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故: 言必信,行必果

茹之


【正见网2008年01月03日】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是真正的‘士’?”孔子说:能够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奉命出使到其它国家而不辜负君王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作“士”。

子路又问:“那次一等的呢?”孔子答道:“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尊敬长辈。这样的人也可以算作‘士’。”

子路再次问:“那再次一等的呢?”孔子答道:“言必信,行必果。但他们不分是非而只是坚决贯彻自己的言行,属于小人。但也可以算次一等的‘士’了。”

子路又问:“现在的执政者,你看怎么样?”孔子答道:“都是些器量狭小的卑贱小人,怎么算得上‘士’呢!”

从孔子的回答可知,孔子心目中的“士”分为三等,一等是能报效国家的“士”,二等是能齐家的“士”,三等是那些“言必信,行必果”的“士”。只是第三等的“士”因为有时不分是非,而过于坚持自己的言行,也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言必信,行必果”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并流传了千百年,意思是说出话来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果断、坚决。

引申来说,一个政府如果无法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谎言遍地,其离覆亡的下场也就不远了,譬如当今的中共政府。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