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 苏绰辅宇文泰革时政(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10月23日】

【原文】

魏丞相泰欲革易时政,为强国富民之法,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苏绰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减官员,置二长,并置屯田以资军国。又为六条诏书,九月,始奏行之:一曰清心,二曰敦敎化(1),三曰尽地利,四曰擢(2)贤良,五曰恤狱讼(3),六曰均赋役(4)。泰甚重之,尝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秋,七月,魏更权衡度量,命尚书苏绰损益(5)三十六条之制,总为五卷,颁行之。搜简(6)贤才为牧守令长,皆依新制而遣焉。数年之间,百姓便之。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纪十四》)

【注释】

(1)敦敎化:敦,劝勉。敎化,教导感化的事。
(2)擢(音卓):提拔。
(3)恤(音序)狱讼:慎重对待诉讼罪案。恤,悯,体恤。狱讼,诉讼。
(4)赋役:赋税及劳役。
(5)损益:数目的增减。
(6)搜简:寻求挑选。

【语译参考】

西魏丞相宇文泰想改革时政,来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苏绰竭尽自己的才智能力,支持并辅助宇文泰的改革,裁减多余官员,各部门长官只设二员,并且实行屯田制度,以便资助国家政治及军事开支。苏绰又撰写了六条诏书,在九月份经文帝同意后颁发执行。这六条诏书的内容是:第一、纯洁心灵;第二、促進教育,教导感化之事;第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第四、提拔品德高尚的人才;第五、慎重对待诉讼罪案;第六、公平收纳赋税、指派劳役。宇文泰对这六条诏书非常重视,曾经把它专门摆在自己座位的右边,又命令各部门的官员学习背诵,并规定凡是担任牧守令长的,如果不精通这六条和编预算的,不能再担任这些官职。

秋季,七月,西魏更改权衡度量制度,尚书苏绰受命在原有的二十四条制度基础上,增减修订为三十六条制度,汇总为五卷,在全国颁布实施。同时寻求挑选贤能的人担任牧、守、令、长等地方官,都按新制度来派遣。几年之中,老百姓都觉得很方便。

【研析】

西魏丞相宇文泰一心想改革时政,得到苏绰的赞同。遂命苏绰尽其所能研究改革方案,“六条诏书”于焉诞生。其中最大的变革是第四条的擢贤良。原本魏孝文帝完全接受魏、晋以来的门阀制,选择官吏只问门第,不论才德。而擢贤良一条,认为门第高并不代表有才德,把才德提到第一位,打破传统的一种新精神,反应了北方士族的没落,也说明了鲜卑族汉化進入一新阶段。许多通晓“六条诏书”的贤才被派作地方官,让一般百姓得有出仕的机会。

事隔三年,公元544年,苏绰又受命更改权衡度量制度,同时挑选贤能的人担任地方官,得到老百姓的好评,所以苏绰深受宇文泰倚重。不幸的是公元546年,他积劳病死,享年才四十九岁,令宇文泰非常悲痛和惋惜。毕竟人才难觅,能得一人才且尽其所用的不多,难怪宇文泰会如此哀伤,还问朝廷大臣该如何表彰他的美德才好。而苏绰他一生能得宇文泰如此赏识厚爱,也不枉费他的奇才了。此两人如此惺惺相惜,难怪在历史上能留下佳话。

【延伸思考】

1.许多朝代均有人提出改革,但改革不一定成功,为什么苏绰的改革能成功,请你分析其理由。
2.历史上有许多文人怀才不遇,而苏绰却为宇文泰鞠躬尽瘁一展长才,此两种不同境遇对他们的人生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3.若以“六条诏书”对应当今社会,你觉得我们最需要改善的是哪几条?

【参考资料】

1.《资治通鉴》(37)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3.《白话资治通鉴》(第十一册)沈志华 张宏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