与解答。(她提出一个邪党抹黑的问题,司机就讲述一个真相,在质疑中讲真相最自然的写法,真实、有悬念、引人入胜),在一次次质疑中释疑(来回反转),最后,她有所醒悟“你冒着感染风险帮我,肯定是个好人,你们这功也肯定是个好功。你说的我信了,我也天天念法轮大法好!”(反转)

女子的家人此时来电话 “你在哪里?你和谁在一起?”,女子回答“我在xx路段,我和法轮功在一起”,家人(被邪党蒙蔽)以为司机会害人,举报到邪党公安(反转)。女子在公安人员面前,澄清事实,并在家人和公安质疑法轮功问题时(是女子刚刚提出的同样问题,这次由女子解答),女子一一解答。最后,大家得知真相而点赞司机的品德 (大反转)

小议:我们应该让剧中的常人一次次提出邪党的观念(读者或观众会想“法轮功被质问了,看看他们怎么说”,起到了悬念作用),先树一个邪党党文化的靶子,大法弟子一一破除邪党观念、讲清法轮功真相。每一次阻碍和突破都是一次美丽的滑行弧线,让读者和观众一次次冲出邪党灌输的雾霾区,豁然开朗。每一次反转,就是一次破除解体的升华。

反转的对话,让情节更真实、引人入胜

精彩的对话,最容易让受众如临其境,好像到了现场。而且,对话蕴含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可以加入许多你要表达的内容(更具有客观性),有时,还可以为以后的情节反转埋下伏笔,让人惊讶赞叹(在以前的文章中有探讨)。

举例:
李四急匆匆的告诉张三“老张,我请你吃饭好吗?”
“好啊”李四很高兴。
“请你吃烤鱼,好吗?”
“好啊,走!”
这样的对话,好看吗?不好看。
为什么不好看?没有冲突和曲折。

再举例:
李四急匆匆的告诉张三“老张,我请你吃饭好吗?”
“你请我吃饭?谁花钱?(反转语气)”李四质疑的看着张三。
“废话(反转的力量在这里得到释放),当然是我啦!”张三重重的拍了拍自己前胸。
“你小子上个月借我的20块钱还没还呢,你就有钱请我吃饭了?”(再次反转)
“看你那小气儿样吧,我今天请你吃200块钱的大餐......”(反转的力量再次得到释放)
对话,不怕矫情,不怕俏皮,不怕反转多次,关键要有一个反转灵活的对话机制。有人说,我们大法弟子说话都是中规中矩的,写作也应该严谨,不苟言笑。我现有层次认为,我们讲话内容确实要庄重真实,但不等于刻板,不必天天面沉似水。师父讲法也经常幽默开玩笑,历史上的圣人很多也是富于幽默和人情味的。

反转,增加讽刺和幽默感

例文:
一个寒冷的早晨,诗人在街上遇到一位瞎眼乞丐。乞丐怀抱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可怜可怜我这贫穷的瞎子吧。
诗人没有看到谁给他施舍。于是,诗人掏出笔,在牌子上重新写了几个字。结果那一天,乞丐收到的施舍比以往一整年都还多。那块牌子上写着:春天来了,(反转)可我什么都看不见。
    小议:这句话打动人的原因,一是诗情画意中的情景交融,人在诗情画意中的心灵最容易显露出善良的一面。二是乞丐和行人的对比,春天与乞丐的对比,都凸显了乞丐的悲惨处境。诗意和两个对比,让反转有了触动人心的力量。
不过,这个故事流传时间很长了,人们都熟悉了,新意不足。怎么办?让 “反转”来解决,意外的效果就可能出来了。

例文:
一个寒冷的早晨,诗人在街上遇到一位瞎眼乞丐。乞丐怀抱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可怜可怜我这贫穷的瞎子吧。
诗人看到施舍的人很少,于是,他掏出笔,在牌子上写了几个字“春天来了,可我什么都看不见。”结果那一天,乞丐被公安国保抓捕,理由是:“讽刺我们社会主义看不到春天!”
小议:“挣脱”原来剧情的框架,突然反转,产生了戏剧化的效果,在反转的幽默中看到了中国人的辛酸和邪党的高压。
当然这个反转,要建立在读者知道原始故事的语境中,前面有铺垫,才有戏剧化的幽默体验。网络上,许多流行的段子,都是利用了反转的手法,讽刺辛辣,酣畅淋漓。

例文:一五毛见有人发帖,说自来水有异味,马上跟帖:造谣,美狗,已举报。并向政府建议抓谣。政府果断辟谣,大抓网络传谣者,并奖励该五毛500元。五毛高兴的打电话给家人:放心喝,政府辟谣了!一个月后,全家住院,检查结果:尿毒症。尿液中苯超标20倍。500元奖金还不够付化验费。顿时,五毛嚎啕啦!

时评,反转产生深刻

反转,不仅仅作用于故事剧情,在新闻、时评、杂文中也是一剂好味。
例句:这里曾经是xx被贬的流放地,他因为一句真话得罪了当时的昏君,而被全家流放。一千年的花谢花开、月升日落,只剩下他的一座孤坟告诉我们:他曾经来过,曾经说过真话,曾经为民请命。(花,日月,孤坟,空旷感,空灵感)
其实,如果xx地下有知,今天的他并不孤独(反转)。有那么一个群体在物欲横流、泥沙俱下的霓虹灯影里,冒着恶党狂魔的酷刑威胁,践行着他们的真善忍信仰……(联系当地古人的故事,评论大法弟子的讲真相壮举)

我们再举一个网络时评的例子,之后模仿写一个。
我记得,大陆网评《中国武侠90年》就是采用了反转手法,带来了相当高的阅读量,文案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文章回顾了近九十年间武侠故事流行的历史,篇幅很长。如果单纯记述,就是一本流水帐,只有剩下知识的枯燥和乏味。

文章在讲述武侠故事的几个阶段中,都在承转启合的位置转折起伏,让评论的层次清晰:“古龙逝世后,倪匡感叹:现在的武侠小说,只剩温瑞安独撑大局。”“自九十年代起,港台武侠小说整体退热,更具娱乐化的武侠电影更受欢迎。”“2004年,周星驰的《功夫》里,没有了天涯,只有市井。”“大陆这头,眼看武侠文脉将断,……”几个层次的转折,让人感受到武侠故事没落的曲线,增加了评论的思想性。

文章在描述了九十年热热闹闹的“武侠故事”之后,最后一句却突然一转,把大篇幅的“热衷武侠”的语境,骤然予以“否定”:“大家都心知肚明,手里有权有钱,终究比手里有剑好使。”

从表面语境上,看似突然全盘否定、做了一个大反转,其实,是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性,深刻揭示了当今中国对金钱权力顶礼膜拜的现状,武侠的超脱飘逸被现实利益抛弃、取代。

按照这个成功的例子,我们的评论(平时讲真相)也可以借鉴。比如,我们可以列举中国历史上民众试图反迫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林冲被逼上梁山(以恶制恶),窦娥冤的故事(绝望的诅咒),刘少奇(走不出党的思想魔咒)、张志新和林昭冤案(发不出自救的声音)……最后描述法轮功反迫害的过程(顽强、积极、和平非暴力、没有政治诉求),進而点出法轮功反迫害与中国历史上所有反迫害不同之处:不是个人的自救解脱而是让人分清善恶、救赎人的灵魂,揭示出法轮功道德水平之高是前无古人的。这对于装满谎言和党文化的脑子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反转。震惊之余,有的人就会思索法轮功问题蕴含的是非曲直和严重性。

也就是说,写作的方法有很多,用平常的手法叙述之外,还可以“反转”审视过去反迫害的民众思维局限,这样就自然站在了一个主动的、权威的、强势的地位,在高处去俯视全局,也是一个讲真相的思路。

人物要有成长(内心变化、外在变化)

人物的成长,体现在外在的变化和内心的变化。
很多名著中的人物经过一系列变故,又回到原点,比如地位、权利、家庭等外在的东西,但人物内心变化巨大;有的名著人物是让人物外在、内在都在巨变。也就是说,人物要有“蜕变”,绝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

神韵故事的人物也是如此,前后会有巨大的变化:
神韵故事《尘缘》:见义勇为的青年人,获得官位后,居然连神的世界都不能唤醒他的本真,还迷恋自己的乌沙大梦,最终被神抛弃,以致贪赃枉法,一生终无所得。前后落差,不仅是人物的外在有变化,内心落差也是巨大的。人物的“蜕变”是反向的,是悲剧性的,给观众“启示”是警钟式的。

神韵故事《道缘》:主人公是位将军,战败沙场,看透人生杀戮和功名,决心修道。另一位将军接受了圣旨,接着去当官去拼杀,反衬出主人公的决心(人物内心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在成长)。道家师父并不完全接纳他(情节反转),他却坚守信念(人物继续成长蜕变),接到做官的圣旨也坚定不动(人物再成长蜕变)。最后,他坚信师父,随师父跳下万丈悬崖,圆满飞升(人物再成长蜕变,升华到神的境界)。

反转,写出金句的“钥匙”

金句的作用是巨大的,下一节我们会详细讲,这里我们先说一说反转类的金句,因为反转的金句,在写作中太普遍了,也太重要了。
有人说,所有名著和大师都有自己的“反转”名句。反转,几乎是经典作品和金句的常规武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我们下面举例介绍一下反转类型的金句。

回转反复的“反转”

许多名言都是由回转反复构成的,两个词变幻前后位置。看似简单的文字,一下就增加了张力和美感,蕴含着让人思索的道理。比如:
它只准人们去爱国,却不让人爱国人。
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不是政府解决问题,政府才是最大的问题。
人不能把钱带進坟墓,但钱却可以把人带進去。
贪官未必都迫害法轮功,但极力迫害法轮功的肯定是贪官(后边需要阐述:让一个人公然做泯灭人性的坏事,往往都是有巨大的利益驱动。这种表达很能让人产生思索,有很强的冲击力)。
中共越是强调自己“永远正确”,就越是说明“不正确”的民众共识已经不远了。

强弱关系的反转

每一张薄薄的真相资料,都是托起你离开中共谎言之海的诺亚方舟。

希望式反转

奴性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好在有一群反迫害的巨大群体。
匆忙的生活让我们忘记了仰望星空,好在在物欲横流中,还有一个群体始终在用生命探索真理。

选择句式的反转

与其我们深深叹息窦娥的冤情、感喟于她临死诅咒世人,不如赞叹法轮功舍命讲真相、唤醒世人的壮举。

了解世界的两种方式,一是沉浸在cctv新闻联播“幸福死了”的童话剧中,二是翻墙或安装新唐人卫星电视看看真实的民生民情。
没有新闻联播的幸福摆拍,只有新闻联播的幕后现实。(海外真相网站)

鼓励式反转

如果所有人都能理解你(法轮功弟子),那你要普通成什么样?
如果正义会迟到,法轮功必是唤醒正义起床的清脆铃声。

互为矛盾式反转:

中共的原则就是没有原则。
人生要做点看似无意义的事,其实那才是有意义的。(有的常人认为讲真相无意义,挣钱才有意义)

数字对比的反转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

时间对比的反转

从前车马很慢,邮件很慢,但大多数的人行事果决、日行千里;现在汽车很快,邮件很快,但大多数的人患得患失、蜗行牛步。

“反转”与人性特点

开车的人都知道,长长的道路如果过于笔直,车祸的概率就会高出很多,因为人在笔直的道路中,大脑往往会处于麻木状态,所以,高速路都是曲曲弯弯的。写作也是同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平乏的情节、固定老套的评述,往往让读者乏味。

我们开头提到的日本援助物资的问候语,就与大陆邪党文化下的暴力语言,形成很大的对比反转,成为热议焦点,引人深思。

在新唐人开播的最初几年,《热点互动》节目中,经常有五毛打热线电话進来,说些维护邪党的歪理,甚至讽刺嘉宾。但从观众反馈来看,五毛的试图“反转”,却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反而拉升了观众兴趣和数量。这好比邪党阻止神韵演出,越捣乱越成为社会热点,反而给神韵做了免费广告。目前的自媒体也是如此,有五毛粉红谩骂揭露邪党的自媒体人,却反而制造了对比反转的效果吸引观众,增加了自媒体的流量(平台也会因为增加评论数量而主动推送给更多观众)。

再如,大陆的热点事件,一旦出现“反转”现象,往往会引起更高关注度,“铁链女”热点事件的曝光就是如此。从邪党本来的“满满的正能量:富于爱心的八孩爹”,反转到直播过程中突然发现“铁链锁女”;从官方的一次次调查结果公示,反转到网民一次次揭穿,四次反转。第五次政府调查结果的指鹿为马,再次出现全网愤怒和嘲笑的大反转。中共各级政府可谓是“反转”的有力推手,一次次把自己推到火山口灼烧。

其实,在广告营销界,单条广告和事件营销都在借助“反转”的手法,扩大关注度,我们也顺便举例说明,拓阔一下思维框架,更多了解人性的特点。
比如,染发剂的广告,如果是这样的情节,你就没有兴趣关注它:
儿子:“爸爸,你年轻了啊?”
爸爸:“我用了xx染发剂!”
我们可以改成:父子接打电话的场景。
儿子:“爸,明天我要回家过年?”
爸爸:“(慈爱的嗔怪)你小子不是忙吗?还知道回来啊?!”(反转,典型的父亲形象,父爱深沉)
儿子:“爸,我带女朋友一起回来。你到时候,修饰修饰,你那白头发也染染吧,精神点!”
爸爸:“哼,染发剂都有害,我才不染呢。”(又一次反转)
儿子到家,推开门,一个年轻的爸爸出现了。
儿子:“爸爸,你好年轻啊,头发好黑,你不说不染发吗?”(反问)
爸爸:“哼,你妈给的xx(染发剂),她说这染发剂没有害!”(反转,得意的表情)
妈妈拿出xx染发剂,出画外音:“xx染发剂,无毒无害,大自然的作品!我们都满意!(双关语,对儿子和他的女朋友都满意)”
以上是举单条广告的创意,应该增加“反转”情节。从大的营销宣传策略上,也是如此。

大陆的20多年前就有专业团队设计“事件营销”(此处举例是谈事实,進而了解人的特点、拓宽思路,不是道德判断)。一涂料厂商宣传其涂料无毒,请媒体报道小猫小狗喝这种涂料后都很健康,并现场试验(反转)。这引来动物保护协会到场抗议,形成舆论的焦点,关注度飙升(再反转)。厂长迫于无奈,自己上台喝下涂料(反转)。全国媒体评论翻江倒海,争议不断(反转),而涂料厂已订单无数、供不应求,企业规模扩大了几十倍。

目前,大陆人利用这种反转、对比手法的营销行为,已经严重偏离了行业良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子虚乌有的假新闻,策划者却引以为傲。我们作为修炼人当然要走正,不能混于常人的境界之中,但是,了解人的心理特点、走出个人的思维框架还是必要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