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刻舟求剑(成语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6年12月16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楚人有涉江(1)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2)契(3)其舟,曰:“是(4)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5)乎?以此故法(6)为(7)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注解】

(1)涉江:渡江。涉,乘船渡水。
(2)遽:立刻。
(3)契:刻,动词,用刀子雕刻。
(4)是:此处。
(5)惑:困惑;迷惑。
(6)故法:旧法。
(7)为:治理。

【故事阐述】

有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途中不小心把宝剑掉到水里。当时这个人并没有立刻跳下水去找那把剑,只是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个记号,还说:“这里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停了之后,他就从记号处跳下水去寻找剑。可是船已经走动了,而剑落在水里是不会动的,用这种方法找剑,不是很奇怪吗?如果用旧法治理国家,而不考虑时空的发展变化,就会象这个求剑者的行为一样令人困惑不解。

这是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一书中,阐述国君治理国政的道理。他认为国君治国应要符合时宜,明白世事在变,若一味沿袭旧法不知改革,那么就无法治国。后来这个典故就被浓缩成“刻舟求剑”这一句成语,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讨论】

(1)这位楚国人刻舟求剑的目地是什么?
(2)为什么这位楚国人找不到他的剑?
(3)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什么启示?

【造句练习】

例:遇到问题时,如果只想用老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就会象刻舟求剑般无法达到目地。

例:钱掉了你就应该循原路去找钱,只在屋子里刻舟求剑般地乱找,根本不可能找到。

【相似成语】

守株待兔;胶柱鼓瑟;食古不化;一成不变

【课后时间】

四个字成语接龙:

刻舟求剑 → 剑( )( )心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