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兴修水利,确实利民的曹谨

吉光羽 选介


【正见网2011年06月21日】

“曹公圳(田间水渠为圳)”是清代台湾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东起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横穿高雄平原,至左营出海。它是在当时的凤山知县曹谨倡导下,开凿而成的。

曹谨,字怀朴,河南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凤山知县。当时,凤山县为一片平原,因无水利设施,每遇干旱,则颗粒不收,黎民涂炭。曹谨知县,亲临农地巡视,目睹下淡水溪河畔一片广袤的平原,曾感叹道:“这是造物者,留下这块土地,等着人们来经营开发啊!”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于是,曹谨倡建水圳,他遍访全县殷商富绅,士绅们听了这一构想,都表赞同。他还动员各阶层民众,出力,献资,让田。请来了能工巧匠,先开九曲塘,再筑堤,设水闸,引下淡水溪的水,来灌溉。曹谨公余闲暇,经常到现场察看,虽有督导之意,但他躬亲慰问民工,谈笑风生,百姓心中确知曹知县是:“兴修水利,以水利民。秉行公正,绝无私心。”“故民工皆不怠”。

两年之后,工程告竣。水渠长约180余里,灌田三四万亩。农作物收成,骤增数倍;百姓生活,颇多改善。史称:“户有余粮,盗贼绝迹”。道光十八年,巡道长官姚莹,派知府熊一本,前来实地勘察,对曹谨倡建水圳的功劳,十分嘉许。并遵照当地民意,把这一条水圳,命名为“曹公圳”,并立碑说明,彰于后人。

数年之后,凤山县又遭大旱,曹公圳的水源,不能满足灌溉之用,曹谨又动员地主及承租户捐资,另外再辟一条水渠,称为“新圳”。从此,受灌溉之利的田地更多了。曹谨更为百姓所崇敬。当时有人写诗咏道:

新陂水兴旧陂通,无忧旱涝终岁丰。
种得水田三百顷,家家鸡黍拜曹公!

身为父母官的曹谨,意识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这也是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所以曹谨才兴修水利,改善生产条件,以“造福乡民”为己任。几年之后,他晋升为淡水同知。当其临行之际,地方父老,攀辕挽泣,数千人为之送行,可见百姓爱戴之深。

后来,听祝曹谨病逝,凤山县的百姓,为他建祠纪念。春秋两季祭拜,至今不衰。

正是:
兴修水利确利民,
选福乡里是根本。
历经几多沧桑岁,
依然祭拜曹公谨。
再看恶共坝三峡,
祸国殃民患最深。
冤狱似海遍中国,
水深火热怎栖身?

(事据《清史稿》)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