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大义谏逐贤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9月20日】

【原文】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1)慨然(2)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而不闻其有可罢之罪。自古小人谗害忠贤,其说不远。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欲动摇大臣,必须诬以颛(3)权,其故何也?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则未为小人之利;欲尽去之,则善人少过,难为一一求瑕(4),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至如自古大臣,已被主知而蒙信任,则难以他事动摇,唯有颛权是上之所恶,必须此说,方可倾之。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5)狱傅致以罪,左迁(6)知制诰、知滁州(7)。
(出自《宋史 卷三百一十九 列传第七十八》)

【注释】

(1)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忧国忧民,刚正直言,宦海升沉,历尽艰辛。
(2)慨然:情绪激昂,激愤。
(3)颛(音专):同专。独自掌握和占有。
(4)瑕(音霞):缺点或过失。
(5)张氏:原本嫁欧阳修的远房侄子欧阳晟,后来与家仆陈谏私通,被人发现送开封府右军巡院审理。不料在官府里张氏竟向知府杨日严揭发欧阳修和她通奸。
(6)左迁:降低官职。
(7)滁州:故治今安徽滁县。

【语译参考】

正当此时,杜衍等人先后因为被人指为朋党而被罢免离开,欧阳修非常激愤地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人都知道他们有可重用的贤德,而没有听说有被罢免的罪过。自古以来小人诬陷忠臣贤才,这些说法离现在还不远。要大批陷害忠良贤臣,不过就是把他们说成朋党,要动摇某些大臣,必须诬陷他专权,这是什么原因呢?除去一个贤臣,而还有很多贤臣在位,这还不能对小人有利;要全部除去他们,那些贤臣过失很少,很难一个一个去找他们的缺点,只有把他们说成朋党,才可以同时把他们全部放逐。至于自古以来的大臣,已经被君主了解并蒙受信任,就难以用其它事来动摇他的地位,只有专权是君主所痛恨的,一定要这样说,才可以把他推翻。正直的人在朝廷,会成为奸邪的人忌恨的对象,有谋略的大臣不重用,是敌对国家的福气。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免离开,对内来说,就使奸邪者互相庆贺,对外而言,会使周围敌国拍手称快,我真为朝廷可惜。”于是那些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借他的外甥张氏的案子给他附会以罪名,降职为知制诰、出任滁州知府。

【研析】

自古以来,小人与正直之人,如同水火不相容,小人总是处心积虑,欲将阻碍他们利益者除之而后快,遂假借各种似是而非的言论蛊惑、诬陷别人。当时宋仁宗受这班小人迷惑,先是章得象、钱明逸先后進谗言,范仲淹、富弼被下诏罢免;接着陈执中多次与杜衍发生争执,也拟制书罢免他。韩琦眼见他们三人都被罢免从朝廷排挤出去,上疏辩解陈述,但奏疏未得答复,自己也不能安心任职,自请出任外职。其实他们四人都是可重用之才,却被指为朋党而被罢免外放,一旦离开权力核心,朝政等同小人把持,无人敢于提谏言,皇上一切被蒙蔽,是国家的重大损失,却是敌国最拍手称快的。而小人诬陷别人的伎俩,无非是无中生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欲除去多人,指他们是朋党,一竿子才能打死一船人;单独欲陷害一人,则指他是专权,因为皇上担心大臣朋比为奸、害怕自己权力被属下取代,故而此两种理由,往往能击中要害,仁宗皇帝也禁不起小人迷惑,连同欧阳修均被贬斥罢免。幸好仁宗皇帝个性仁慈,他们虽暂时被外放了,但过些时日总还会想起再重用他们,在宦海中起伏不定,似乎成了宋朝任命官员的特色。

【延伸思考】

1、宋朝重文轻武,文人相斗一再上演,罢免之风盛行,官员在宦海中起伏不定,对国家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2、为什么士人,如欧阳修、范仲淹等,能忘却自身的利害,勇于上疏谏言?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话续资治通鉴》(第三册)沈志华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