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11年10月09日】

*评议者案:我们今天的评议仍然是把近来审稿中发现的、必须及时告诉有关作者的问题告诉大家。

作者甘霖在10月3日寄来、10月4日未发表的词:庆春泽・赞神韵舞蹈《仙娥起舞》

苍Zt巍巍, 青冥杳杳, 白云几度回升。
玉栋金梁, 紫霄宫奏箫笙。
百峦万壑相掩, 映清溪九曲千层。
羡风清, 日影流峤。 桃萼飞莺,

云中素手挥绡带, 正花冠霓绶, 月弦桐筝。
神女仪容, 霞虹莲步青冥。
九天鸾凤鸣和韵, 却千家檀木馥馨。
鼎炉萦, 篆缕香消, 天乐聆听。

简评此词未登,因有以下一些问题,而且其中有些地方不便改动。第二行次句“紫霄宫奏箫笙”,其首选句读应该是3-3读,因为“宫奏”两字合读无义。若处理为4-2读,也勉强能过,古人亦有这种情形,大多因为特殊名词所致,但毕竟显得不完美、道地了。所以,只要能改为标准的句读形式,仍以改过为好。这一句应该是可以改的,若作者不想改,任之可也。第三行首句,作者用的六言句“百峦万壑相掩”,但谱示此处是七言句,得添一字。下片首行末句之“弦”是平声,该处当置仄声。第三行次句中之“馥”字是入声字,词中便是仄声,但该处应置平声。如果作者听到有人说,填词中可以用入声字代平声字,那是错的,请别遵行。

另请注意,第三行首句之“百峦万壑”有些别扭,声韵也较差,若用“千峦万壑”就好得多,但因作者在次句中用了“千层”,所以只好用“百”以避重复。其实后面的“千”字不必,而且实为弄巧成拙之举:后面的多少“层”,取决于前面的“峦”和“壑”的数目。前面用了“千峦万壑”,后面根本就不必、也不能去说它有多少层了,因为有的“层”可能由于“相掩”而显不出来,再加上还有“九曲”的因素,所以后面再去说多少层就是自找麻烦了。后面只要说个“层层”就行了,而且轻松自然。

下面说一下作者在10月4日寄来的、10月5日未发表的词:念奴娇・赞神韵舞蹈《灯舞》

绢袍乌履,耍灯笼、圆月晦明轮转。
古郡少年常合聚,舞走连环光炫。
矫似金龙,翩同玉树,缎带飘如冕。
铿锵弦管、寰中一扫烦倦。

星斗闪烁如兰,长天似海、金阙瑶台现。
高挂城墙明如昼,灯火辉煌悬遍。
楼榭亭宫,飞观绮殿,应有天花漫。
千年恒照、广寒宫祝良愿。

此词第四行中之“一”字是入声字,应作仄声处理。就是在《中原音韵》中也是派入上声或去声(唯有现代普通话读做平声)。但该处要求平声字。下片第二行之“如”字是平声,但该处要求用仄声。第三行次句中之“观”,是“楼观”的“观”,读去声(仄声),但该处是要求平声字的。末行末句“广寒宫祝良愿”,和上一首词里的“紫霄宫奏箫笙”是一模一样的问题:句读是3-3读,勉强能做4-2读,最好能改为2-2-2读。实在觉得不好改,也就将就了吧。

作者有德在10月3日寄来、10月4日未发表的元曲:朝天曲

买鞭,放鞭,蟾死烟花溅。
邪魔烂鬼一张皮,恶报如今见。
谋位藏奸,贪功行骗,戏台妖戏演。
买匾,送匾,死把钱权恋。

简评 这首曲是作者对初稿的修改稿,但末行的三句还是不好点头。谁都容易看出来,作者要的就是末句“死把钱权恋”。在这样一个环境、这样的时候,这句话就是为它盖棺论定的结论,而且“钱权”两字对它来讲,确是准确而具高度概括力的。但这句话再好,它本身要能立得起来,否则就没有份量。其前面的两句“买匾,送匾”是作者新改的,但它们仍然不能把末句立起来。如果作者确实知道这样的匾,其上面的题词又确能分析出末句的能涵来,那就可以用“注”的形式,分析几句。这一下末句的内涵就丰满了,结论也立牢了。但它现在被同夥们弄到生不能生、死不能死的悲惨境地,没人给它送匾。就连作者的“买匾,送匾”都还只是想象画,又怎么可以用来保证末句立起来呢?如果我们把这首曲登了,它不能起甚么作用,因为它就是作者主观的结论,没有份量。而且就浪费了作者这一番功夫。我们建议作者把这首曲收拾好,等到有些实在的证据可以帮助末句成立的时候,再来投稿。不做就不做,做就做得象个样子。

另外,以后投稿元曲的作者,请在曲牌前面用方括号“[ ]”注明该曲的宫调,并说明一下自己用的是“北曲简编”还是“元人小令格律”中的曲谱。网上有的人自己总结出的谱,最好别去用,不然可能就白费了自己写作的精力和时间。写元曲的作者,在我们自己的韵书出来之前,请暂时按网上的《中原音韵》来用韵和衡量平仄。以下是我们所知的较好的网上版本的网址,大家可以去下载。使用中如发现甚么问题,可以告诉我们。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4%B8%AD%E5%8E%9F%E9%9F%B3%E9%9F%BB

作者芥子在10月3日寄来、10月4日未发表的诗:观念

观念原非是自己,一层观念一层泥.
通读大法真性显,泥性羁尔红尘迷.
火中生莲灿正见,归航途中骇浪飞.
坏事看作好事修,观念全无正果奇.

简评 最近一位“大陆同修”在“一点建议”的来函中气冲冲的扔下了下面的一堆话:“太俗的句子别往上整了!乱拼乱凑的句子越少越好!不敬师不敬法的句子再减去些为好?造词硬句、内含不连贯、信息杂乱的顺口溜少登点更好,读者也省时间。”

虽然这位同修说话带一点气,但从另一面看,至少在他/她看来,这些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以至于一说起都来气。不管同修的意见是否全面、准确、无偏颇,只要人家提的问题(哪怕只有一部份)是存在的,我们就要首先反省自己,检讨并改進自己的工作。作为作者,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避免在自己的作品中出现这些问题;作为审稿人,就要特别小心、冷静的把好关,不让有这些问题的作品上网。作为审稿人,这些问题一发生,我们就应承担主要的责任。因为作者很多,即使每一个作者都很小心谨慎,但每个人的标准可能不尽相同,因此还会有带以上问题的作品寄来。我们如果没把住关,这些作品就会上网。

我们非常感谢这位“大陆同修”对我们提建议,而且要尽快的改進我们的审稿工作,使带这些问题的作品不再出现在我们的网上。

回到我们评议的这首诗上来。作者此诗是谈“观念”,首句直入主题,开门见山,把观念和自己区别开来,抓住了要害。次句以泥比喻观念,给人形象生动的印象。这两句都写得很好。第三句作者写“读大法”可以让“真性”显出来,但没说和前面提出的“观念”和“自己”是甚么关系。第四句说“泥性”会“羁”着人迷在“红尘”中,用了马和络头的隐喻。相信作者是随便挑了这个动词“羁”而没有考虑其形象上的效果。这种情况非常非常的普遍:人们随手用着很多动词却没有或很少考虑到自己所用动词的形象。所以第三、四句带出了新的概念和形象,与原来的概念不太关联、形象不太匹配。至于第五、六两句“火中生莲灿正见,归航途中骇浪飞”,以及第七句“坏事看作好事修”,就基本上和前面没有逻辑或形象上的联系了。最后一句虽然回到“观念”上来了,但结论却值得商榷了:“观念全无”就能修得“正果”?和我们所熟知的法里“修得执著无一漏”是不相同的。这里把“执著”换成“观念”,是不对的,“观念”不等于“执著”。作者专门给读者谈观念,却把这个概念和执著混起来了。再从我们刚才逐句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此诗确实有“内涵不连贯、信息杂乱”的表现。另外,有些说法相信绝大多数读者是弄不懂的,比如“火中生莲”。以后无论谁要用这个片语或者类似的、一般字(词)典上查不到的片语,请务必写一个“注”加以说明。

写诗出现“内涵不连贯、信息杂乱”的现象,可能是写的过程中经常被别的事情打断,出现思维不连贯;或者是作者发散思维太强,野马无缰,横冲直闯;或者想的东西太多,写下来的部份太少,再也找不回最初的思维线索了。这样的结果是,作者写出的东西,自己并不觉得有不连贯的问题,但别人却怎么也连不起来。不管属于哪种情况,一个比较可行的、可以消除这种毛病的简单方法是:写好一首诗后,不要急着投稿,把它放到旁边,再写别的稿子。过几天甚至更长一些时间以后,再来读自己这篇东西。如果存在内涵不连贯的问题,此时一般都能看出来。因为当时你头脑里的那些逻辑线索,此时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内涵不连贯的毛病在你的眼中和在其他读者的眼中都同样的扎眼、同样的莫明其妙。有时甚至自己可能也会很惊奇:我怎么会写出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东西呢?

此诗在用词方面一个明显的不当之处,是最后的那个“奇”字。这个字我们觉得是作者为了押韵而拉進来的。如果我们真的把它当作末句里边的一个修饰语,它只能修饰“正果”。这样就反而出现一个问题:从“观念全无”而修出的“正果”就特别奇特吗?这就把我们上面分析的作者对“观念”和“执著”的混用的问题反而放大了,突显了这个错误。它本来就是被请来押韵的,所以它做不好修饰的工作。象这种句子内涵受韵脚牵拉而产生不当甚至扭曲的情形,在初学写诗的作者中是非常普遍的。但一般写过一段时间后,这种现象就会很快的减少下来,最后完全绝迹。

下面作者的一首诗和这首诗有类似处,就简单的给作者提一下,使作者知道没有登载的原因,以后注意就行了。作者10月7日寄来的、8日没有登载的诗:返神宫

萧瑟秋声咽落红,神佛无语瞧危穹.
红朝乱象全无是,梦醒末劫缘何逢?
大法洪传昭乾坤,骇浪渡众法舟弘.
了却主前神誓愿,师唤吾辈返神宫.

此诗在内涵上的跳跃也是比较明显的,但还没有上一首那样严重。此诗在词语运用上的问题却比上一首明显得多。首句中的“咽”怎么讲?我们甚至猜不准作者用这个字的基本意向。第三句中“全无是”这个片语是甚么意思呢?“全无是处”的缩略语吗?说“乱象”“全无是处”,那就全无必要。既为“乱象”,它能有“是处”吗?如果说不是“全无是处”的缩略语,我们还真想不出“全无是”的确切含义来。第四句中的“缘何逢”,因为“缘”字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而解释也完全不同:一是,“为甚么在这时相逢?”另一是,“到哪里去碰到这样的缘份?”由于上、下文都没有明显的定向作用,所以读者不太容易确定作者要的是哪个内涵。第六句尾字“弘”,不知作者用作何意,如果修饰“法舟”,不太妥当。这个“弘”指空间的广大,通常不是具体什物,如舟船之类。

下面作者的另一首诗反映的是押韵方面的一个问题:我们在评议中申明了,后来又演示了“词林正韵”中第三部要分为三个不同韵部的问题。但作者可能没有阅读评议,或者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在诗中仍按原来韵部押了。我们就在此再简单的解释、提醒一下,使作者以后能注意这个问题,避免再发生这个误押。

作者10月6日寄来的、7日没有登载的诗:呼唤有缘

红尘情泥拖,法舟新宇驰.何故步珊珊?主佛唤法儿.
末劫旧宇危,神州道德坠.法徒救众急,慈悲驻不移.
幽炅马列来,红魔邪筑垒.众生被党役,洗脑成贱卑.
沾红镰刀锤,性命怎不毁.抹去红兽印,觉醒方可归.
快快早真相,快快行三退.幸接大法缘,吉祥从天颐.

此诗作者按“词林正韵”第三部押,没有错(当然,“儿”字应读“尼”,否则不相押)。但我们在8月21日登载的评议中(对第二首词“菩萨蛮・除危难 ”的分析中),声明了“词林正韵”第三部的韵字将要分为三个不同的韵部。在9月6日的评议中又特别通过对作者甘霖的两首诗的分析,给了大家这个分部的具体例子。作者可参阅那两篇评议,把这个问题弄清楚,避免以后产生这个误押问题。

按照我们新的分部,作者此诗中的韵脚可分为三部份:第一,“驰、坠”;第二,“儿、移、颐”;第三,“垒、卑、毁、归、退”。由于这个重新分部,原来押韵的某些韵脚就失韵了。具体说来,下述韵脚都失韵了:“驰、儿、坠、移、颐”。作者如果不熟悉分析失韵韵脚的方法,不妨自己亲手分析一下,以增加印象。

今天评议的作者的三首诗中反映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内涵不太连贯和词语的使用生硬难解,甚至猜不出大意来。希望作者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注意,让自己的作品在这些方面有所提高。


(待续)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