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石螺没尾”的由来

紫悦


【正见网2009年04月05日】

朱熹任知漳州府事的时候,为着要注疏四书,便在东门外的白云岩上,紧靠着和尚庙旁盖了一间读书庵。后人称为“白云洞”。

朱熹既在白云岩住上了,因为和尚都是素食,所以关于鱼虾荤腥就难進口了。一天,村人拿了一盘炒得油光雪亮的虾子和石螺来孝敬朱熹,那红艳艳的熟虾和剪断尾巴煮出来的石螺,鲜美的滋味儿,让朱熹吃得齿颊留香、恋恋不舍。一想此后欲得此物颇不容易,所以也顾不得这些煮熟了的虾、螺能不能复活,更觉得这种螺子可爱、有趣,便同时拿了好几只丢到山涧里去。

不知咋的,这些煮熟了的虾、螺,却又复活繁殖了起来。现在白云岩上尚出产这种红虾子和没尾巴的螺子,俗称“石螺没尾”,据说就是朱熹那时放下的后代。

白云洞在龙溪城东约二十余里。岩上有祠,塑像祀朱熹。祠前有一小池子,池水常是黑黝黝的。俗传这口池就是从前朱熹常常在这里洗砚的,故今名之曰“洗砚池”。祠后有一亭,亭中立石碣,书:“朱文公解经处”。盖以纪念朱熹是也。整个白云岩,景致清幽,适合赏玩,产有茶树,味颇甘美,俗名为“紫阳茶”。

据说漳州从前是个蛮荒地区,朱熹来到此地做太守以后,对此地风俗习惯作了一些改变,使之趋于正轨。所有居家门口,必挂一竹篱子,上头贴着用红纸写的“格外春风”四字,(这习俗至今尚存。竹篱子,俗称“竹格子”),这样妇道人家在里面,会看见外面的一切,但外面的人,却看不见内里的妇人了,这是朱熹专为妇人设计而创造的。

由这些记载与传说,便可以知道,漳州文化受朱熹影响之大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