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祭蛙文”断蛙

紫悦


【正见网2009年04月04日】

朱熹,漳州人多称“朱文公”。朱熹在漳州曾做过知府,所以在漳州有很多他的遗迹和故事。

据说,南宋绍兴年间,朱熹做了漳州府的同知,公余之暇,常在府学旁边,老百姓送给他的几间民房中注解四书。

房子的前面有一个池塘,名叫“丽藻池”。冬天池里没有水,干得像鱼鳞般似的,一块块裂了开来,有时几乎硬到可以使人在池上行走,简直是个大坑。一到春夏之交的梅雨季,整个池塘就涨满了水。

朱子跑到这儿来注解四书,原是为了图清静,不料咯咯的蛙声,彻夜不绝,如雷贯耳,扰得他神思不清,心神不宁,下笔无文,心里怪难受的。

他读过韩愈的文章,知道鳄鱼可以因为一篇祭文而自行离去(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曾写“鳄鱼文”驱除溪潭中的鳄鱼。),那么要蛙不叫,相信也可以用文章来试一试。

于是他便写了一篇“祭蛙文”,预备了很多胡螓、蚊虻等微小的飞虫、昆虫之类,叫了一个差役,特地到池边把祭文诵读一遍,然后烧了,并说:“奉本大人之命,带此食物给你们吃,吃完赶快离开此地,否则处以重罪。”

过了几天,蛙声仍旧在那里咯咯不断,朱子非常恼怒,便作了一首“闻蛙”诗,又再作了一篇祭蛙文,并且用纸剪了很多“纸枷锁”,叫了差役再带到池边去祭,并把纸枷锁丢入池中。

次日,竟然看见很多青蛙的颈部,都扛了“纸枷锁”,如死了一般的浮躺在水面上。朱熹看了于心不忍,便走上前指着它们说:“现在宽恕你们,你们即刻离开此地,勿违!”

果然,过不了几天,蛙声断绝,朱熹的声望就此如日中天。现在别的池塘里发现“白颈子”青蛙,人们都说那是从前扛过朱熹的“纸枷锁”而遗传下来的蛙种了。后来为了纪念此事,就把“丽藻池”改名为“断蛙池”。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