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吕端大事不糊涂

艾佚名


【正见网2011年08月04日】

吕端(935―1000年),字易直,宋代幽州安次(今属河北)人,屡官成都知府,参知政事,拜相。以太子太保致仕。为人顾大局、识大体,持重清简。曾出使契丹、高丽,在内政和外交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吕端初仕赵宋时,官运多舛,黜升转徙频繁,但不管际遇如何坎坷,他都能办事认真,不以進退为意,即使是有宋太宗皇帝诏书要问罪于他时,他也是神色自若,对答自如,故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在他看来,为人应该正直而有器量,不必去顾及那些飞短流长、闲言碎语,他说:“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中书令赵普,很看重他,常对人说:“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当时,正是北方的辽国,频频入侵、叩关之初,吕端对力主抗辽、敢于直言的参知政事寇准,深为佩服,主动向宋太宗提出申请,表示自己情愿居于寇准之下。宋太宗对他这种识大体、顾大局的行为,很是感动,想将宰相的位置委任给他。有人不赞成,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回答道:“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有一天,宋太宗正在后苑,宴请群臣,他想免去吕蒙正的相位,改由吕端担任,因而作《钓鱼诗》以寄兴。诗中写道:“欲饵金钩深未达,?溪须问钓鱼人。”又过了几天,太宗终于断然拜吕端为相。

吕端位居宰相以后,为政更加谦让得体。他知道寇准为人,自负而忠直,故在同升政事堂商议国是时,总是谦恭的礼让寇准,先发表意见。所以,吕端、寇准两人之间的关系,十发融洽。

有一次,吕端听寇准说,有人将叛乱于西陲的李继迁的母亲捉住,并准备把她杀死,以泄愤。吕端觉得事关重大,便入禀宋太宗,陈说利害,他说:“昔项羽得太公(刘邦之父),欲烹之,高祖(即刘邦)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李继迁悖逆之人乎?”接着,吕端建议宋太宗:“将李继迁的老母,安置于延州(州治今陕西延安),让她吃好穿好。这样,或许可以招降李继迁。即使李继迁不降,也可以系住他的心。而他老母的生死大事,仍掌握在我们手里。”宋太宗听罢,拍着大腿,高兴的说:“若是没有你,险些儿误了大事!”不久,李继迁和他母亲都死了,而他们的儿子,出于感激宋朝对自己祖母的照顾,终于纳款请降。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病危,宦官王继恩,伙同李昌龄、李继勋、胡旦等人,企图不立皇太子为帝,而是另立楚王元佐。宋太宗死后,李皇后命王继恩传话,召吕端入朝。吕端料到将有大的改变,便先把首谋王继恩,锁在自己家里,然后入朝拜见李皇后,亲迎太子即帝位,是为宋真宗。吕端又将那些奸党成员,相继贬谪流放,从而避免了这场动乱。

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病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后来,当脱脱(《宋史》作者)在撰《宋史》时,评论说:吕端“与寇准同相,而常让之,留李继迁之母不诛。真宗之立,……而定大计,……宋太宗谓之‘大事不糊涂’者,知臣莫过君矣。”对吕端十分敬仰。

(事据《宋史》)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