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君子之过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2月27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1)焉。过也,人皆见之;更(2)也,人皆仰(3)之。”(《论语・子张第十九》)

【注释】

(1)食:同“蚀”。
(2)更:改也。
(3)仰:仰望。

【语译】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一样。他犯的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研析】

此章以“日月之食”来比喻君子之过,颇为贴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左传》,是传统文化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后来多用作“知错能改”。西晋时的周处,年轻时曾因为祸害乡里而被当地百姓将其与猛虎、恶龙同视为天下三害,深恶痛绝。后来百姓们设法让周处除去猛虎、恶龙。周处在除害过程中醒悟到自己也属百姓们痛恨的三害之一,决心痛改前非,最后成为一个受人敬佩的人。俗语“浪子回头金不换”,也是赞扬这种“知错能改”的可贵。因此,一个人从认错到改过,就好比日蚀月蚀的产生到消失的过程一般,让人一目了然。因此,若能痛定思痛改过,一样会受到人家的尊敬。

【延伸思考】

1、你觉得犯了错而不愿意认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不是代表我们对于错误不必耿耿于怀,反正懂得低头认错就好?

【相关资料】

恕以待人 知过即改

恕以待人,知过即改,是儒家的待人之道。

王安石和苏轼是北宋时齐名的文章大家,二人都曾师从欧阳修。在他们之间曾有这样一段故事。

苏东坡原来是翰林学士,后被贬为潮州刺史,他一直认为是因为揭了王安石的短而遭此报复。三年刺史任满,苏东坡回到京城。一日去拜见王安石,在书房等待时,苏东坡偶然看见砚台底下压着一首没有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但只写了“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两句。东坡心想,按常理秋天才刮西风,菊花开在秋天,老了也只是枯萎,不会落花瓣的,于是挥笔依韵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写完不等见到王安石就走了。

王安石看到苏轼续的诗,笑了笑,接着写起奏章,他建议皇上让苏东坡到黄州当团练副使,皇帝批准了。东坡对此很不满意,到任后心事不在政事,经常游山玩水,饮酒赋诗。一天,有好友来看他,东坡忽然想起他后园的几株黄菊,于是,便邀好友一同去玩赏。前天刮了大风,这时只见满地铺金,而菊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苏东坡惊讶不已,半晌说不出话来。

此时苏东坡才明白王安石让他到黄州任职的真意,原来是让他来看菊花的。东坡认识到错改了王安石的“咏菊”诗,马上想向太师赔罪。后来他找机会赶回京城,到相府见了王安石,对错改诗句一事,拜伏于地,表示谢罪。

王安石笑着说:“你没看见过菊花落瓣,不怪你。”这样,两大名家,一个知过即改,一个恕以待人,在诗坛上留下一段佳话。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9/23/40097.html)

【课后作业】

哪一种人可能最不容易认错?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