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

掸封尘


【正见网2023年04月24日】

《愚公移山》的故事,其实主要是告诉我们“心诚则灵”的道理。愚公用至诚的心,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两个神仙,帮愚公背走了两座山。

笔者曾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问过很多不同人一个同样的问题:《愚公移山》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被问的人中,有在社会上很有身份地位的人,有大学讲师,有大学毕业生,当然也有社会阶层和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然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却惊人的一致。他们大概不外乎说——

“《愚公移山》的主题思想是:这个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我问他们,还有没有别的了,他们多是摇摇头说:“没了。”

不仅如此,查阅网络或其它媒体,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是大同小异。

网上图片,搜出的净是挖山不止,而两位神仙搬山的画面却难觅踪影。

他们的回答对不对呢?他们画的对不对呢?若是依笔者来看,既对,又不对。对,在于表达了次要的一部分,不对在于主要的精华的部分没表达出来。那么,主要精华的部分究竟是什么呢?

中华传统文化,就象一条江河,浩浩泱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智慧通神。这是从整体上说。若是细分起来,大概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层次:上游是出世的修炼与得道文化,包括佛道两大家,再加上基督教等等;下游是入世的治世与做人文化,主要以儒家为代表;中游也称为世间小道,它是连接沟通上游与下游的桥梁,主要包括气功、算卦、堪舆、咒语、画符等等。

儒家创始人孔子,是人中至圣,学问了得。但史载,他曾四次向道家创始人老子问礼求教,并惊叹老子的学问智慧“神龙见首不见尾”,从老子的教诲开示中获益颇丰。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要开创者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但史载,他曾进山访仙,向《封神演义》记载的神仙广成子求教治国安民之术。

人中至圣孔子和人文初祖黄帝问道访仙的故事告诉我们,出世的修炼文化是入世的做人文化的源头,前者对后者具有奠基、造化、涵养、提升的功效。

那么,什么是中华文化的高端与精华呢?显然是出世的修炼文化,它居于文化的上游,是中华文化的“顶层设计”。被中共污为封建迷信、文化糟粕的东西,其实恰恰是中华文化的真正高端与精华。

厘清了中华文化上、中、下游的脉络,分清了什么才是中华文化的高端与精华,我们就比较容易回答本文的问题了。

《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列子原名列御寇,是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他是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庄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愚公移山》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不屑讥讽,矢志精诚,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天帝派两位神仙下凡,而将两座山搬走的故事。

东晋大学者、玄学家张湛,是《列子》最早的整理者和注释者。他认为,愚公移山故事源自于名僧竺法护的译经《佛说力士移山经》。“移山神话”是中古时期佛典的常见物语,《列子》的创作者曾比较系统地阅读了《佛说力士移山经》。张湛的上述观点,可以说明《愚公移山》这篇故事与佛教的渊源关系。

通观愚公移山故事,依次展现了如下场景与情节:两座大山→老愚公→召集家族议事→宣示移山之志→妻子置疑→愚公率家人挖山不止→邻人相助→智叟说风凉话→愚公再表移山之志→天帝出场→遣二神助愚公背走大山。

有道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故事的前面都是铺垫,最后的落脚点,才是要表达的真东西(主题思想)。

从愚公移山创作者的身份,故事文化渊源,行文的文法章法,以及列子一书整体内容来看,笔者有理由认为,愚公移山的故事的主题思想,理应归档于中华文化的上游高端一格,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揭示天人合一,启迪世人的神性。而“不畏艰险”之类只是其不经意间的副产品。

所以,笔者把愚公移山的主题思想表述为:“天人合一,头上三尺有神灵;精诚所至,必有神助。”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从一定意义上说,也许把“愚公移山”称之为“天帝移山”更符合“寓言”体裁的特点,也更符合作者的本意。

中国号称神州,自古就是一个充满神性、多有神迹,信神、敬神、修神的国度。神的启喻遍布丹经道藏的字里行间,神话故事流传在村野坊间,维系着中华民族神传文化的世代传承。

之所以当今中国大陆民众众口一词,把《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故事的“神格”降低为“人格”,莫不是中共无神论一言堂长期强制灌输毒害的结果。从小至大,中国人没听过别的,毛泽东“老三篇”这么写,老师课堂上这么教,家长也都是这么给解释的,中国人当然也就稀里糊涂地接受了这种“人格”观点,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超越“人格”的“神格”说法了。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