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故事(数文)

秦自省


【正见网2015年01月06日】

一、汲黯敢于冒犯皇帝

汲黯为人傲慢,不懂礼貌,当面就让人下不来台,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与自己意见相投的人,就好好的相待。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就不愿见。士人因此都疏远他。

然而,他好学任侠,有气节。平日居家,操行高洁。好直言劝谏,多次冒犯皇帝。皇帝考虑到他的意见正确,还是采纳了。

【笔者附言】 笔者初读完上述故事,觉得汲黯有不妥处,想将此文删除。后来翻检辞书,发现:史家评价他说:

汲黯(?~前112年)西汉臣。濮阳(属河南)人。字长孺。武帝时,初为荥阳令,后为中大夫、东海太守。其间,轻刑简政,东海大治。后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好面折廷谏,曾阻武帝招纳文学儒者。后出为淮阳太守,旋病死。汉武帝称其为“社稷之臣”(据《史记》)。

笔者再读上述文字,反而觉得上述文字写得耿介朴质,汲黯尤嘉。因未删除。一并录之,以自警!

二、大臣与皇帝争吵,得到皇帝表扬

《晋书•武帝本纪》记载: 晋武帝司马炎,与右将军皇甫陶,讨论政事,皇甫陶竟与司马炎争吵起来。

散骑常侍郑徽,上表请求治皇甫陶的罪。

司马炎说:“我寄希望于身边大臣的,就是这种正直的言论。人主往往把阿谀奉承,视为忠诚。我却不能把直言敢谏的大臣,看作损害自己!”

三、仗义直言

《唐语林》记载: 李邕被拜为左拾遗。

御史中丞宋璟,揭发张昌宗等谋反的事实,武后不应声。

李邕站立到台阶下面,大声说:“宋璟说的事,都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陛下应当听取。”

于是,武后批准了宋璟的意见。

四、阿谀之中的不谐和音

《唐书•李日知传》记载:安乐公主的楼馆建成了,唐中宗来到公主新宅,设宴庆贺。

随从的官员,写诗祝贺新馆落成,都是一片喜庆之辞。只有李日知写的诗,在结尾时,敢于正言警戒。

后来,唐中宗对李日知说:“那个时候,连我都不敢直言规劝;不是你正直,怎么能做出那样的事!”

五、敢于对皇帝撂挑子

《北史•刘行本传》记载: 隋文帝一次大怒,在殿前鞭打一个侍郎(官职名)。

刘行本进言说:“这个人一向清廉,过失又不大。”

隋文帝不理睬刘行本。

刘行本走上前去说:“陛下认为臣正派,才让臣在您的左右。臣说的话如果对,陛下怎么能不听?臣说的不对,也应当说明道理,怎么能轻视我,连看都不看?我说的话不是出于私心!”于是,刘行本把奏事的手板,扔到地上,退了下来。

隋文帝很严肃地承认了错误,并原谅了那个被鞭打的侍郎。

六、正直的得与失

《宋史•王希吕传》记载: 张说(人名)因巴结贵戚,而被提拔任用。

王希吕上书检举张说。张说正走红,权势显赫。由于王希吕结怨张说,因此被贬为地方官。

离开京城时,王希吕打发掉挽车、驭马的随从,一个人徒步而行,神态安然,根本没有悔改之意。因此,他正直的名声,一下子远近皆知。

王希吕虽然因正直而被贬,但也因正直而驰名于世。

七、刚正的震慑力量

《北史•李彪传》记载: 李彪被孝文帝所宠爱。他性格刚正耿直,被他检举的人很多,因此朝廷内外的人,都怕他的凛然正气。豪强大族,连大气都不敢出。

孝文帝经常叫李彪为李先生,对大臣们说:“我有刚正敢言的李先生,如同汉朝有汲黯。”

(均据清代程维周《人镜类纂》)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