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工之侨为琴(寓言)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04月03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2),弦而鼓之(3),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4),使国工视之(5),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公(6),作断纹焉(7);又谋诸篆工(8),作古冈(9);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10),抱以适市(11)。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12),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13),不知其所终。

(刘基《郁离子》卷上)

【注释】

(1)工之侨为琴:选自《郁离子》,是刘基隐居青田山时所作。《郁离子》是寓言故事集。郁是文采,离是光明,郁离子就是文明者。
(1)斫(音浊):用刀斧砍削。
(3)鼓:弹奏。
(4)太常:原为掌管礼乐的官名,魏晋以后代指主管礼乐的官府。
(5)国工:国内一流的乐师。
(6)诸:之于,与的意思。
(7)焉:于是,指琴上。
(8)篆工:刻字、刻图纹的工人。
(9)冈:同款,即款识。
(10)期年:一周年。
(11)适:到、去。
(12)图:打算。
(13)宕冥:幽深昏暗,文中指虚渺高洁的境界。

【语译参考】

工之侨得到一根上好的梧桐木,把它做成一张琴,装上弦一弹,声音美妙动听,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优秀的琴。于是把琴献给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找国内著名的乐师来考评,说:“不够古老”,退还给工之侨。

工之侨回来,找漆工商量,在琴上漆上残缺的花纹;又找来刻工,在琴上刻出上古文字,把琴装匣埋在土里。一年后挖出来,抱到集市上,有个路过的贵人看见后,用百金购了去,献给了朝廷。乐官传看后都说:“真是世上少有的宝贝。”

工之侨听说此事,感叹地说:“可悲呀,这个世道!难道这只是一张琴的命运吗?其它事物不都是如此吗?如果不早替自己打算,就跟这个世道一样丧失真诚了。”于是工之侨便進入幽远的深山,不知最后怎样了。

【赏析】

这则寓言不过百四十余字,却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贵古贱今以至真假莫辨的虚伪和可笑。同一张琴,同是“金声而玉应”,却有如此不同的命运,其价值真的如此悬殊吗?工之侨的真诚、信心十足,加上琴的天下之美,未能得到国工的正确评价。原因在于人们把国工的评价等同于琴之优劣真相,国工是名望很高,却并不是明白人,而被崇古的观念牢牢地限制了。崇古,就是认为什么都是古代的好,今不如昔,这种愚蠢的想法存在于不少人的心中,要知道今天的事情,再过一些年不就是古代了吗?古代的事情,在当时不也是今天吗?于是盲目追求古代的事,甚至闹出笑话来。这则寓言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文中辛辣地嘲讽了国工的虚伪可笑,国工的可笑在于,不能承担起鉴别琴的本职工作,也许国工明确知道琴的金声玉应,却不敢接受它。好像世人只强调外表,外表符合了世人的观念,就说他好;若外表不是世人所喜爱的,即使他本质相当优美,也不会被认同。所以同一张琴,加上一个古字就是希世之珍了。古老与优秀划了等号。第二段中,工之侨所做的正迎合了国工的观念,琴的身价倍增,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它的身价,完全是建立在作假与欺骗上。人们倒乐于接受。难怪工之侨要感叹,要警醒世人:要早替自己打算,不然就要和它一样丧失真诚了。刻画了工之侨不与世俗妥协的高洁形象。

这则寓言在艺术上很成功,一是语言精炼,寓意深远,把丰富的哲理融汇在简括的故事叙述和人物刻画之中,读后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二是很善于用对比的手法,前面是“使国工视之”,后面是“乐官传视”,语言上既不重复,又鲜明地衬托出同一张琴的不同际遇。而前一段里的“弗古”与后一段里的“希世之珍也”更是把同一张琴做假前后的不同命运展现出来,也很自然地引出工之侨“悲哉,世也!”的感叹和“而不早图之,其与之矣”的念头,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和刻画工之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都有非常直接的作用。

【延伸思考】

1、生活中我们不断成长,面临选择。成长的过程,就像是国工鉴别琴的过程,如何才能不像国工一样地闹出笑话?
2、人要能抛弃自我狭隘的观念,常常省视自己,去接受真正的美好的事物,才不会被人云亦云所局限,想想看,你要如何突破此困境?

【参考文献】

http://www.tonyhuang39.com/page/cc436.html
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anfa/l/anfa_liuchi2.htm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