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为命请命,舍生忘死

吉光羽 整理


【正见网2011年09月24日】

张普惠(468―525年),字洪赈,北魏时的常山九门(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人,博学多闻,颇有政治见解。屡官至谏议大夫、东豫州刺史。史臣评他“有王臣之风”,意谓他克尽职守,正色当朝,不近权贵,以劝政、诤谏为己任。官品虽不甚高,但上忠于君,下惠于民,是北魏后期一位不可多得的良臣。翻检史书,《北史》有曰:“张普惠明达典故,强直从官,侃然不挠,其有王臣之风矣!”

其“王臣之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舍生忘死,持正摒邪。一天,皇帝诏令他要马上進宫,他的几个儿子,见驿使催促紧迫,以为大祸临头,禁不住哇哇的哭泣起来。他对儿子们说:“我掌谏议之职,若不言所难言,谏所难谏,便是唯唯,旷官尸禄。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说罢,从容自若的入宫,一如继往的议政,持正摒邪。事后,杜弼称赞他克守谏职,“謇謇如也,谔谔如也。虽不见重用于一时,固足以传美于百代!”意思是讲:他正直敢言,虽然不见重用,但其操守和美名,足以传扬后世。

二、为民请命。当时朝廷传令,要加征绵麻之调,他恐民不堪命,上疏诤谏。张普惠在疏奏中指出,这种随意增加户调的做法,是不知“民言之可畏”,是“欲去天下之大信”。他还揭露府库中“大有绵麻,而群官共窃之”的流弊,要求朝廷要“爱民惜法”,以“下慰苍生之心”。

三、谏省费用,节约朝廷开支。宣武帝在位期间(500―515年),朝廷上自皇帝,下至王侯公卿,莫不大兴土木,建筑奢华,劳民伤财。张普惠在奏疏中说:滥修建筑物,是“殖不思之业,损巨费于生民。”张普惠希望身为一国之尊的人君,应该“先万国之忻心”,为“万邦作式”,并且“释奠成均,竭心千亩”。严厉批评了当时的朝政。

四、提出“和万国以静四疆”之法。当时,北方的蠕蠕国,发生内乱,国主阿那?奔北魏。朝廷欲派杨钧领兵送其还国,而定蠕蠕。张普惠针对双方形势,力阻北伐。他上疏说:“今宰辅专欲好小名,不图安危大计,此微臣所以寒心者也。”他又指出:“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此机之际,北师宜停”。只有“辑和万国,以静四疆”,才能使“混一之期,坐而自至矣。”张普惠的这次疏谏,虽未能奏效,但其忠于职守之意,却溢于言表,受到正直大臣们的好评。

五、明赏罚,严考绩,以澄清吏治。张普惠鉴于当时纲纪废弛、冤案迭起的流弊,提出施政的两个原则:一为“尊贤以司民”,二为“明德慎罚”。他在奏疏中指出:由于朝廷“政令不一”,“冤讼惟甚”,而朝廷的法令,又朝行暮改,“致使邀驾击鼓者,无理以加其罪;诽谤公听者,无辞以抑其言。”他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窘境,只有更张赏罚之法,改革“停年格”之制,做到“官必择人”、“各盈其分”,才能使国泰而民安,风俗淳化。

张普惠后来出仕东豫州刺史,在任期间,“绾摄有方,奸盗不起,民以为便。”

他一生简朴约素,“不营财业”,死后赠平北将军、幽州刺史。史书称其“有王臣之风”,可谓评价得当,十分得体。

(事据《北史》)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