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天下有道,丘不与易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2月02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长沮、桀溺(1)耦(2)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5)之?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麻(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第十八》)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并耕。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易:改变。
(6)辟:同“避”。
(7)麻:音“忧”,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怃音“五”。怃然,怅然,失意。

【语译】

长沮和桀溺两个人一起在田里耕作。孔子经过那里,叫子路去问他们过河的渡口在哪里?长沮说:“那车上拉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答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答说:“我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如今天下大乱,就像洪水滔滔,又有谁能改变这种局面呢?而且你与其跟从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从逃避乱世的人!”说完,仍然自顾自地耕田。子路回来把这情形告诉孔子,孔子怅然地说:“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我不跟世人生活在一起,我要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的话,那我孔丘也不用出来改变这世局了。”

【研析】

这一章是写孔子周游列国,被隐者所讥。表达了孔子关心天下的愿望和积极的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能做到“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便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四处呼吁,为天下太平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延伸思考】

1、如果你是孔子,当你遇到像长沮和桀溺这类的人,你会如何应对?
2、“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相关资料】

成语故事:祸起萧墙
太平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从此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

季孙氏以颛臾国靠近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伐颛臾。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故址在今平邑县柏林乡,至今平邑镇东还有颛臾村。周成王时颛臾成为鲁国附庸。颛臾地处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孙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

季孙氏家臣子路和费邑宰冉求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孔子。孔子讲了一番季氏不应伐颛臾的道理,最后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点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萧墙,指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或屏风。“萧墙之内”暗指鲁君。当时,季孙氏把持鲁国朝政,担心一旦鲁君起兵收回主权,颛臾会凭借地利帮助鲁君,便想先下手为强,消灭颛臾。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萧墙之内)。

孔子这句话,以后成为成语“祸起萧墙”,喻指祸乱出自内部。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3/10/23/24045.html)

【课后作业】

由以上的故事可以知道,孔子政治上的主张为何?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