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房景伯正己化人(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9月06日】

【原文】

魏东清河郡(1)山贼群起,诏以齐州长史房景伯(2)为东清河太守。郡民刘简虎尝无礼于景伯,举家亡去,景伯穷捕,擒之,署其子为西曹掾,令谕山贼。贼以景伯不念旧恶,皆相帅出降。

景伯母崔氏,通经,有明识。贝丘(3)妇人列其子不孝,景伯以白(4)其母,母曰:“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山民未知礼义,何足深责!”乃召其母,与之对榻共食(5),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未旬(6)日,悔过求还;崔氏曰:“此虽面惭,其心未也,且置之。”凡二十余日,其子叩头流血,母涕泣乞还,然后听之,卒以孝闻。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一・梁纪七》)

【注释】

(1)东清河郡:南朝刘宋时之清河侨郡,后被北魏占领,改为东清河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东长山。
(2)房景伯:字长晖。少以孝顺闻名,被推荐担任齐州辅国长史。清河盗起,任清河太守,抚平之,后迁司空长史,以母疾去官。性淳和,涉猎经史。
(3)贝丘:县名,北魏贝丘县,治所在今山东临清东南;另一说为南朝刘宋侨置贝丘县,后被北魏所占,治所在今山东淄博淄川。
(4)白:述说。
(5)对榻(音踏)共食:面对面坐着一起用餐。榻,低狭而长的床。
(6)旬:十日为一旬。

【语译参考】

北魏东清河郡山贼蜂拥而起,朝廷下诏任命齐州长史房景伯为东清河郡太守。东清河郡百姓刘简虎曾经对房景伯无礼,因此举家逃亡,房景伯到处搜捕,抓获了他,任用他的儿子为自己手下的西曹掾(音院),命令他去晓谕山贼。山贼们见房景伯不记旧仇,都相继出来投降。

房景伯的母亲崔氏,通晓经学,有见识。贝丘县有位老妇人列举她儿子种种不孝的事实上告,房景伯把这事告诉了他的母亲,他母亲说:“我听说闻名不如见面,山野百姓不懂礼义,哪能对他们过分责备呢!”于是召来这位妇人,同她对坐進食,让他的儿子侍立在堂下,观看房景伯如何供奉母亲進食。不到十天,那位山民知道自己错了,请求回去。崔氏说:“他现在虽说面子上觉得惭愧,但心里却未必如此,暂且还把他留在这里。”一共留了二十几天,这位妇人的儿子叩头流血,他的母亲也流泪乞求回家,这样才允许他们回去。最后这位山民以孝道闻名远近。

【研析】

北魏末年,时有贼寇流窜叛乱,房景伯被任为东清河郡太守。他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山贼主动投降,此乃其高明之处。原来他不计旧仇,以德报怨,任用刘简虎的儿子为自己手下,命令他去晓谕山贼,让他们主动来降,此乃双赢策略呀!

再观其处理事务,不得不佩服其母亲崔氏的智慧。让不孝子侍立在堂下,观看房景伯如何侍奉母亲,直到他真正明白孝的内涵,才让他们母子回去。其中道出了重要讯息-人是需要透过学习才会的,及身教不如言教。因为他们是山野之民,缺乏教化,当然不知道真正的道理,一旦观摩学习了,自然明白该明白的道理,此也说明了教育的功能。学生受教育,除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德的陶冶,所以不管是父母、师长或公众人物都应该做良好的典范,才能提升道德。以古鉴今,从房景伯的例子,得知以德化民,远远胜于法治及武力。

【延伸思考】

1.请你比较“法治”与“德治”,教化的结果有何不同?
2.房景伯从小就以孝顺闻名,所以他以身教教导了山民。同样的,我们待人接物也往往受长辈的影响,请你检视自己,哪些方面耳濡目染受到了启发?
3.房景伯之母,以教导代替责罚,让山民成为孝子。你是否也见过此种例子,请提出与大家分享。

【参考数据】

1.《资治通鉴》(33)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3.《白话资治通鉴》(第十册) 沈志华 张宏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