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4月21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初,帝问贾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1)之以文德而俟(2)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3)小国,依山阻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4)见兵势;据险守要(5),泛舟江湖(6),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7)。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8)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帝不纳,军竟无功。(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七十·魏纪二》)
【注释】
(1)绥:安抚,使平息。
(2)俟:等待。
(3)蕞(音最)尔:形容很小的样子。
(4)陆议:即陆逊。逊,本名议。
(5)据险守要:蜀国凭借山川之险要。
(6)泛舟江湖:吴国得江湖之利便。
(7)举无遗策:攻战才能不会失策。
(8)干戚:古兵器名称。干,盾。戚,大斧。
【语译参考】
起初,魏文帝问贾诩:“我准备讨伐不服从命令的,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哪国先讨伐?”贾诩回答说:“進攻他国,要先在军事上审时度势;立国,则当崇尚道德教化。陛下顺应天时,接受汉朝禅让,统治全国,如果用文教、道德来安抚人心,静待时局的变化,那么平定天下就不难了。吴、蜀虽然是弹丸小国,但是凭借着山水险阻。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国;孙权长于辨别虚实,陆逊精通军事;蜀国据守险要,吴国泛舟江湖,都很难在短期内将他们击败。用兵的原则,是先了解能胜利的方法,然后再作战;先估量敌人的力量,然后任命将领,这样才能做到攻战无误。我估计,群臣中没有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陛下亲自去攻伐,也未必能稳操胜劵。从前虞舜在朝廷上舞弄干戚,有苗部落就归服了。我认为陛下目前应先文德安抚,然后再用武力征讨。”魏文帝不采纳,征伐终究没有功效。
【研析】
魏文帝曹丕欲進攻吴、蜀,询问贾诩该先進攻哪一国,贾诩则回答武攻前,须先建立文德,而且详细分析了当时他们的情况,希望能了解取胜之道,然后再進行军事行动,亦即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但魏文帝不采纳建言,终导致无法建立战功。
有德者方能使人民信服,此乃历朝历代以来不变的真理。因为大家愿意服从你的领导,自能号召天下,民心自动归附;反之,民心思变,无法号召百姓,焉能成大器?曹丕也算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但却无法真正了解文德的内涵而付之实行,实在殊为可惜,枉费贾诩的谆谆建言,竟成徒费口舌。
试想,一个领导者,既然已经提出问题向部属请教,征询他们的看法,一旦建言提出,纵使不合乎自己的想法,也应该再做审慎评估或多征询其它人的想法,否则提建言者未受到尊重,以后恐怕也很难获得别人宝贵的意见。
【延伸思考】
1、幕僚的角色,是替领导者分忧解劳,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好的幕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2、曹丕为何没接受贾诩的建议,请你发表你的看法?
3、事情的成败,事先做评估,可以减少风险。通常你决定做一件事时,你是如何去做事前的最佳准备?
【参考数据】
1.资治通鉴(17)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轻松读2 欧惠章编写 希代书版
3.资治通鉴今译(四)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4.http://www.twseasea.idv.tw/viewthread.php?tid=269&extra=page%3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