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座直言的故事想到的

紫薇


【正见网2003年12月25日】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百官多是趋炎附势之徒,纷纷说:“大王是一代明君。”正当魏王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魏王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何以见得?”任座说:“大王取得了城池,没有按顺序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魏王恼羞成怒,令手下把任座赶了出去,听后发落。接着问下一个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问:“何以见得?”这位大臣说:“臣曾听说明君手下多出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象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听罢,魏王赶快把任座重新请进来赴宴。

故事中,那些趋炎附势的大臣说魏王是明君,完全是出于保全自己与升官发财的私心,是圆滑。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使魏王更加昏庸,所以肯定是不对的。任座敢于不畏权势,直言进谏,非常了不起。可是因为不能包容魏王的执著,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自己被赶出去。而后一位大臣显然有更大的智慧。他心里能够明辨是非,非常清楚魏王是昏君,但为了使魏王能够纳谏,他包容了魏王的执著,顺着他的执著心先说他是明君,因为这位大臣的心是为了别人,所以他说出这句话与那些趋炎附势之徒有本质区别,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同。然后他在解释中婉转的告诉了魏王他就是个昏君,明君应该如何做。结果起到的作用不但使魏王纠正了昏君的所为,而且还解救了任座。

这位大臣对问题的认识已经跳出了事情表面的、与当时的真与假,而更看重要使其人其事向什么方向去发展。他并不急于宣泄自己的认识,而是考虑到对方的接受能力。虽然魏王当时不是明君,但这位大臣说他是明君,并告诉他明君是什么样,就把对的东西在魏王面前确立了下来,起到了劝善的作用,魏王不得不变好。这是圆容的力量。

我想在我们讲清真象的过程中,对于一般的世人,不论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百姓,只要是我们应该救度的对象,我们可以顺着对方的执著心去讲。这些人即使一时说出对大法不好的话,多是因为受蒙蔽所致,只要我们能够善心对待他们,他们所受的蒙蔽是能够被慈悲熔化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