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6年11月15日】

*正见网2006年11月7日审阅“词四首:满江红(寒梅运春)、如梦令(迎春)、虞美人(中原变)、声声慢(国人快醒)”:

下面我们对这四首词中共同存在的某些问题发表一些看法,并提出一些建议。只是审稿同修的个人意见,希望能对作者有一些参考价值。

1。作者所使用的许多词语、句子都带有生造的意味,致使其内涵无法确定,给人生硬难懂的感觉。比如:(满江红-寒梅)“善韵金枝”“皓灵轩宇”“暴漠疾风开月魄”“醒华古”“群魔动,邪共竖”“紫云浮”;(虞美人)“古韵金华皓”;(声声慢)“惨状有没彼岸”“恶共面,要一只、明眼看转”等。

2。作者似乎只注意到文字表面一层的内涵,没有注意到文字后面的意象是否与现实或所写对象相符。比如:(满江红-寒梅)“排山力、傲骨英气”“寒霜酷雨观翩舞”“凡尘震,悠悠挺伫”“散清芳,甘露洒人间”“九剑齐挥消众恶,乾坤拂正敲春鼓”等。

3。由于上述原因,意象混乱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满江红)“推暴政,冤魂土”;(如梦令)“古韵成灰驱凤,遍地冤魂寒冻”;(虞美人)“冰心玉语流星耀,遗风今望已成灰,刮起暴沙滚滚酷寒追”;(声声慢)“ 邪恶幽灵飘入,古风飞远”“满地灰泥作饭,瘦如柴,肝肠寸消皮烂”(不知是实写还是比喻)“望着初阳,生起万般愁乱”等。

建议:尽可能使用人人能懂的词语和句子。如果因为韵脚和平仄的牵掣而产生这种生造的现象(至少某些句子是属于这种情况,比如“天要速消中共”“冤魂土”),建议作者先写一些不要求平仄规律的古诗。有许多作者的诗歌都不讲平仄,而其中确有一些很好的作品。如果对词有偏爱,不妨先按词谱的句式来写,对于韵脚和平仄,能满足就满足,不强求,这样就没有牵掣的因素,也就不会被迫写出难懂的句子来了。

另外,一些细节问题:“如梦令”中“快退党新生送”是折腰句读法,而词谱中这句不是折腰句;“虞美人”中“ 问君芳梦宿何方”,“芳梦”一词恐为误用;“声声慢”中“清清空空,寂寂寥寥,艰艰苦苦难难”生硬模仿前人,效果自然是不好的。

*正见网2006年11月9日登载“天象”:

原句“世人只在迷中转”,改“只”为“莫”,把批评的口气改为劝勉;“天灾瘟疫为那般”,语气不太合适,改“为哪般”为“有因缘”,变成讲真象的内涵;“大限将至几人醒”改“几人醒”为“人快醒”,也是改批评为劝勉;“一念三退保平安”可能导致歧义:只要口中一念“三退”就保平安了,与作者原意完全不同,因此改“一念”为“诚心”。

*正见网2006年11月10日审阅“忆江南・快清醒”:

首先请作者注意,任何一个宋词的词牌,比如“忆江南”,不但在句式上有确定的要求,而且每一句中各个字的平仄,以及韵脚的多少、位置、平仄都有具体要求,如果不能符合这些要求,就不能算作这一词牌下的词。有关词的基本常识,请参见正见网“诗词常识”的系列文章。

对于不满足词牌要求的作品,我们一般当作长短句诗歌来对待,满足登载要求仍然登载,只是去掉原来标题中的词牌名字。此词没能登载的主要原因:诗歌最好以形象、生动的语言,用图画(意象)来表现。这首诗都是直接讲道理的,就要求在语言上尽可能有新意,给人新鲜的感觉和印象,否则,读者读后没有印象,就很难认同作者的意见。要把诗歌写得生动些、清新一些,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过程,多看其它写得较好的作品也会有帮助。

*正见网2006年11月11日登载“归途”:

与该诗一起投寄的共八首诗,另外七首的简单情况如下。“竞渡”:浊浪滔天大江流//百舸竞渡奋力游//千帆扬起争相过//不到终点不停留。此诗“浊浪滔天”显然是比喻险恶的社会环境,但“百舸竞渡”只是为了“争相过”“到终点”。这个比喻是不恰当的。正法就是要正一切不正的因素,不是从里面快点跑出来“到终点”就完事了。“去执”一诗的第三句用了“修心断欲去执著”。师尊的原话,就是加了引号也不能用,况且没有加引号,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希望所有作者都引以为戒。“必偿还”一诗第三句“迫害法徒难逃过”有歧义:(一)因为“迫害法徒”(的罪)而“难逃过”(惩罚),这应是作者本意。但“逃过”是及物动词,必须有宾语,因此这样写并不明确。碰巧此句又有另外解释,因此更容易让人误解:(二)“迫害”(是)“法徒难逃过”的,也就是“法徒难逃过”“迫害”的倒装句,这种解释比第一种解释更合语法和诗歌的句式,但意思肯定不是作者想要说的。更碰巧的是,该诗第四句又是有歧义的句子“层层灭尽必偿还”:(一)因为干了“层层灭尽”(的事),所以“必偿还”(必须偿还),这显然不是作者的本意;(二)“层层灭尽”是作为“必偿还”的形式,这是作者的原意,但从句子结构来讲,却比较牵强。因此,如果上面两句的读者是大法弟子,可能一般都会理解到作者的原意;但如果让常人来读,误解作者原意的可能性却要大得多。“真邪教”一诗末句“九评判辞不虚传”,并未以任何方式把“判辞”告诉读者。“百毒不侵”一诗第二句“人心起念皆妄想”似乎太独断了。人有许多执著,不能都归入“妄想”。第四句“百毒不侵无微恙”,意在写实和比喻之间,但“无微恙”的说法总是不太贴切。“玉龙雪山”后两句“东巴神在最高处//千里续缘聚吾胸”令人不解而且吃惊:“东巴神”是谁?还把他搬到“最高处”,而且“千里”来与作者“续缘”,会聚到作者“胸”中?请作者注意“不二法门”的问题,不能随便什么神都请到大法弟子的作品中来。如果是写作者前世,应当加一个小注在诗后,以免读者误解。“大迷将散”一诗共八句,但读后很难明白作者到底讲的什么事情:“旗斜风不动//幻影未必真//日晷长入梦//是非添杂陈//欲静心不止//掸落多少尘//大迷将散去//空无看昏晨”。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