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梁置五经博士(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8月22日】

【原文】

春,正月,癸卯朔,诏曰:“二汉登贤,莫非经术,服膺(1)雅道,名立行成。魏、晋浮荡(2),儒教沦歇,风节罔树(3),抑此之由。可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广开馆宇,招内(4)后進。”于是以贺?及平原明山宾、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补博士,各主一馆,馆有数百生,给其饩廪(5),其射策(6)通明者即除为吏,-O年(7)之间,怀经负笈(8)者云会。?,循之玄孙也。又选学生,往会稽云门山从何胤受业(9),命胤选门徒中经明行修者,具以名闻。分遣博士祭酒,巡州郡立学。(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纪二》)

【注释】

(1)服膺:存于胸中,永志不忘。
(2)魏、晋浮荡:曹魏到两晋间,玄风正盛,世尚清淡,放纵行检,所以梁武帝说魏晋浮荡。
(3)风节罔树:风节不立。树,立也。
(4)招内:招纳。内与纳同。
(5)饩廪(音细凛):稍食,也就是月俸。
(6)射策:古代试士的一种方法。将疑问辩难的题目书写在简策之上,参试者采抽签的形式,抽到便回答。
(7)-O年:一周年。
(8)负笈:离乡游学,携书自随。笈,书箱。
(9)往会稽云门山从何胤受业:会稽,今浙江绍兴,绍兴南有云门山,亦名东山,当时何胤隐居于此。

【语译参考】

春季,正月,初一,梁武帝下诏说:“两汉進用贤能,所重视的都是儒学经术之士,他们都信奉大雅之道,人人饱学,因此能树立名节,德行有成。魏、晋以后士人轻浮放荡,儒学名教沦丧殆尽,风范节操无所建树,或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可以设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广泛扩建馆舍,招纳后来好学之士。”于是任命贺?及平原人明山宾、吴兴人沈峻、建平人严植之补为博士,让他们各主持一个馆,每馆有数百名学生,由国家供给月粮,其中在射策考试时应对自如,见解通明的人,就被任为官吏。一周年之内,胸中装满经略,背上背着书籍来游学京师的人像风云聚会。贺?,是贺循的玄孙。朝廷又挑选学生,送他们去会稽云门山跟从何胤学习,命令何胤选拔门徒中经术明达、品行高洁的,把他们的姓名上报朝廷。朝廷又分派博士祭酒巡视州郡的立学情况。

【研析】

梁武帝萧衍一向崇尚儒学,深感于两汉任用的都是信奉雅道之饱学之士,故能树立名节德行有成,故决定成立一专责机构,来培养人才,遂设置五经博士。为了让他们zK心学习,还供给月粮让他们无后顾之忧,难怪至京师游学的人络绎不绝。因为这一方面是他们通往仕途的好途径,另一方面如果大家都能认真的学习正统文化,将使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无形中能使社会安和乐利,促進国家稳定。梁武帝下诏的此政策,的确影响整个国家深远,不失为英明之道。诏中还特别强调选拔出来当官的必需是品行高洁的,可见梁武帝能深谋远虑,知道品德重于一切,只有具备道德高超的人出仕,才是国家人民之福。

【延伸思考】

1.任用官员,能德才兼备最好,如果无法兼顾,该取“才”或重“德”呢?请你分析其利弊?
2.一个人从小深植于心的观念,将会影响其日后行事风格,所以对于小孩我们从小该如何去教导好呢?
3.现代的各级学制,无非也是想培养专业人才。透过这个机制的训练,多少人才于焉诞生。而梁武帝早在一千多年前,即能想到此种方法,现在也不过是摹仿古人罢了,请你也想一种可以挽救当前道德沦丧社会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参考资料】

1.《资治通鉴》(34)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3.《白话资治通鉴》(第十册) 沈志华 张宏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