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杨遇春责子,令下属杖打知府(二文)

罗忍


【正见网2015年11月04日】

杨遇春责子,令下属杖打知府

清人杨遇春,字时斋,崇庆(今属四川)人。他是武举人出身,入朝为官后,官至陕甘总督。在任时,组织屯垦,加强防务,对开发西北有一定贡献。

杨遇春虽然是一员武将,却同样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以家法严正而闻名。杨遇春的儿子杨国桢,后来也入朝为官,任颍州知府。也许是由于远离父亲,因而无人管束的缘故吧,他常常喜欢豪饮,慢慢地性格变得豪放不羁起来。有一次,杨国桢到父亲的任所去探望他,杨遇春事先已风闻儿子的作为,便叫门人将杨国桢挡在门外,不让他入内。

杨国桢的哥哥杨国佐,见父亲生气,不让弟弟进家,赶紧跪下,为杨国桢求情。过了很久,杨遇春才勉强同意将杨国桢放进门。父子俩一见面,杨遇春就严厉地责骂儿子道:“我们家蒙朝廷如此深恩,父子均受重用,我常担心自己已经年老,正不知如何才能更好地报答朝廷。因此之故,我对你寄予很大的希望,想让你好好地报答朝廷,没有想到:你却酗酒放浪,行为不端,实在是应该狠狠地责打!”说着,叫手下人,杖责杨国桢。在场的文武官员,都纷纷代杨国桢求情,杨遇春却坚决不肯轻饶儿子。

后来,杨国桢确实改正了自己的错误。道光年间,他接连得到提拔,一直升任为云南按察使。在将要赴任时,他去谒见皇帝,道光皇帝早已听说其父教子的故事,极为感佩,特意勉励杨国桢道:“你一定要好好干,如果碰到什么疑难之处,不要忘记多多请教你的父亲!”

(《清史稿•杨遇春传》、《清稗类钞•正直类》)

胡林翼严赌后门,广荐贤士

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益阳(今属湖南)人。他于道光十六年(1836)考中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胡林翼所处的时代已近晚清,他的下半生,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度过的。那是个清朝渐将衰败,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代。史不庇污:胡林翼1846年担任贵州镇远知府时,就参与镇压苗民和李沅发的起义,主张办团练,立保甲,以对付农民的日益不安定,他还特意写了《保甲团练条约》。1854年调到湖北任官,率地方武装配合湘军围攻武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成为湘军首领之一。后来,他又担任了湖北巡抚。1861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率军进入湖北,占领黄州,直逼武昌。胡林翼无法应付,十分惊惧,再加上正逢咸丰皇帝于七月驾崩,胡林翼终于呕血而死。

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官至少詹事,学宗宋儒。所以,胡林翼自小即受到性理之学的熏陶。他任官时,很注意选拔人才。带领军队时,则更注意发现将才,加以奖拔。士人有志节、才名而不愿意仕进者,即使在千里之外,他也千方百计将其招到武昌,特意立了个“宝善堂”,让他们居住。胡林翼曾说过:“国之需才,犹鱼之需水,鸟之需林,人之需气,草木之需土,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才者无求于天下,天下当自求之。”这段话,十分卓越!可见他的求贤若渴。他曾荐举过不少人,有些与他并不相识,却从没有荐举错过。当时曾国藩,对他的引荐人才,十分赞赏,称他是“荐贤满天下”!

尽管如此,胡林翼却从不以之谋私。他对自己的部下要求严格,从不随便提拔,对自己的亲属也毫不例外。他在黄州任官时,有个族人,上门投靠他,在胡林翼那里一连住了好几个月。有一天,这个族人忽然要辞行。胡林翼问他为什么要走,族人回答说,这里有个营官,最近奉命调动,他便花了些钱,捐了个差使,要和这营官一道前往就任。胡林翼听罢此言,立刻就勃然大怒,把那个营官找来,狠狠地斥责他道:“我的亲戚,靠我的钱财,难道还养不活他们吗?你却非要借此结纳他们!这个风气一开,以后还了得吗?姑且给你记一次过,以警告后来者!”为此,他特意通告自己的所有下属,用人之事,当秉公办理,不能徇私滥收滥用。今后如果发现再犯,一经查出,就立刻加以处置,决不姑息。

胡林翼一生都很注意教育人。他的父亲胡达源,当年曾著《弟子箴言》一书行世,胡达源去世后,胡林翼继承父亲的遗志,特意创办了一个“箴言书院”,教人务实学。病重将死时,胡林翼还留下遗言,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说:“我死以后,你们如果要送礼,不如继续将书院维持好,不要你们养我的家人。”

(《清史•胡林翼传》)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