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未来科学与文化讲座:跨足另外空间的传统中医

胡乃文


【正见网2015年01月06日】

人们生病了,总要有治病的方法。中国的幅员自古即非常广大,不同的地域因為不同的民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出现。《黄帝内经》云,东方出砭石、西方出毒药、南方出毫针、北方出灸焫、中央出导引按蹻。

依据《古今医统》、《路史》,岐伯的老师僦贷季,领受神农之命“理色脉,对察和齐摩踵,訰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缮其生”。又从《黄帝内经·素问》看,岐伯从僦贷季学习色脉的诊法;观察日月、四时、人互相之间的关係;传授给黄帝。

可见中医的诊病方法,在中国就是有传承的;《路史·註》,天师岐伯对黄帝云:我于僦贷季理色脉,已二世矣。

现代的东方人,大部份都知道,口腔粘膜溃烂了是火气、眼睛红了是火气、尿色变红了是火气;身体变重腿抬不起来了是溼气、头脑昏沉了是溼气;头有晕眩的状况了是风气……。这些知识都是上古之时的僦贷季“领命”而整理出来的,现代的中医师就藉助《黄帝内经》中这类书籍所载的知识诊病,一般民眾也就耳熟能详这类知识了。

那么,僦贷季领受神农之命后,却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如何从色脉、五行金木水火土、四时春夏秋冬观察的呢?色脉,是人所存在的这个空间能看到的;但是,五行呢?它不属於人这个空间的,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另外空间,从中医师这个角度看,他们不一定看得见那另外空间,却可以从人身体外在的表现,感知了另外空间的存在。歷史上,也真的有很多人、很多医师能接触到另外空间。

黄帝成而登天

黄帝和岐伯论理医学,在《黄帝内经》中有极為清晰的叙述。《黄帝内经》至今仍是指导著医学最重要原则的经典书籍。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叙述黄帝的生平,说黄帝自幼就不一般,因為修炼得道有成之时,是白日飞升而“登天”的。云:“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又,根据《史记·封禪书》,大意说,黄帝修炼有成,必须离去时,(註1)有龙垂下它长长的鬍鬚来迎接;那个鬍鬚过去叫“胡髯”,(古字,胡通鬍)以垂下的胡髯接引黄帝“登天”。黄帝骑上了龙身,群臣和后宫的人们,以及很多小臣子们知道黄帝修成要走了,也都想和黄帝一起去到“黄帝的天国”。约有七十多位和黄帝一起上去了,而其余小臣们却不能一同上去,掉了下来,伤心之余,都哭得稀里哗啦。

《史记》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龙,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灵兽”,它属於另外空间,而不是我们这个空间的动物。那七十多位臣子、后宫以及许多小臣们,他们有缘能看到那个龙,并且他们都想跟着黄帝一起走。

龙,因为存在於不同于我们的这个空间,有的人可以看到、有的人看不见。看不见的人,就只见黄帝“登天”了,用修炼人的讲法,就是“白日飞升”了。看到龙的那些人,有的有那个缘份和黄帝一起上去了“黄帝的天国”,有的没有那个缘份,就因为龙甩动龙鬚髯却坠掉了下来。

内臟经络五行生克和另外空间

内臟长成什麼样?现代有“大体解剖学”可以学习,而且印刷技术愈来愈进步,大部份人能根据解剖图了解和学习人体内臟结构。古时没有这种解剖的例子,却有内臟的图象叙述,例如“内景图”;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和明·翟良的《经络汇编》都能见到它的简图,并且都有一篇《内景赋》描述人体的解剖位置;以后的西医解剖学也都使用了同样的名词。例如,“咽”在后、“喉”在前,“咽”是食道的上口、“喉”是气管的上口……;脾、肝的样子和位置,分为多少多少叶也都有所描述。原文描述如下:“喉在前,其形坚健;咽在后,其质和柔。喉通呼吸之气,气行五臟;咽为饮食之道,六腑源头。气食兮何能不乱?主宰者会厌分流。从此兮下嚥入膈,臟腑兮阴阳不侔。”

还有,《内经》和《难经》虽然没有绘图,却有臟腑形状和容量大小的记载:“‘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銖,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二两,紆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廻叠积十六曲,盛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齐(脐)右廻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銖,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内臟的大小、重量、体积、哪个地方有曲折等等,都描述得和现代实际解剖大略相同。

根据五臟六腑的名字而命名的经络,有12条。12经络有阳有阴;六阳经和六阴经又手足各有三。六腑都属阳经、五臟和心包都属阴经。它们分别就是手足三阳、手足三阴。

每条经络,命名和五臟六腑相同,它们在体内也都联繫同名的臟腑,而且,实际的临床治病,也是一样,同臟腑名的经络能用以治疗同名臟腑的病。可经络在实际临床解剖上却是不存在的,它必然是在另外空间的、不能用简单的视觉、听觉感知的。

每个经络还有它们的五行属性。

五行的生剋是怎样的,经络的生剋也是怎样的;当应用在病情的分析、应用在临床治疗,都符合五行生剋的原则。这些原理原则的符合,是怎样被古时的中医师发现的?《黄帝内经》有“僦贷季领命探究”的叙述。

《黄帝内经》:黄帝问岐伯,看诊时,為了明白病人的死生和病的疾病原因,是否可以讲一讲?岐伯答覆说,可以使用“色脉”看病,而色脉是上帝所珍贵的,先师僦贷季所传的。上古的时候,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参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四时、八风、六合”,身体好坏从色脉的“常”、“变”就可以看出来了。所有的变化,是“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注2)

那么,上古的僦贷季和古时其他圣贤们,如何发现五行的相生相剋原理?发现五行的相生相剋原理之后,又如何能理解五臟和经络和五行有相关的关系?又如何理解五臟、五色、五音、五味……等等互相之间都在五行的生剋原理当中?

水和另外空间

中医对于用水,非常重视。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要用水煎煮萃取它的成份;不同的病,用不同的药物,还有的必须使用特殊管道取得的水。《本草纲目》汇集有关用在药食的43种水,云,分为二类,曰天、曰地。“天水”就是自上而来的雨、露、霜、雪,“地水”就是在地上的海、河、泉、井。它认为,“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穀去则卫亡。”

不同的时节所取得的水都不同,包括天水、地水。例如不同时节取的雨水,有立春的雨水、有梅雨时节的水、有液雨水(又叫药雨)。像《本草纲目》有关立春雨水条的叙述:“夫妻各饮一杯,还房,当获时有子,神效。”是因为立春为“春升生发”之气,也可以用以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之药。梅雨水,用以“洗疮疥,灭瘢痕,入酱易熟。”液雨水,“杀百虫,宜煎杀虫消积之药。因為百虫饮此皆蛰伏至来春雷鸣起蛰乃出。”

不同地区取得的水也都不同。同一条河流不同段所取得的水也有所不同。

《警世通言》的一个故事,大意是王安石从皇帝那儿得到一种“阳羡茶”,可用以治疗他的中脘疾病。却必须使用特殊的水当做药引子。瞿塘三峡,就是西陵峡,巫峡,归峡;西陵峡是上峡、巫峡是中峡、归峡是下峡。王安石吩咐苏轼由老家回来时,从中峡取水想用以当药引子泡阳羡茶。没想到,苏轼竟在回程错过了中峡,却取了下峡水来,被王安石责备后,询问“三峡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安石答覆的是:“这瞿塘水性,出於《水经补註》;‘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乃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不同形态的水,也有不同。根据物理现象,水有三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蒸汽。现代的看法,液体的水是水、固态的冰也是水、气态的蒸汽还是水。

宋徽宗夏季喜吃冰。吃冰过度,患了严重的脾胃寒证。太医处方“理中汤”治疗无效,招杨吉老处方治病,一样的使用“理中汤”,却使用冰水当做药引子,竟然治癒。不同的水也可以当药引子,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本草纲目》记载的各种不同的水:天水和地水两大类。

天水类包括雨水(立春雨水、梅雨水、液雨水)、潦水、露水(百花上露、柏叶上露、韭叶上露、凌霄花上露)、甘露、甘露蜜、明水、冬霜、腊雪、雹、夏冰、神水、半天河、屋漏水;地水类有流水(千里水、东流水、甘澜水(一名劳水)、逆流水)、井泉水、井华水(新汲水)、节气水(寒露、冬至、小寒、大寒四节,及腊日水、立秋日五更井华水、重午日午时水、小满、芒种、白露三节内水)、醴泉、玉井水、乳穴水、温汤、碧海水、盐胆水、阿井水、山岩泉水、古塚中水、粮罌中水、赤龙浴水、车辙中水、地浆、热汤、生熟汤、齏水、浆水、甑气水、铜壶滴漏水、三家洗碗水、磨刀水、浸蓝水、猪槽中水、市门溺坑水、洗手足水、洗儿汤;还有各种有毒的水。

生病和另外空间众生有关

《左传》云,晋景公得病,梦见两个“竖子”对话,说躲到景公的“肓之上、膏之下”。秦名医医缓诊病时,云“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用各种医疗手段都攻不到、达不到,药物也都不能到达,这是治不了的病。膏肓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没有确定解剖位置。

为何景公得了“病入膏肓”这种不治之症?

不义!杀人造业。杀了不该杀的人之后,梦见“厉鬼”披头散髮来索命,梦也是另外空间的事实在我们现有这个空间的表现。《左传》原文如此说“杀余孙,不义。余得请於帝矣!”在《转法轮》一书中有关另外空间存在灵体的叙述,很简要的可以说明了这个问题。

《转法轮》阐明了有关人生病的问题,认为和更深的另外空间有个灵体存在,它们的关系大致如此:“人为什么有病呢?造成他有病和所有不幸的根本原因是业力,那个黑色物质业力场。它是属于阴性的东西,属于不好的东西。而那些不好的灵体,也是阴性的东西,都是属于黑的,所以它能够上的来,这个环境适合于它。它是导致人有病的根本原因,这是最主要的一种病的来源。”“人哪儿长瘤啦,哪儿发炎了,哪儿骨质增生了等等,在另外的空间就是那地方卧着一个灵体,在一个很深的空间中有一个灵体。”“是在更深的一个空间当中有那么一个灵体,是它发出的这个场。”

感知和看到另外空间

一般人哪里有能力了解五行生克的问题?哪里有能力了解五臟经络和五行生克的关係?哪里有能力了解病和业的关系?哪里有能力了解病和深层空间存在的灵体有关?

可是,例如僦贷季领命探究人的身体和五行生克的关系、人生病和五行生克的关系、治病的五行生克关系……,他能看到所有五行生克的关系,将这种关系叙述给看不见的后人,后人才能根据它五行生克之理断病和治病。

的确,真的有些人可以感知、还有一些人能看到另外空间的事物。

一位明清时期的医生,名叫陈士鐸。陈士鐸的著作例如《石室秘录》、《辨证奇闻》、《洞天奥旨》、《本草新编》、《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外经微言》著作当中,常常和岐伯、张仲景、华佗等古时大医学家探究医学之理,以现代人的想法,那就是“神神叨叨”,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

例如《辨证录·凡例》中的记载:“是编皆岐伯天师、仲景张使君所口授,鐸敬述广推以传世。实遵师诲,非敢自矜出奇”。意思是说,《辨证录》一书完全出自於黄帝时代的岐伯和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自己只是将之推广传之於世间。“岐天师传书甚富,而《外经》一编尤奇。篇中秘奥,皆采之《外经》,精鉴居多,非无本之学也。鐸晚年尚欲笺释《外经》,以求正於大雅君子也。”意指《外经》是岐伯所传许多书籍中的一部,而且非常玄奥,自己这部《辨证录》中许多很玄奥的意旨,都採自於《外经》中的奥秘做为参考。而《辨证录·自序》中,陈士鐸清清楚楚的说,两位老者亲自传医五个月,“呫呫时艺……阅五月别去”,并且还“训”喻士鐸“出而著书”。

另外,扁鹊、仓公也有这样的能力。例如《史记》记载扁鹊饮用“上池水”、《瑯环记》记载仓公饮用“上池水”,之后都拥有了这种透视能力,看到常人见不到的五臟六腑。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饮此“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臟癥结。用现代的语言说,他的天目已经开了,他能看到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另外空间的事物,五臟有没有肿瘤都能得知。

扁鹊和一般常人不同,他能看到人的肠胃和五臟,大小都能量测出来。例如扁鹊著作的《难经》记载,“‘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藏,主藏意。‘肺’重三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魂。‘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

这些,扁鹊并未经过实际人体解剖观看,而其五臟的重量、形状等,和现代人经过大体解剖所见相差并不太多。清朝一位医生,王清任,不放心的在乱葬岗找寻浅埋而被野狗刨出之小孩尸体,就是为了证实五臟六腑的各个位置和解剖形状;因此而著作了《医林改错》。王清任所作所為,不过就是想要了解扁鹊《难经》所云正确与否而已;事实上,只有少许差异。

按《瑯嬛记》:仓公梦游蓬莱山,见宫室崔嵬,金碧璀璨,光辉射目。忽一童子以杯水进,仓公饮毕,五内寒彻,仰首见殿榜曰:上池仙馆,始知所饮乃上池水也。由是神于诊脉。

人们能看见另外空间的景象,但是也有层次的高低的。层次比常人高一些的,能透视人体、透视墙的另一边,像扁鹊、仓公等,有的能和另外空间的人或眾生沟通的,如陈士鐸等。还有更高层次的,如《金刚经》记载的释迦牟尼佛。

《金刚经》中一篇记载”佛与须菩提对话“中,谈到如来具有“五眼通”;五眼通包括了“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等。

根据《金刚经》,人通过修炼,达到如来境界,能具“五眼通”的神通能力;这种能力,能看见比恆河沙数更多众生的心。《转法轮》说:“开到慧眼通,你不具备隔墙看物、透视人体这种本事,可是你却能够看到另外空间存在的景象。”、“当你的天目开到法眼通层次的时候,你发现石头、墙,什么东西都会跟你说话,打招呼。”都说明了人可以达到那种,见到我们这个肉眼不能见识的另外空间,层次越高看到的越细腻透彻。

修炼,就是修炼,人修炼到更高境界,更高更高的境界,或达到了佛家认為的如来或比如来更高大觉者的那个境界;或者是,达到了道家认为的“真人”、“至人”(注3)境界,他们已经和天地阴阳融合可以完全掌握天地阴阳了,轻易的能“游走”于另外空间。

注:

(注1)《史记·封禪书》:“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

(注2)《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於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注3)《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