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11年10月22日】

*评议者案:我们今天的评议仍然是把近来审稿中发现的、必须及时告诉有关作者的问题告诉大家。

作者平和在9月6日寄来的:诗50首

(原稿略)

简评:这50首诗已经处理过一段时间了,但没能及时给作者反馈,很抱歉。没有登载的小诗有20首,其中有的是韵脚的问题,比如:4坦然、5破除假相、6哎!、11弃自我、37找自己、41明晰、50出淤泥而不染。另外一些是内涵上有某些不太恰当的地方,比如对同修的问题持比较严厉的态度,不利于同修的改正提高;也有的可能没有甚么必要谈的,也就不谈了吧。但对于没有登载的两首长诗在这里说几句。

第36首“邻居”。我们发现这首长诗的素材很不错,完全可以用来写成一首可读性强、颇具感人力量的叙事诗。但作者所写的四言诗没有成功,甚至还没有达到登载的要求。我们觉得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选择了四言诗这个形式。我们从开始到现在,多年来一致提倡五言诗,其间不只一次的解释了我们的理由。五言诗少“闲字”,初学者也不会有太大的浪费,而初学者写七言诗时浪费字词的现象非常普遍和明显。至于四言诗,汉代盛行一段时间后就没有多少人写了,基本上是让位给五言和七言了。四言一句,浪费字词的可能性固然很小,但四个字的句子表现能力确实是很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用的字词越来越不凝练,句子的平均字数也在增加。我们现代人去用四言句写诗,还会有甚么优势呢?四言诗没有完全灭绝,是因为它还有那么一点特殊的风味,在某些场合下用一用,可能比五言和七言的效果都更好。但用来写长篇的叙事诗,恐怕不是甚么好主意,除非作者在这方面有特殊的天赋。就以作者的诗句来看,四言这种形式本身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比如下面的句子:“远近闻名,张大木行:吃喝玩赌,样样俱精”。这个“张大木行”还能读么?下面几句就更不可读了:“不做家事,酱油瓶子。倒了不扶,后来亲戚:找上门来,告状大木”。虽然我们还能猜到作者的意思,但作者这些句子已经是拉拉扯扯的不成句子了。这两处出现的问题,如果是用五言或七言,就决不会产生了。这两处还都是在开头的地方,作者如果写出这些句子后就怀疑自己选用四言诗的决定,也就不会白费太多的时间了。如果作者愿意用五言或七言的形式再写一遍这个故事,我们觉得是有希望写的更好些的。

第44首“异国夫妻”。作者虽然用了五言的形式,但仍然有许多地方显得左支右绌,不能自如,读起来给人以拘滞感。另外,此诗里许多内容我们觉得用不着去那样细写。写诗,比起写其它文体来,更要求剪裁、取舍、安排的能力,因为诗歌以少胜,不以多胜。不但不浪费字词,也不浪费内容。凡是可以不说的细节、内容,都砍下去。更不能拿一篇散文来逐句“翻译”成诗句,那不是“写诗”,那是翻译。

另外,请作者特别注意,你的诗句中一直有许多句读不合要求的句子。早先没有提出来说,是希望你自己逐渐的就注意到并且能够避免,但你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句读就是诗歌的节奏。而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没有节奏的音乐和歌曲听起来是啥样子?而句读错误的诗歌就给人同样的感觉。

下面从作者的三首没有登载的长诗中随意挑了一些不合句读的句子,希望作者能举一反三,发现过去的诗作中类似的现象,狠下决心,把这个问题彻底的解决了。注意,七言诗的读法是4-3读(2-2-3读更好)。

第一首:德国“中国节”(9-24-11寄来)

并说“祝你们成功”,房先生语出心底。
(第一句:2-5读 或者 2-3-2读;第二句:3-4读)
青年马上严肃起,说:“一直在迫害吗?”
(第二句:1-6读 或者 1-3-3读)
“真善忍”宇宙真理,向内找使我理智。(两句都是 3-4读)
遇到矛盾能善解,“中国节”功法展示。(第二句:3-4读)
“我们不反对中国,反对迫害是本分”。
(第一句:2-5读 或者 2-3-2读)

第二首:新唐人风雨十年赢赞誉 (9-26-11寄来)

九月二十五日晚,切而西码头温馨。
(第一句:2-5读 或者 2-4-1读;第二句:3-4读)
切而西码头水边,大厅举办着晚宴。
(第一句:3-4读;第二句:5-2读)
新唐人的副总裁,周世雨回顾十年。(第二句:3-4读)
罗伯特・肯尼迪女,人权活动家凯瑞:(第一句:3-4读;第二句:5-2读)
“尽管资源很有限,这些人精神可贵。(第二句:3-4读)
冲垮专政高高墙,一群人非常坚定。(第二句:3-4读)
中国信息受控制,新唐人电视奇绝。(第二句:3-4读)
最近几年发展快,林肯中心的表演。(第二句:5-2读)
新唐人突破创新,祝贺你们十周年。(第一句:3-4读)

第三首:修炼人处世之道 (9-29-11寄来)

简琴是大法弟子,移民来到加拿大。(第一句:5-2读 或者 3-4读)
普普通通一学员,毕业后结婚生娃。(第二句:3-4读)
先生的意外事故,夫妻有缘做法徒。(第一句:3-4读)
修炼前坐车发票,经常给妈去报销。(第一句:3-4读)
不符合“真”的标准,再不报销出租费。(第一句:3-4读)
简琴说“你做很对”,没有比萨同学饿。(第一句:3-4读)

另外,作者9月20日寄来的两首长诗(“为什么?”和 “风雨人生”),写的很粗糙,而且很多细节都是完全不必要的。写长诗第一重要的是要学会剪裁,不然写了许多东西,起的反而是负作用。写之前最好写一个提纲,把要写的内容按自己安排的次序列出若干条来,这样可避免误植入自己不打算写的内容。每一条的内容写完后就仔细检查,可有可无的句子一定要果断的删去。自己觉得不太满意的部份,又似乎很难改好,也要果断的删去,宁肯重写一遍,也比东改西改的凑合著来得快而且读起来更顺畅。

作者云缥缈在10月5日寄来、10月6日没有登载的元曲:(越调)霜角

云冷天高,秋霜红叶凋。
古径荒村寂寞,风瑟瑟,树摇摇,
萧条。
暮色消,救人真相掏。
邪党红朝将灭,天意到,劫中逃。

简评:读了作者这首曲,猜想作者当时就是抓了一堆词汇,按照曲牌对句子的平仄要求和韵脚位置这个框架往里填充。等到词汇都变成一堆满足平仄和韵脚的句子之后,这些句子本身有无问题,作者就无暇仔细考虑了。换句话说,作者保住了作品框架的形式要求,但忽视了内涵这个最重要的部份,有的句子甚至有些不合常理了。比如首句“云冷天高”,作者可能没有用形象思维过一遍,看此句是个甚么形象。否则,作者就会发现这句话有些毛病:天要高,必然没云或者云很淡,而且要明朗;云给人冷的感觉,必然晦暗凝重。这两片景拉不到一起来。“暮色消”是个甚么形象?只有天黑尽了,才能算是“暮色”消失了。你提出“暮色”来,应该是要描写它,但马上说它已经消失了,何不直说“天黑了”呢?。末句“劫中逃”是指谁呢?前面出现过的主体只有“救人”的弟子和“将灭”的“邪党”,而且同句的只有“邪党”,这就很容易引起误解:“邪党”要在“劫中逃”。但我们猜测作者是想说,希望被救的人能从“劫中”逃出去。作品最重要的是内涵,特别是我们要想用它来讲真相救人时,就必须努力把内涵做到最好的地步。象作者这样写,就象是练习平仄和韵脚的运用了。作为弟子,特别是现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应该把写诗词作为一个大法项目来做。在做的过程中,如果有能力在形式上做得好一些,那当然是受欢迎的:我们欢迎、读者也会欢迎。但受欢迎是因为那样的作品增加了救人的力量,而不是那种形式本身能救人,好的形式只是帮助了好的内涵能被更多人接受而已。因此我们不能把形式放到内涵之上,更不能放下内涵不管,就专门想学那些形式。我们一直不太明白,作者为甚么不断的变换曲牌来写作品。是想把所有曲牌都写一遍,就掌握了散曲的创作方法了吗?恰恰相反,你如果这样做,你将来可能哪一个曲牌都写不好。要真正掌握好一个词牌、曲牌,谈何容易!写一个换一个,就是典型的蜻蜓点水,那样掌握不了任何一个词牌、曲牌的特性,写不出那个特殊的味来。再从我们写诗词曲的目的来说,我们是要提高作品的可读性,要想更多的读者接受大法弟子的思想,才费更多的精力去写词、曲的。如果写一个换一个,自己根本对自己写的词、曲没有感性、理性的认识,写哪一个都是一样:只不过增加了自己写作的难度、降低了自己作品的可读性而已。这就走到反面去了,就逐末忘本了。不管写古风、格律诗还是词、曲,可读性是第一位的,必须让读者能理解、能懂,進而喜欢。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能在声韵、格律方面有所改進,使自己的作品合律或者满足某一词谱、曲谱的要求,那当然是好事。但如果牺牲了可读性去追求音韵效果,那就走岔路了。再说,学这些东西要顺其自然,强求往往欲速不达。作者在这方面做得很认真、很努力,但我们必须提醒作者,这个路子不能这样走下去。格律方面、音韵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只能在写诗歌正法救人的过程中遇到一点学一点,不能专门当成学问来做。所以我们也不能给你讲那些与你作品无关的名词术语的意义。我们不能把你往这个方向引。如果因为我们的误引误导而影响了你的修炼,我们可负不起那个责任。所以我们只能根据你作品中反映的问题,给你讲你眼前可以理解并用以改進你作品的东西,而且不主张你专门费时间去学习。

待续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