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笔谈(二十三):布被十年

刘如


【正见网2019年01月03日】

【原文】

卜子夏甚贫,鹑衣百结;公孙弘甚俭,布被十年。

【字词义解释】

(1)卜子夏:即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学生,以文学见长。孔子死后,曾在西河讲学,魏文侯尊奉他为老师。
(2)甚:十分,非常。
(3)鹑衣:鹑,即鹌鹑。鹑鸟尾巴短秃,羽毛呈赤褐色,并间杂黄斑,看起来像破旧补钉的样子,所以用来形容破旧不堪、缝补多处的衣服。
(4)百结:用碎布联结而成的衣服,比喻破旧的衣服。
(5)公孙弘:西汉淄川人。以节俭闻名。
(6)俭:节俭。
(7)布被:用粗布做的被子。

【译文参考】

子夏家境贫困,穿的衣服多处缝缝补补,破烂不堪,但他不以为意,甘于过清苦的生活;公孙弘十分节俭,一床布被用了十年。

【读书笔谈】

这一课,很简单,主要以孔子的高徒子夏和西汉名相公孙弘为例子,讲述节俭的重要。古语有言:“俭可养德”。也就是说,古人认为,无论是为学者,还是为官者,都要注重养成生活节俭的好习性。因此这里提醒孩童,从小要向传经(传授儒家经书)鼻祖子夏和身居三公之位依然保持平民质朴生活的公孙弘学习,这样才能修养自己的德行。

为什么节俭能养德呢?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如果不懂得克制欲望,一味追求物欲享乐,自然滋长对权势和财富的执着。为了得到这些,就很容易放弃做人的德行,渐渐就会走到挺而走险,违法犯罪的地步,所以才会出现“人为财死”的说法。人在一无所有时,经常饿肚子时,那时的欲望就是能吃饱穿暖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当人真的吃饱穿暖时,就会想要更好更舒适的生活。所以,只有懂得欲望的可怕,理性对待物欲,克制自己,才不会陷入物欲的陷阱,从而与仁德渐行渐远。可见古人为官讲节俭,不仅仅是作为百姓的表率,也不仅仅是为了珍惜百姓,更大的原因在于,克制私欲,才能保持对道德的坚守。

因此,还有一句古语,叫做“无欲则刚”一个人淡薄名利,质朴节俭,以苦为乐,就不会动摇自己做人的原则,因为任何的利益和享乐都不是自己追求的东西,那么对于得失,诱惑,根本不会动心。高官厚禄,功名利益,都不是自己所求,那么失去这一切也就不会害怕和在意,那么不在意了,还有什么人和事能够威胁自己,或者动摇自己放弃做人的原则和节操呢?这不就是最刚强的人吗?所以无欲就会坚强,谁也动摇不了自己变节。也就是能达到古人说的“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境界。因此,节俭是养德的最好办法。

看看今天的现代生活,物质欲望被无限放大,造成的后果,就是道德的快速败坏,人伦的崩毁,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看到了其严重的恶果。

【说故事时间】

力行节俭的晏婴

晏婴是春秋时齐国的名相,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辅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四十余年,堪称是“三朝元老”。

晏婴虽然身居相国的高位,但是生活却非常的俭朴,一件狐皮袍子一穿就是三十年,不仅自己不讲究吃穿,还严格要求家人不穿丝绸,不戴昂贵首饰。齐景公十分器重晏婴,多次封赏,但都被他拒绝。晏子认为,在上位者应该以身作则,才能领导百姓,改善社会风气。

齐景公看晏子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地势低洼、潮湿狭小、脏乱嘈杂、尘土飞扬,不是一个良好的住所,便想帮他换一座干爽安静的新屋。晏子不肯接受,委婉的辞谢,说:“我的祖先世代居住在这里,我还担心才德不足,没有资格继承这所房屋,因此能住在这里我已经很满足了。而且这里靠近市场,早晚出去买东西都很方便,又可以多了解民情,实在不敢再劳烦君王为我另建新屋。”

齐景公听了,笑着问:“你住在市场边,一定知道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了?”当时,景公喜怒无常,滥用刑罚,被砍断腿和脚的犯人很多,因此市场便有了专门卖假腿义肢的商人。晏子想藉机劝谏景公,便说:“假腿贵,鞋子比较便宜(踊贵屦贱)。”景公一听,有如当头棒喝,从此减轻刑罚。

后来晏婴出使晋国,景公趁机为他改建住宅,当晏婴回来时新屋已经盖好了。晏婴依礼谢过景公后,就派人把房子给拆了,把拆下来的木材分给邻居们。同时,把那些因为要修建他的房子而被迫拆掉的邻里房舍,按照原来的样子重新盖好,并把邻居们都请了回来。

晏子以高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反对奢华,对后世影响极大。司马迁非常推崇他,将他比为管仲。孔子也称赞他:“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