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9年08月02日】
一、卖油翁
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记载: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技艺高超,当世无双。他也以此而骄傲自夸。一次,康肃公在自家射箭的场地上练习,有一位卖油的老汉,从旁边路过,便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眯缝着眼睛看,看了好久都没离开。老汉见康肃公发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头而已(意思是并不十分佩服)。
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吗?”
老汉说:“射箭也没什么巧的,不过靠熟练罢了。”康肃公很不高兴地说:“你怎么敢小看我的射箭技术?”老汉答道:“我根据自己舀油灌壶的经验,知道射箭也是凭着熟练。”说罢,老汉就拿过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慢慢地用杓子把油灌进去;油从钱孔里进去,可钱一点也没打湿。随即,老汉又说:“我也没什么巧,只是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笑后,让老汉走了。
这与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同出一理。
【评点】
这则轶事,把熟能生巧的道理,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康肃公与卖油翁地位悬殊,射箭与酌油,看起来也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人生世事中,一些生活的道理,却是相通的。卖油老汉说的 “无他,但手熟耳。” 不仅适用于射箭,也适用于酌油。《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 不也是从一个“熟”中 生出巧来么?康肃公思想的变化,对老汉态度的改变,也正是对老汉的见解和技艺的折服,对朴素的生活真理的折服。
“熟能生巧”这道理,人人都懂,要做到,还真不容易呢。
二、牧童评画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记载:
四川有位隐居的杜处士,喜爱书法和绘画。他所珍藏的宇画佳作,数以百计。其中有一轴唐代画家戴嵩画的《斗牛》,杜处士最喜爱。他用彩锦作套,玉石作轴,经常随身携带着它。
有一天,杜处士正在翻晒书画时,有个放牛娃,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他对杜处士说:“这幅画是画牛斗架的,可是,牛斗架时,牛的劲儿,应都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大腿股中间。如今这幅画,却让牛掀起尾巴斗架,完全错了。”处士笑着点点头,认为这放牛娃说得有道理。
古语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话是确实无疑的。
【评点】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没有真,那美与善,便也失去了根基。但要做到真实,就必须深入生活实际,注意观察,体验;否则,即使像戴嵩那样的名画家,也会闹出笑话。
三、阎立本观画
宋代王谠《唐语林》记载:
阎立本,唐万年人,著名画家。
张僧繇,吴人,另又作吴兴人。南朝梁画家。善画山水、人物肖像。
阎立本擅长绘画。一次,他来到荆州,在一个地方,看到了南朝时候名画家张僧繇的亲笔画。初看时,印象不怎么样,阎立本说:“他一定是虚有其名。”第二天又去看,印象已有所不同,看过后,他却说:“张僧繇还称得上是近代绘画好手。”次日再去观赏,阎立本观点完全变了,说道:“他盛名不虚!的确是画中高手。”他在那里坐卧观赏,流连忘返,以至在那里住了一个晚上,看了一天,都还嫌没看够。
【评点】
读一首诗,看一篇散文,欣赏一幅字画,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是难以把握其精髓的。真正的艺术鉴赏,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就像吃橄榄,越嚼越有味。大画家阎立本就有过切身体会,他对张僧繇画作的欣赏就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粗至精的过程。
四、吴道子访僧、画驴
宋代王谠《唐语林》记载:
吴道子,名道玄,唐阳翟人,著名画家。其画笔法超妙,有画圣之称。
这天,吴道子去拜访一个和尚,没有受到礼遇。他就在僧房的墙壁上,画了一头驴子,结果这头驴子就从画面上跑下来,走来走去。僧房里的东西,被驴子践踏得乱七八糟。
和尚知道这事后,肯定是吴道子干的,便赶紧去给吴道子陪不是。这样,吴道子才把墙上的画抹去。
【评点】
壁上画的驴子,从画中跑下来,把屋子里的地面,践踏得一塌糊涂,这事儿可能是真的!
从这则奇闻轶趣中,我们可以想见吴道子绘画技术的高超。说画的驴子能跑下来,虽然不确定,但给人以“呼之欲出”的艺术感觉,那倒一点不假。
五、李白“用没义气男人当鱼饵”
宋代王谠《唐语林》记载:
【原文】
李白 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在板上贴一张大纸),题曰:“海上钓鳌客 李白。”
宰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
白曰:“风波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蚬为线,明月为钩。”
又曰:“何物为饵?”
白曰:“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宰相竦然。
【注释】
虹蚬:相传虹有雌雄之别,色鲜胜者为雄,色暗淡为者为雌;雄曰虹,雌曰蚬,亦作“霓”,合称虹蚬。
竦然:肃敬的样子。
【今译】
李白在玄宗开元年,拜见宰相,封一板,在板上面题写着:“海上钓鳌客李白。”
宰相问李白:“先生您临沧海,钓巨鳌,用什么东西当钩和线呢?”
李白回答道:“大海里的风波使我豪情纵逸,天地乾坤鼓荡着我的壮志。我用天上的彩虹作线,用银河的明月当钩。”
宰相又问:“那先生用什么东西作鱼饵呢?”
李白答道:“我就用天底下那些没有义气的男人当鱼饵。”
宰相听到这话,不禁肃然起敬。
【评点】
李白的诗飘逸无羁,豪迈奔放,气势磅礴,古人讲:“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上面这则笔记,正是他诗文风格的最好注脚。那种豪情、那种气魄、那种风神,都是李白所独有的。
六、苏东坡办案画扇,感人流泪
宋代何逮《春渚纪闻》记载:
苏东坡先生在钱塘做官的时候,有人来告状,说:某人欠了他二万丝绸钱,至今不还。
于是,苏东坡开始办案,派吏员把某人叫来,询问是怎么回事?
某人说:“我家以制作扇子为业,刚好父亲死了,而且从今年春天以来,阴雨连绵,天气寒冷,制作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有意拖欠他家的钱。”
东坡仔细看了他很久,见他寒酸老实,然后说:“暂且把你做的扇子拿来,我为你开个张吧。”一会儿,某人把扇子都拿来了。苏东坡从里面拿出二十把白团夹绢扇,随手用判笔,在扇子上,写行书或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眨眼工夫,就写画完毕。随即交给某人说:“出门赶快去卖,还你的欠债。”
某人抱着扇子,流着眼泪,道谢,走了。刚跨出府门,就有多事的人,争着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某人拿的那二十把扇子,一下子就卖光了,来迟一步,没买到扇子的人,甚至懊悔、遗憾得不得了!
某人就还清了他的欠款。
一郡的人,得知苏东坡如此办案后,皆称颂,赞叹!还有人感动得流下泪来。
【评点】
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也是大画家、大书法家。他尤其喜欢画古木、丛竹,书法则自成一家。苏东坡办案画扇,这则轶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苏东坡书画在当时的影响,而且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他为政的宽善、以及为人的慈厚。
七、苏东坡勤苦抄书
宋代陈鹄《耆旧续闻》记载:
朱载上(人名),曾经在黄冈担任学官,当时,苏东坡被贬在黄冈做团练副使,不认识朱载上。一天,有位客人朗诵朱载上的诗道:“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东坡吃惊地问:“这是什么人写的诗?”客人回答是朱载上,东坡再三称赞,认为这诗深得幽深、雅致的情趣。
某一天,朱载上去拜见苏东坡,于是两人成为知心朋友。从此以后,朱载上经常获准到苏东坡府上去。一天,他突然去见苏东坡,掌管会见宾客的人,已经通报了姓名,但东坡很长时间没有出来。朱载上想留下,等候得很疲倦;想离去,又已经通报了姓名。他像这样犹豫了很久,东坡才出来,对他等了很久,表示歉意。并且说:“我才做完每天的功课,对你的探访失礼了。”
两人坐定,说完了其他的话,朱载上请问道:“刚才先生说的‘每天的功课’是什么?”东坡说:“抄《汉书》。”朱载上说:‘凭你的天才,看一遍就可以终身不忘,为什么还要用手抄呢?”东坡说:“不是这样的。我读《汉书》到现在一共用手抄了三遍。开始是一段事抄三个字为题,后来抄两个字,现在是一个字。”朱载上离开座位,又请求说:“不知道能不能把你抄的书,给我看一看。”东坡就要身边的老兵,从书案上拿过一册。朱载上一看,一点都不明白他的意思。东坡说:“请你试着说标题上的一个字。”朱载上就说了一个字,东坡应声就朗诵了几百个字,没有一点差错。朱载上又挑了几处,都是这样。随后,他感叹了很久,说道“先生真有李白那样的才学。”
另一天,朱载上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朱新仲,说道:“苏东坡尚且是这样,天资一般的人,难道能够不勤奋读书吗?”朱新仲曾经以这来教育儿子朱辂。
【评点】
读书有法,苏东坡的所谓“抄书”就是其一。他从来不死读书,自然不会死抄书,而以抄书来提醒自己的记忆。首抄三字,再抄两字,最后只抄一字,如是减省,是以记诵为根本的,所以他才能够做到朱载上提示一个字,他随声背出几百字来。苏东坡这样的功夫,说到底来源于勤奋,仅此而论,就足以作为后世文人学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